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菊
(河北省沧州市妇幼保健院超声科,河北沧州 061001)
笔者2009~2010年在工作中发现的正常位置的圆形节育环合并右输卵管异位妊娠患者2例并经手术证实,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复习,现报道如下。
例1,女,42岁,自诉停经腹痛行超声检查,并自诉带节育环8年。超声检查示:子宫前位,宫体大小为5.3cm×4.9cm×4.8cm,肌层回声均匀,子宫内膜可见,宫内可见一圆形节育环回声,位置正常。双卵巢可见,正常大小。于右侧宫角与右卵巢上缘之间可见一圆形高回声环,外环大小为1.4cm×1.3cm×1.0cm,内环大小为1.1cm×1.1cm×1.0cm。内可见似卵黄囊回声,未见明显胎芽回声。化验尿TT(+)。先行取出宫内节育器。后行手术,术中见腹腔出血50mL,右输卵管壶腹部增粗大小约3.1cm×3.0cm×2.2cm,未见破裂处。术中诊断:右输卵管壶腹部妊娠(流产型),遂行右输卵管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输卵管腔内绒毛组织可见。患者恢复良好,住院7d后出院。
例2,女,40岁,笔者所在医院职工,自诉停经天数不详、腹痛、尿TT(+),带节育环10年,来行超声检查。彩超检查示:子宫前位,宫体大小为4.9cm×4.6cm×4.5cm。后壁肌层回声不均匀,后壁可见一低回声小结节直径0.8cm。子宫内膜厚约1.0cm。宫内可见一圆形节育环,位置正常。左卵巢大小为3.3cm×2.1cm,右卵巢大小为3.0cm×1.8cm。于右侧宫角与右卵巢后缘之间可见一孕囊样高回声环,边界稍模糊,外环大小为1.40cm×1.42cm×1.30cm,内环大小为1.1cm×1.1cm×1.0cm,内似见卵黄囊回声。后行手术,术中见右输卵管壶腹部与狭部交界处增粗直径约2cm,伞端有活动出血。术中诊断:右输卵管壶腹部与狭部交界处妊娠伞端流产,给予右输卵管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示:输卵管腔内绒毛组织可见。患者恢复良好,7d后出院。患者出院后两个月于月经干净后3d取出宫内节育器。
排卵后输卵管伞部将卵细胞拾入输卵管腔,12h后在输卵管壶腹部近端与受精卵结合,受精卵进行有丝分裂后,随输卵管蠕动和输卵管上皮纤毛推动向宫腔方向漂移,受精后4d,早期胚囊着床于宫腔。任何影响上述环节的因素,均可致着床受阻,导致异位妊娠发生[1]。
宫内节育器(IUD)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可逆的避孕工具,为我国育龄妇女的主要避孕措施,目前约70%妇女选用IUD作为避孕方法,占世界IUD避孕总人数的80%。圆形宫内节育环属惰性宫内节育器。由于金属单环脱落率及带器妊娠率高,1993年已停止生产及使用。宫内节育器的避孕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大量研究表明,IUD的抗生育作用主要是局部组织对异物的组织反应而影响受精卵着床[2]。
宫内节育器避孕失败,发生异位妊娠的机会较大[3],宫内节育器居妇女宫外孕发病因素第2位(OR=3.123)[4],放置IUD发生异位妊娠的危险性是未放置IUD的4.782倍[5],可能因为宫内节育器的干扰受精卵着床而使受精卵异位着床于输卵管。宫内节育器作为宫内异物,干扰正常的免疫反应,特别是带微丝的节育器,是细菌易于逆行感染,导致宫颈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和严重的盆腔炎。电镜观察宫内节育器妇女的输卵管黏膜,发现其纤毛细胞明显减少,分泌细胞增多,且大量的白细胞浸润,形成输卵管炎为其发病机理;放置宫内节育器可引起子宫输卵管的异常收缩蠕动导致异位妊娠[6]。
另外奚杰[7]建议设置放置年限,资料显示,原因不明的102例带器妊娠患者,其中大数量的是金属圆环和爱姆环。爱姆环避孕失败的原因还有待于研究,但金属圆环避孕失败在放置年年限10年以上占原因不明者中的61.11%(26/36)。黄桂霞等[8-9]等提出带器超过9年者妊娠者明显增多。因此,建议不同环型设置放置年限。
笔者结合2例患者资料并复习文献后认为:2例均为圆形节育环,位置均正常。放置年限8~10年。虽然节育器位置正常,但节育器为淘汰使用类型、使用年限较长接近10年,而导致异位妊娠发生。与上述文献所述符合。此2例异位妊娠的发生与放置IUD有明显相关性。因此带器10年内位置正常者也需更换新节育器以避免意外妊娠发生。
[1] Yang YL,Lei W,Chen J,et al. The cause of tubal pregnancy and anatomy of fallopian tube[J]. Pract Obstet Gynecol,2005,21(6):322-324.
[2] 杨延林,雷巍,陈杰,等. 输卵管妊娠病因与输卵管解剖[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05,21(6):322-324.
[3] 乐杰. 妇产科学[M]. 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6:364-365.
[4] 张春莲. 引起异位妊娠相关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 当代医学,2010,16(16):47-48.
[5] 效小莉,宋茜. 异位妊娠发病因素的相关分析[J].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10,6(2):110-112.
[6] 石一夏. 异位妊娠的病因及影响因素[J]. 现代妇产科进展,2008,17(6):401-402.
[7] 奚杰. 带器妊娠198例避孕失败原因初步分析[J]. 中外医疗,2010,29(14):119.
[8] 黄桂霞,李海姣. 带器妊娠126例临床分析[J]. 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5,27(5):372-373.
[9] 赵玉凤. 带器妊娠148例临床分析[J]. 中国计划生育杂志,2003,97(11):692-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