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1例

2011-08-15 00:53刘金鹏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12期
关键词:口角右眼顽固性

刘金鹏

(南昌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江西南昌330039)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60岁,于2010年10月初出现口角向左歪斜,人中沟歪向左侧,右额纹及右鼻唇沟消失,右眼闭合不全,露白睛3mm,迎风流泪,示齿见右侧第1齿,左侧示齿正常,鼓腮漏气,吃饭时口中藏食,在当地医院行针刺、电针、拨火罐治疗2个月后,口角仍向左侧歪斜,右额纹及右鼻唇沟稍有加深,右眼可闭合,迎风流泪,示齿时见右侧第2齿,左侧示齿正常,鼓腮漏气,吃饭时口中藏食。

2 治疗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取上星、人中、承浆及患侧攒竹、阳白、丝竹空、迎香、地仓、下关、颧髎、颊车等穴位,常规消毒后采用毫针进行针刺。人中、承浆进针时针尖朝向患侧,地仓穴用两寸毫针透向颊车,其余穴位用1寸毫针直刺,进针后捻转补法,得气后于下关、颧髎针尾缠上2cm药用艾炷,点燃,使艾炷的热力通过针身传到穴位上。为避免烫伤,艾炷与患者的皮肤应相距2~3cm,过烫时用硬纸板隔垫以防灼伤。灸治以患者感到穴位皮肤舒适为度,留针30min,1次/d。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d。

3 结果

治疗3周患者症状未有改善,第4周患者口角歪斜得到一定程度纠正,右额纹及右鼻唇沟稍有加深,右眼可闭合,迎风流泪,示齿时见右侧第3齿,左侧示齿正常,鼓腮仍漏气,吃饭时口中藏食。第5周,患者口角基本不歪,人中沟稍有左歪,右额纹及右鼻唇沟与左侧基本对称,右眼可闭合,迎风流泪,示齿时见右侧第4齿。温针灸治疗2个月后,患者口角不歪,人中沟稍有左歪,右额纹及右鼻唇沟与左侧对称,右眼可闭合,迎风流泪,示齿时见右侧第5齿。

4 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称“口眼歪斜”、“吊斜风”、“歪嘴风”等,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经络,导致气血痹阻,面部少阳、阳明和太阳经络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1]。现代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确切病因未明,可能是茎乳孔内局部急性病毒感染和水肿所致,面神经受压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而产生,主要病理表现是面神经水肿,髓鞘肿胀、脱失,晚期可有不同程度的轴突变性,以在茎乳孔和面神经管内的部分尤为显著[2]。若失治迁延日久气血亏虚,面部筋脉长期得不到营养而弛缓不用,则形成顽固性面瘫。由于长期得不到合理的治疗,局部缺血状况得不到及时纠正,以致局部面神经受损,面肌得不到充分的营养,而形成“病久多瘀”的特点,故一般疗法难以治愈[3-5]。

温针灸是一种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传统的针灸治疗方法,是依据中医灸法“以热引热,使热外出”和“寒者热之”的治疗方法。针刺刺激可使神经产生兴奋,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水肿的吸收和消除,缩短疗程;灸法主要是利用艾火温和的热力扩张治疗部位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并加速穴区组织内血液和淋巴循环,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转移和排泄,《医学入门》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名医别录》载:“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艾绒燃烧所产生热量可顺针传导至穴位,两者结合可温补正气,扶正祛邪,温经通络,祛散风寒,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炎症,通畅经脉,使周围性面瘫经久不愈者得到康复。

下关穴是足阳明、足少阳之会,颧髎穴是手少阳、手太阳之会,温针此二穴具有鼓舞正气、温养筋脉的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温针灸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1] 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24-226.

[2] 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0.

[3] 田青乐.散刺挂面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31例[J].上海针灸杂志,1999,18(3):27.

[4] 王世惠,王宏亮.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41例[J].上海针灸杂志,1996,15(5):21-22.

[5] 黄红.点刺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伴随疼痛22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11):32.

猜你喜欢
口角右眼顽固性
保留口角轴唇颊瓣修复下唇缺损
多巴胺联合硝酸甘油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效果
掩其右眼
左眼右眼
左右眼
视角与口角
两代人的不同
内河集散船舱口角隅甲板应力分析
托伐普坦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的效果观察
介入断流术在顽固性鼻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