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闻玲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郑州 450014
笔者总结对460例肿瘤患者1235个化疗周期预防化疗药物外渗的经验,并对发生化疗药物外渗的30例患者的处理和防范措施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经验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9-01~2011-01,收治中晚期食管癌、肺癌、恶性纵隔肿瘤460例,其中共进行辅助或新辅助化疗1235个周期,其中发生药物外渗30例肿瘤术后患者,男18例,女12例。外渗化疗药物种类包括:5-氟尿嘧啶6例,顺铂7例,表阿霉素4例,紫杉醇3例,环磷酰胺6例,去甲长春花碱4例。
1.2 方法
1.2.1 预防化疗药物外渗方法:首先选择最佳的穿刺部位,固定好针头以防止滑脱;其次要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如在联合用药时先推注刺激性小的药物,再推注刺激性大的药物;还要掌握正确的给药浓度和输入的速度;同时在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严密观察并做好健康教育宣传、消除患者恐惧,争取患者及家属全力配合。
1.2.2 药物外渗后的处理措施:当发现化疗药物外渗时:①立即停止输液,尽早用1%利多卡因5mL+地塞米松5 mg+0.9%氯化钠5mL进行对外渗区进行环形封闭。然后视外渗范围大小决定封闭次数。外渗范围在<2cm以下者,封闭一次即可;外渗范围2cm以上者,封闭1次/d,连续3 d。②局部封闭完后,给予局部冰敷,12~24 h。③24 h用50%葡萄糖硫酸镁溶液加维生素B12液湿热敷或土豆片敷患处,连续敷3 d。
460例肿瘤患者化疗1235个周期,发生药物外渗30例次,患者发生率2.4%。发生外渗的患者,按照上述方法处理后,均无局部溃疡发生,无肢体功能受损,恢复满意。
(1)化疗静脉炎主要是由于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而引起管壁化学性炎症。(2)渗出药物浸润皮下组织,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炎性渗出,造成受损静脉皮肤周围形成水肿。(3)与细胞DNA结合的药物最易引起组织坏死,反应可在刺激性药物撤除后持续数周。(4)化疗药物的强酸、强碱或高渗性刺激可诱导增殖细胞成熟停滞也可导致局部组织毒性,造成内皮损伤。(5)配制药物过程中,不按操作规程、加药环境污染,也可使小毛细血管的微粒进入血管,刺激损伤血管内壁,产生组织水肿,形成炎症。
化疗药物大多都有较强的局部刺激作用。化疗药物渗出至血管外后,首先浸润至局部皮下组织造成局部肿胀;其次由于其强酸、强碱或高渗等特性可直接造成组织炎症渗出,加重水肿;同时由于其阻止、破坏细胞代谢的药理特性,还可造成渗出局部组织代谢障碍,进而出现组织缺血、坏死、溃烂等。此类溃疡再生修复非常缓慢。因此应重点做好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及时治疗[1]。
4.1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
4.1.1 首先选择最佳的穿刺部位:化疗时,一般应选择前臂的大静脉,如果该静脉24 h内被穿刺过,此次静脉穿刺点应选择在上次穿刺点的上方穿刺,以免化疗药从前一次穿刺点外渗。另外,穿刺成功后,要正确固定针头,以防止滑脱、松动或刺破血管壁。
4.1.2 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联合用药时,应先推注刺激性小的药物,再推注刺激性大的药物,以减轻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减少刺激作用时间。
4.1.3 掌握正确的给药浓度和输入速度:应严格按照药物要求配置浓度。每次推注化疗药物前,应先抽回血,已确认针头在血管内后,再推注药物。在静脉推注时,除非有特殊要求,一般速度不宜太快,并边推药边抽回血,确保药物在血管内。
4.1.4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化疗药物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严密观察。尽可能做到早发现,及时给予正确处理,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对强刺激性药物,病人初次用药时,应做好健康教育,消除恐惧,着重强调药物的刺激性,如有注射部位疼痛或异常感觉应及时告知护士,不要勉强忍受,造成组织坏死。
4.1.5 加强宣教,医患配合:做好宣教知识,让病人了解保护静脉的重要性及外渗后所产生的后果,并积极配合。告诉患者药物外渗时可能出现的症状和表现,以便及时发现及时报告,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4.2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1)立即停止静脉的输液,用1%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对外渗区进行环形封闭。(2)早期局部冰敷12~24 h。(3)24 h后用土豆片敷患处。把薄土豆片用胶布固定在局部,每隔40min更换,5~6次/d。或用50%葡萄糖20mL加50%硫酸镁10mL和维生素B12500 mg混合液浸湿纱布,将纱布完全覆盖在化疗药物渗漏处皮肤[2],温度控制在40~50℃,30min/次,5~6次/d。
4.3 处理化疗药物外渗各种措施的作用机制
4.3.1 应用利多卡因联合地塞米松封闭:应用利多卡因的目的是使已渗出的化疗药物回渗到血管内,减轻化疗药物对局部组织的毒性作用,并有局部止痛的作用。地塞米松为激素类药物,具有抗炎、抗过敏、抗毒、抗休克等多种药理作用,局部封闭治疗,能稳定生物膜,减少外渗药液的扩散,减轻局部肿胀,减轻化疗药物对局部组织的刺激等作用。利多卡因联合地塞米松应用,局部封闭,能提高两种药物单独应用的疗效,达到最佳效果[3]。
4.3.2 冰敷:药物外渗24 h之内,治疗重点为减少局部组织反应,应尽早给予冰敷,冰敷不仅可降低局部组织温度、降低组织代谢率,还可以减少周围组织对药物的吸收。同时可以防止化疗药物继续向周围皮下组织扩散,减少外渗的范围。冰敷时,应严密观察冰敷皮肤的颜色,并询问患者的感觉,防止皮肤冻伤。早期不主张热敷[4]。
4.3.3 湿热敷:化疗药物渗漏24 h后,治疗重点为促进组织恢复。可用50%硫酸镁湿热敷。硫酸镁湿热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也可使用高渗葡萄糖、硫酸镁加维生素B12溶液湿热敷不仅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还可减轻局部肿痛等症状,且前者可给损伤组织的修复提供能量,从而有利于损伤恢复。维生素B12参与体内许多化学代谢反应,促进受损皮肤黏膜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再生,防止伤口感染恶化,可加速新生组织生长及修复毛囊、汗腺、皮下组织等。温度为40~50℃,30min/次,间隔 30min再敷,5~6次/d。也可用土豆切成薄片敷于局部,胶布固定,每隔40min更换,5~6次/d。土豆含有胆留烷生物茄碱及龙藻碱,具有兴奋平滑肌,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并有抗真菌的作用,也可以减轻水肿,且无任何不良反应,临床也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化疗药物外渗会对皮下组织产生迅速而严重的损害。预防和及时处理化疗药物外渗是治疗化疗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一旦发生化疗药物外渗,应及时处理,以减轻对患者的身心伤害,减轻护理工作量。采用局部封闭、冰敷及序贯湿热敷的方法能抑制化疗药物继续外渗,减少外渗在皮下组织的扩散,不仅减轻局部组织的疼痛,肿胀,还很大程度的降低了化疗药物对局部组织的毒性作用,并可促进了局部组织的修复[5],避免溃疡发生和对肢体功能的损害。
[1]Tyson AM,Gay WE.Successful experience utilizing dexrazoxane treatment for an anthracycline extravasation[J].Ann Pharmacother,2010,44(5):922-925.
[2]周莲,姜明杰.高渗糖联合硫酸镁和维生素B12用于化疗药渗漏处皮肤[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2):119.
[3]丁爱芳.化疗药物外渗处理的临床经验[J].中国医学创新,2009,6(27):182.
[4]於姝琳,夏世芳.恶性肿瘤病人静脉化疗外渗的护理[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4,6(1):93.
[5]李蕊,刘绍金,李颖.10例化疗药物外渗病人局部封闭治疗的观察和护理[J].现代护理,2004,10(5):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