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明
(青海省贵南县兽医站,贵南 813100)
牛羊黄帚橐吾草中毒症的诊治
林永明
(青海省贵南县兽医站,贵南 813100)
黄帚橐吾草广泛分布于退化的放牧草场中,为千里光族、橐吾属、多年生草本,叶互生、掌状、有柄茎长叶大,具有强烈的刺激味。青绿草期放牧牛羊一般不采食。在教科书中有牛羊误食黄帚橐吾草引起发病的记载,但是没有发病特点及表现等详细记载。近年来,在贵南县的贡卡、茫什多等草场多次发生牛羊因误食毒草而发生中毒现象,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对此,贵南县兽医站多次进行了病情调查诊治工作,试治患畜143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黄帚橐吾草在贵南县广大草场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黄帚橐吾草中毒均发生于春季草场转入夏季草场或夏季草场转入秋季草场的途中。发病前,牛羊均有因长途行走或大雪覆盖牧草而致极度饥饿的前史。此时只有黄帚橐吾草露出雪面或大片生长,饥饿的牛羊就大量采食此草,中毒家畜头数几头到几十头、只不等。
牛羊在采食此草后1~2 d开始发病,病畜表现精神不振、单独站立或卧地、不采食、发高烧、牛体温可达40℃、羊可达43℃以上。呼吸迫粗、脉搏加快、心跳达86次/min以上、心音增强。可视粘膜黄染肿胀,粪便干燥。羊表现头、耳严重肿胀,刺破肿胀部皮肤粘膜,有大量黄色浆液流出。牛表现为弓背努责,排粪困难,部分牛出现神经症状,行走摇摆或无目地的乱走,有的丧失视力,常喜卧于水中或潮湿处。病程长短不一,短者在发病后数日内死亡。病程稍长者则经半个月后逐渐自愈,但膘情严重下降。
皮肤、皮下组织及肌肉发黄,皮下组织浆性水肿,胆囊肿大2~3倍,充满胆汁。肝肿大、质脆似煮熟状、呈黄土色,心肌肿大1倍以上,肾脏肿大而质脆,胃、小肠及结肠中均有未消化和已消化的毒草,色鲜、有强烈的刺激味。
本病是由于家畜采食了大量的毒草,在毒草毒素的强烈刺激下,大量的红细胞被破坏,使胆红素释放过多。毒素的刺激使部分肝细胞发生变形、坏死,肝机能减退,因而不能将血液胆红素完全转变为结合胆红素而进行正常代谢。部分正常的肝细胞所产生的有限结合胆红素又能通过变形和坏死的肝细胞区域流入肝窦,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由于红细胞的大量破坏,使血液中的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液中液体渗入皮下组织,因而表现出黄染、皮下组织及头耳肿胀。由于胆红素有毒性,特别对神经系统的毒性较大,所以患畜表现为神经症状。
发病后组织畜群迅速转移、更换放牧草场是防止本病的关键。采用抗生素疗法没有疗效,一般中毒症保肝疗法疗效也不显著。根据我们多年的经验,在治疗时选用性寒、具有清肝泻火解毒功能的大黄类药物,效果明显;同时,配合使用盐类泻下药物可取得良好的疗效。治疗中可用大黄苏打片牛150 g、羊30 g,硫酸钠牛500 g、羊50 g加水灌服,疗效显著。近3年治疗143例,治愈率达 98%(140/143)。
本病的流行,根本原因是饥饿的牛羊在转场途中误食了黄帚橐草。黄帚橐吾草在草原上的蔓生主要是由于草原载畜量过重,草场退化,可食用的牧草缺乏所造成。近年由于气候干旱少雨,鼠害使草场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实际牲畜数量又增加急剧,使草场载畜量不堪重负,导致单位面积的优质草产草量相应减少,毒杂草蔓生。若遇上相应的不良因素,为此病的发生流行创造了条件。
2011-02-21
林永明,男,兽医师。
1007-9726(2011)03-0074-02
S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