刘 芬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创伤性骨折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尤其老年人骨折后组织修复能力差,骨折后长期卧床休养,导致血液瘀滞,血管内膜损伤以及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1],如不及时防治,一旦栓子脱离原发部位,可引起急性肺栓塞而危及生命。为有效预防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使患者早日康复,现将预防及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本组患者128例,其中股骨颈骨折7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56例,男性58例,女性70例,年龄60岁~92岁,平均年龄74.6岁。经过精心治疗护理,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骨折是突然发生的,患者没有心理准备,特别是老年人,健康功能、自我照顾的能力丧失,容易产生恐惧和紧张,再加上术后的疼痛、患肢的肿胀,尤其是病情复杂多变时会进一步加重心理压力。护士应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掌握老年人的沟通技巧,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让患者消除恐惧心理。
2.1.2 术前评估 做好高危患者的宣教,高龄、吸烟、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或静脉手术及DVT既往史等均为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护士应详细询问病史并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等检查。必要时行下肢超声检查,以了解下肢血管功能状况。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护理 术后抬高双下肢高于心脏平面,患肢抬高20°~30°置于布朗氏架上,但不要过度伸屈下肢或在膝下垫枕或其他物体,致膝关节屈曲以防止进一步阻塞静脉回流,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处于外展中立位,穿丁字鞋。
2.2.2 保持引流管通畅,勿使引流管受压、扭曲及阻塞,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并记录。如引流液过少,患者主诉局部肿胀时,须及时查找原因,减少局部受压,以免影响静脉回流。
2.2.3 肢体的观察 术后每(1~2)小时观察1次肢体的末梢血运情况,注意患肢的肿胀程度、肤色、温度、浅静脉充盈度、足背动脉搏动强弱等情况。由于老年人反应能力低下,护士需做好交接班记录,必要时测同一平面周径。当患肢肿胀,疼痛持续不缓解或逐渐加重,小腿肌肉饱满紧韧,压痛明显者,应考虑DVT,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2.4 及时应用药物 按照医嘱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每日1次,阿司匹林0.3g每日2次。加强静脉通路的管理,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穿刺,同时要保证患者的液体入量,防止血液浓缩。
2.2.5 术后饮食的护理 在保证营养及水分摄入的同时,尽量多吃蔬菜、水果,多食粗纤维的食物,少食含脂肪高的食物,多喝水,以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禁止吸烟,以免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静脉收缩,影响血液循环。
2.2.6 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因用力排便而腹压增高,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保持1~2天大便1次。避免腹胀便秘,也可进行腹部按摩,以脐中心按顺时针方向反复按摩,(2~3)次/天,(15~20)分钟,如果3天~4天未解大便,可适当给予缓泻药。
向患者及家属讲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严重危害性,向患者介绍功能锻炼的目的及作用,指导患者功能锻炼。有研究认为:早期适量活动可减少血管栓塞75% ~77%,所以术毕应指导、协助患者及早进行下肢主动或被动运动,以加快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少水肿,改善血液动力学防止血栓形成。术后6小时嘱患者主动活动足趾,行足背屈伸,或给予被动的下肢按摩,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加强踝关节活动及患肢肌肉等长或等张收缩训练,包括股四头肌、腓肠肌、股二头肌训练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运动,一般从(3~4)天开始,循序渐进。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血流缓慢,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2]。骨折患者失血量大,血液黏稠,骨折术后需长时间卧床,静脉回流缓慢,出血或创伤使血凝固因子增加,易发生血栓,因此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下肢骨折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最危险地并发症,可危及生命。因此对下肢骨折术后老年患者早期实施护理干预,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有效的预防措施,悉心的护理,适时的用药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对于提高疾病的治疗质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吕厚山,徐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1999,19(3):155-160.
2 刘桂芝.老年髋部骨折253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见性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4: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