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红
(湘乡市人民医院 湖南湘乡 411400)
耳鼻咽喉真菌感染在临床较为少见,报道资料也少见,其主要发病诱因是广谱抗生素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或滥用,以及肿瘤患者长期化学治疗与放射治疗使人体正常菌群平衡遭到破坏[1]。随着临床抗菌药物的滥用日趋严重,耳鼻咽喉科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也呈逐渐上升的态势。
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我共收治耳鼻咽喉真菌病患者44例,男15例,女29例,年龄20~69岁,平均年龄49.8岁。7例患者在1年内有使用过肾上腺糖皮质激素,15例患者在半年内有数次抗生素使用情况,12例患者患恶性肿瘤采用过化学治疗,5例患者患恶性肿瘤采用过放射治疗。所有患者均经病变组织活检和真菌培养检查法确诊为耳鼻咽喉真菌感染,入院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24例鼻腔及鼻窦真菌感染患者大多表现出鼻塞、流浓涕、吸人性血痰、头痛伴面部胀痛、涕中带血等症状,行鼻腔检查有鼻黏膜充血、鼻道脓涕、中鼻甲息肉样变表现。12例咽部真菌感染患者主要表现出:咽部不适、有异物感,咽痛等症状。行咽部检查发现软腭、鼻咽腔、口咽、会厌谷和口腔颊部黏膜处有附点、片状白色伪膜;其首发症状为声嘶,声嘶呈逐渐加重趋势,严重者致失音、轻咳嗽和喉痛等症状。8例耳真菌感染患者主要表现出:耳道闷胀、瘙痒、梗阻,有耳聋、耳鸣、耳漏的症状,行耳道检查发现耳道与耳腔皮肤潮湿,有淡黄色稀薄液体渗出,外耳道出现淡白色或土黄色或灰褐色粉末、点状、绒毛状霉苔,出现薄纸样脱屑,揭开脱屑见皮肤潮红肿胀、少量渗血、浅度糜烂状。
所有就诊患者经医生初步诊断为疑似真菌感染后,均取相应耳鼻咽喉部的分泌物送检显微镜涂片检查及真菌培养,镜下可见菌丝或孢子,经显微镜检查2次或2次以上。真菌培养后行菌种鉴定:18例为白色念珠菌感染,8例为隐球菌感染,6例为放线菌感染,2例为黑曲菌感染,6例为假热带念珠菌感染,4例为酵母菌感染。7例经细菌培养,有3例发现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4例。所有患者均行病变组织活检,均可见粗大、宽窄不一的菌丝,菌丝内有分隔,呈钝角和锐角。通过上述检查,判定44例患者为真菌感染。
患者经确诊为真菌感染后,立即控制导致该病的诱发因素,停止激素和广谱抗生素的使用,放疗或化疗适当放缓剂量及周期。所有患者均行药敏试验。结合药敏实验结果,给予患者适当的药物(酮康唑、两性霉素B、氟康唑)治疗。8例外耳道感染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达克宁外用,咽喉感染患者结合多贝液漱口。对25例鼻咽部感染较为严重有团状物出现的患者,先于纤维喉镜下对局部进行清理,再结合局部药敏试验采用其敏感的真菌药冲洗19例酮康唑液冲洗,6例两性霉素B溶液冲洗,7例鼻窦感染患者于鼻内镜下行鼻窦开放术,同时结合维生素、抗真菌药物治疗。
经手术和(或)1周时间的药物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感症状有所缓解,鼻咽部膜状物或软腭、舌部白膜减少。继续用药1~2周,症状基本消失,鼻咽等处黏膜平整,无伪膜、新生物、溃疡。取相应部位分泌物涂片检查,真菌呈阴性,每人至少检查3次。所有患者治愈出院,随访3个月~2年,无真菌复发患者。
耳鼻咽喉处真菌感染的诊断方法主要采用病变组织活检及真菌培养。病变组织活检可从微观上了解到真菌和菌丝形态,通过这一信息可将其与结核、肿瘤等病向区别。真菌培养检查方法,是对真菌感染简单易行且比较可靠的诊断方法。有资料研究[2]发现,鼻腔鼻窦感染者中以黄曲菌感染者最多,白色念珠菌较易感染咽喉部,耳部较易感染曲霉菌及青霉菌。真菌感染在临床较为少见,其致病诱因主要有:(1)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者不分患者病情滥用广谱抗生素,广谱抗生素使体内正常菌群系统平衡遭到破坏,极易造成真菌感染;(2)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和放疗后,患者免疫力降低,过多接触真菌的环境条件使患者易患真菌感染;(3)长期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而激素又是诱发真菌感染的常见因素;(4)严重基础疾病致抵抗力低下者较易继发真菌感染。临床对真菌感染的治疗首先要祛除诱因,即停止或放缓放化疗治疗,停止使用广谱抗生素及激素,调整用药进行原发病的治疗,同时采用用药物或手术的方法使病变组织得以清除,改变真菌赖以生存的环境,从而达到治疗目的[3]。总之,临床对疑似真菌感染的耳鼻咽喉患者,采用真菌培养及病变组织活检的方法可以进行确证,根据发病部位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选择手术治疗或药物治疗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治疗,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1]叶胜难,陈金妹.305例上呼吸道真菌感染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8,24(12):1176~1175.
[2]Deshazo RD,Obrien M,Chapin K,et a1.Criteria for the diagnosis of mycetoma[J].J Allergy din lmm unol,1997,99(4):475~485.
[3]谭建明,付中平.鼻咽癌放疗期间真菌感染87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0,2: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