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忠生
(江西省大余县皮肤病防治所皮肤科,江西大余341500)
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基础,麻防工作也一样。目前,笔者国麻风病尚未彻底消灭,麻防工作还要在一定水平上持续下去。但现在全国很多地方的麻防队伍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萎缩断层、后继无人、思想不稳、素质下降、因循守旧等等,不少地方的麻防工作因此已经或即将受到影响,如麻风病疫情反弹、麻防工作质量下降等等,所以麻防队伍急需进行加强和补充。麻防人才工作是麻防机构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麻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多年以来,这项工作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笔者在县级皮防所工作多年,现就如何做好麻防人才工作谈谈自己的认识。此所述人才,专指麻防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即:不包括综合医院、基层医院的相关医务人员),主要针对麻防专业技术人员,部分内容涉及同单位的其他专业人员。
国家对麻防人才工作是重视的,也很了解有关情况。如国务院:“培训专业队伍,改善工作条件,提高生活待遇”[1];《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条例》第七条、第八条[2];《全国麻风病防治规划》:“五、保障措施 (三)稳定防治队伍,提高人员待遇”[3]。这些政策曾经为建设、壮大和稳定麻防队伍起到了根本作用,是麻防人才管理、使用、培养的依据,为麻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但在基层,“重工作成果,轻队伍建设”现象持续存在,以致多年以来,麻防人才问题上的历史欠账越来越多,经过不断累积、恶化,现在已经到了危急时刻。各地有关报道:烟台日报:“老一代麻防工作者的相继退休及专业人员的调出,全市麻风队伍出现萎缩,专业人员逐渐断层。据介绍,近几年来上述情况尤为突出…”[4];新华日报:“专科医生后继无人令人忧虑”[5];玉溪市:“麻防专业人员严重不足...长期从事麻风防治工作的平均不到1人”[6];莱芜市:“有的专业机构名存实亡,致使后继乏人,现有人员的专业知识急待更新[7]”。这些报道从侧面反映出基层的人才情况已经很严峻了。从笔者的亲身体会而言,目前大多数麻防机构工作人员的现状是:(1)专业素质两极分化:麻防骨干人员,大部分年龄高,业务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大部分基层皮防所只有1名,小部分有2名或没有;其他麻防医师,多数较年轻,业务水平也差强人意,难以担当“麻防骨干”,一旦骨干人员退休,麻防骨干就缺失了。(2)精神状态多元化:对于大部分人员,皮防所是“安乐窝”:收入虽不高,但工作清闲,导致作风懒散、思想僵化、不思进取;对于小部分人员,皮防所是“鸡肋”:事业上难有成就,经济待遇不如意,所以去留犹豫不决随波逐流;还有的把皮防所作为“跳板”:或等待退休,或一心考研,或伺机调走;也有部分职工,把皮防所当成“事业平台”:安心工作,兢兢业业,甚至开拓进取。
1.2.1 政策落空 针对麻防工作的政策,只是部门条规,强制力不够,并且缺乏实施细则,难以执行,导致有关的政策得不到落实。健康报:“目前全国很多地方都将麻风病防治和地方病、性病、艾滋病、结核病防治合在一起,虽然名义上有麻风病防治人员,但实际上开展麻风病防治工作的力度不大或者几乎没有开展工作……和艾滋病等其他疾病的防控相比,麻防配套政策支持不足、重视程度低”[8]。政策落实不到位,麻防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必然受到影响。作为麻防工作的一部分,麻防人才工作也在所难免。据笔者所知,对于麻防人才培养这项工作,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系统、长期、全面的人才工作计划,所以大部分地方对于这一工作感到困惑,结果麻防机构只能各自为政、孤军奋战,有时免不了自哀自叹,导致了麻防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不断下降。王卫宪:“近些年来,由于忽略了队伍建设和技术培训,麻风防治队伍人才断档、业务不精的问题较为突出”[9]。目前现实情况大多都是如此:在培养新人方面,很少被提及,多数地方处于停滞状态,少数地方以以师带徒方式培养;在继续教育上,基本靠个人自行钻研,偶有短期培训,但一般要多年才有一次(麻防项目的培训除外)。基于这种现状,对于麻防人才工作,笔者的感觉是:政策方面:“雷声大,雨点小”;管理方面:“只乘凉,不栽树”、“只使用,不保养”。
1.2.2 客观上,现在培养麻防人才的难度比以前更大的原因 (1)麻防工作的吸引力比以前更低了,愿从事这一工作的人较之以前更是大大减少,新员难以补充,有的地方不得不降低聘用标准,增加了培养成本。这和临床医师的聘用门槛越来越高的情况正好相反;(2)“当今患者日益减少”[10],致使临床实践的机会也大大减少,业务学习时不得不纸上谈兵,个人业务水平自然难以提高,自身也难以成才。这种有劲无处使的现状,对于真正有事业心的人来说,是一种痛苦;(3)从1986年起实行的“四个转变”[11]、医疗服务能力的普遍提高和流动人口的增加,都对麻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应地,对麻防人才的要求也提高了:在专业素质方面,除了要熟悉麻风病临床知识,还要熟悉麻风病康复、心理[12-14]、社会医学[11]等专业知识;在沟通技巧和责任心方面,要求也更高。即使麻风病临床知识也还在丰富之中,如“现在的麻风病临床表现不典型”[15]、“…早期无明显皮肤损害,…临床上极易造成误诊或漏诊…”[16]、“广州市历年麻风发病资料中尚无类似病例报道”[17]、“祖孙三代男性同患多菌型麻风”[18]、“麻风二次复发”[19]。另外,近些年来,随着医疗纠纷的增多,在麻防工作中,法律意识也必须增强了;(4)如同时兼管麻风村,则还需要管理、组织能力,这些也是要学习的。(5)工作模式的变化(如一体化建设[20])和对外合作、交流等新的情况,也要求工作人员必须与时俱进,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所以,客观现实一方面要求“麻风病专业人员麻风防治知识和技能亟待更新”[21],并且,还需要由专业型向综合型转变;另一方面,人才来源不足、素质下降、难以成才等情况,又使上述要求难以实现。这对矛盾严重制约人才培养。
1.2.3 现行的政绩考核体制对麻防工作有消极作用 麻防工作是公益事业,开展已经五十多年,早已是“昨日黄花”,并且,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地方都呈现低流行状态,因而,社会影响小了,又产生不了GDP,也不适宜树立形象,难以产生政绩,导致有关部门和领导对麻防人才培养无积极性、无压力。
麻防工作需要技术人员(麻防骨干和其他麻防医师)、医务人员、后勤人员、管理人员的有机配合才能较好完成,其中,技术人员最关键。对于人员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很多是这样的:(1)在经济待遇上,对技术人员尤其是骨干,基层皮防所对他们是很重视的,除了正常的工资和差旅费,还享受最高的奖金或另外给予一定的工作补助;(2)业务安排上,大部分技术人员都兼职皮肤科临床工作,只有少部分是专职从事麻防工作;对于其他人员,则要求服从安排,树立强烈的麻防意识,积极、主动参与麻防工作;(3)另外,因为专业、编制、行政、经济、单位性质等影响,除了退休、考研等,调进调出的很少,所以,人员流动率很小,导致年龄高龄化、知识老化、思想僵化等现象。从全国来看,情况类似。次旺:“…出现麻防机构削弱,专业防治队伍不稳定,防治人员短缺,麻防知识和技能下降…”[22];潘春枝:“有的机构名存实亡,多数麻防机构投入皮肤性病治疗市场,致使防治措施难以落实”[23];健康报:“…目前在基层麻风病防治队伍中,人员更换勤、青黄不接、业务能力参差不齐等问题突出”[8]。这里面反映出很多问题,如:门诊创收、机构改革、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紧张、人才难留、逃避麻防工作等,这些现象都涉及到了“人才”问题。
根据以上介绍的状况,笔者认为麻防人才工作问题很急迫、形势很严峻,但是,只要下定决心,“亡羊补牢”,对“麻防事业的公益性和麻防工作者的积极性都必须充分加以考虑”(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陈贤义2010年在长沙全国麻风病防治工作年会上的发言),这个问题完全能够解决。
政府要把麻防人才工作真正作为一件事情正式摆上议事日程,从而进行分析、研究、落实。作为一项真正的非营利性的事业,缺少这一先决条件,其他就无从谈起。潘春枝:“麻风防治,政府是主角——即政府是管理者,是政策的制订者,是问题的解决者”[23];新华日报:“麻风病看似是个卫生问题,其实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5];李孝安:“各级政府有必要完善及建立可持续、科学、合理的麻风病长期防治机制,增加经费投入,引进及培养更多的专业防治人员”[7]。可喜的是,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已经意识到麻防人才工作的迫切性。如:卫生部部长陈竺2009年在贵州考察时曾指出:“(一)加强防治机构人才队伍的建设...现在这支队伍不能削弱,只能加强。要保持麻风防治的连续性和战斗力”;潘锐光:“加强防护网和强化专业队伍是巩固麻防成效直至消灭麻风病的最重要环节”[24];闫红静:“江苏省麻防流行虽已遏制,但仍应加强麻风队伍的建设以巩固成果”[25];王佳惠:“稳定麻防队伍,更新麻防专业人员麻防知识和技能”[26]。这些信息表明政府和社会已经意识到并开始重视麻防人才工作问题。
因为麻风病防治的特殊性,政府对麻防工作者制定了一些鼓励、优惠等特殊政策,如:“在流行地区,应优先分配大、中专毕业生充实防治队伍。同时还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医德教育,使其安心麻风防治工作”[2],“改善麻风防治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切实解决其子女上学、就业等问题。 …应保留其笔者和子女的城镇户口。…应按麻风专业进行考核晋升”[2]等。这些措施对麻防队伍的建设起决定作用,但因形势已发生很大变化,而该条例未修改,所以存在执行难或脱离实际的现状,如在充实队伍的途径上,“分配”的办法显然已过时;在稳定队伍、留住人才方面,面对红红火火的临床工作,“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在福利方面,“子女就学、就业”“解决户口”“考核晋升”等已经是空头支票。这些状态已经持续很多年了。目前,对于落实麻防工作人员待遇,在有关文件中明确强调了的,只有“卫生防疫津贴”一项,但作为卫生工作人员,享受卫生防疫津贴是正常待遇,并非特殊待遇。何况,关于卫生津贴所需资金,文件中注明为:“按原渠道筹集”,而在以往,卫生津贴所需资金在很多单位(包括麻防单位)是自筹资金解决的,所以,对于麻防单位,这次得到的又是一张空头支票。为了能真正发挥作用,避免“雷声大,雨点小”“县官不如现管”等现象,因此应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对该条例进行适当的修改,使其具备可行性,便于落实,从而在政策层面上为麻防人才工作提供保障。这么一来,既可以提振士气,引起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重视,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步调,营造社会氛围,又可以排除某些障碍,避免一些不良现象,如不停寻求有关部门支持和理解麻防工作的现象。
2.3.1 培养或确定麻防骨干 麻防骨干指的是麻防工作的技术骨干,是麻防工作的技术权威和学科领头人,是麻防技术工作的把关者,对麻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理想的麻防骨干,应当是是专业知识好、综合素质好、思想品德好的高素质全能型人才。培养麻防骨干前,先制定麻防骨干的岗位职责,然后,对于在既往10年内曾经发现新发麻风患者的县(市),明确要求每县(市)必须拥有麻防骨干1名以上,至多2名。麻防骨干必须专职从事麻防工作,宁可浪费部分人力,也不得兼职其他工作,不得担任麻防科室以外的其他行政职务。对于已有麻防骨干的单位,需进行确定,如有必要,对其当前所承担的工作进行调整,以便符合上述规定。对于当前没有麻防骨干的单位,择优选拔出1名麻防医师或皮肤科医师作为骨干进行培养,并按上述规定管理。来源:内部选拔或向社会公开招聘。选择基本条件:愿意从事麻防工作和担当麻防骨干,责任心强,吃苦耐劳,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以上学历,30岁左右,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培养时间1~3年。培养方法要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综合使用,如:进修(脱产、半脱产)、见习、短期培训、同行交流、自笔者学习等。
2.3.2 做好人才储备 在明确麻防骨干的单位,必须确保有1名以上麻防医师作为麻防骨干的后备人才。后备人才基本条件可参照骨干人才条件适当放宽,但年龄原则上要小于骨干5岁以上(不得大于骨干的年龄),学历不低于骨干,职业资格可以是执业助理医师,工作上可以兼职,但每年从事麻防工作不得少于3个月。培养方法参照骨干培养方法,同时,培养方向要明确,就是麻防骨干。
2.3.3 加强管理 (1)限制自由流动。对于麻防骨干,除非是提拔重用,原则上在岗不满10年的不得调离,尽量实行终身制;对于后备人才,在岗不满5年的不得调离,调离后必须按1︰1补充。但对于确有才华的,应当大力推荐,不能埋没人才,不能影响个人前途。(2)强化考核。对照岗位职责,每半年检查、考核1次以上。首次考核不达标时,提出警告,并扣除1个月的岗位补贴;一年内出现二次不达标时,记小过,扣除6个月岗位补贴,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连续2年出现不达标的,调离骨干岗位,其后2年内不聘为医师,另行安排其他工作。出现重大失职失误的,按规定从严处理。(3)强调下乡。每年下乡时间不少于70个工作日。每少1天,扣3天岗位补贴。(4)学术要求。每年在县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论文或工作报道1篇以上。
2.3.4 尊重和重视人才 以人为本,多管齐下,提高物质和精神待遇。对于麻防骨干和后备人才,都给予高于正常水平的待遇。麻防骨干人员,享受学科带头人的待遇,分配单独的办公室,并配备必要的设备,如电脑、打印机、宽带、空调、文件柜等,同时,还享受本单位最高奖金(未实行奖金制度的,给予岗位补贴,数额在笔者基本工资的15%以上),每年外出交流学习4次以上,在使用车辆、评优评先和职称晋升等方面享有优先权,年终考评为优秀每3年不少于1次;对于后备人才,经济上享受骨干人员的50%,每年外出交流学习2次以上,在评优评先和职称晋升等方面尽可能优先考虑,年终考评为优秀每5年不少于1次。
2.3.5 创立学习平台 建立有关的制度,并提供相应的条件,供所有麻防技术人员进行学习、交流、提高。具体方式可多种多样,如:工作通报会、工作总结会、工作交流会、技术评比会、学术交流会、表彰会、业务培训班、网站、QQ群、博客、等。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每年不少于1次),可在单位内部或单位之间举行。另外,公费订阅专业书刊杂志供技术人员自笔者学习。
2.3.6 设立课题 通过设立麻防科研课题(将专文另述)带动人才工作,如:激励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如同航天工程、核电工程带动了大量相关人才的成长一样。
2.3.7 鼓励先进 建立奖励制度。进行奖励可以肯定工作成绩,激发工作热情,树立工作榜样,引起社会关注和领导重视。现在社会上各种评比、大奖已经泛滥成灾,但真正需要关注的麻防工作,却已有10年以上没有进行过任何表彰和奖励了。笔者认为决策部门应该就麻风病防治工作建立评比奖励制度,并且要多层次、多范围、多种类地进行。评奖活动可以分不同情况举行,如不同层次(如省级、县级)、不同科目(临床检查、快速检验、理论基础、图表制作、资料整理等)、不同区域(临近省、市)、不同类型(专项奖励、综合奖励)、不同期限(定期、不定期)、不同频度(一年、二年)、不同对象(机构、个人)、不同数量(一个、多个)等。
2.3.8 保障经费 设立专项经费。上述工作都需要经费开支,为了落实各项工作,工作经费应有稳定保障。建议设立专项经费,列入正常财政预算,专款专用。计算方法由省级部门拟定,具体数额由各单位提出,自下而上,经各级主管部门审核、汇总、上报,最终由省卫生厅确定,再报省财政厅,由省级财政承担,并直接拨付至各麻防机构。
2.3.9 加强督导和考核 麻防人才工作应该由当地政府领导,有关部门配合。为了保证此项工作得到落实,上级政府应该加强对有关单位的督导,并将麻防人才工作纳入单位年终考核内容。
人才问题解决了,就突破了瓶颈,消除了软肋,麻防水平将止跌反弹,麻防工作将恢复生机与活力,这就为创建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提供了保障。作为一个最基层的麻防工作者,笔者由衷希望麻防人才工作能够得到重视和解决,同时,笔者也相信麻防人才工作最终将得到圆满解决。
[1] 国务院. 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麻风病防治工作情况的几点建议的通知[S]. 1980年11月10日.
[2]卫生部. 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条例[S]. 1988年9月20日.
[3] 卫生部. 全国麻风病防治规划(2006-2010年)[S].卫疾控发[2006]231号.
[4]夏红尧. 麻风病防治遭遇尴尬[N]. 烟台日报,2010-7-2(03).
[5]仲崇山.麻风病,一个不该被遗忘的“角落”[N].新华日报,2010-1-30(A06).
[6] 李孝安,陈良,鲁建波,等. 玉溪市麻风防治历史与现状[J].皮肤病与性病,2009,31(3):63.
[7] 沈秀中,李振洪,吕慎修.莱芜市120名基层医务工作者麻风防治知识调查[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5,21(4):491-492.
[8] 王丹.消除麻风危害仍需更多努力[N].健康报,2011-1-31(02).
[9] 王卫宪,李广华,韩晶,等.黑龙江省麻风低流行状态下防治工作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9,25(5):457.
[10] 侯玉鸿,王载明,陈家琨. 瘤型麻风ENL反应误诊为结节性脂膜炎2例[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4,20(5):491-492.
[11] 陈贤义,李文忠,陈家琨. 麻风病防治手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7:128-132.
[12] 徐超广,袁大军,何益华,等. 麻风截肢术后急性应激性精神障碍1例[J].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0,17(4):298.
[13] 归婵娟,潘美儿,王景权,等. 对41例麻风单纯性足底溃疡患者咨询服务的效果分析[J]. 皮肤病与性病,2009,31(3):60.
[14] 谭又吉,龙卫平,王景权,等.麻风足底溃疡对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7,23(2):134.
[15] 曹萍. 长期误诊的麻风病1例[J].皮肤病与性病,2009,31(4):61.
[16] 其木格,蒋法兴,陈佳,等.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一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8,41(4):269.
[17] 戴向农,叶兴东,杨爱成,等. 孪生姐妹同患麻风病[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4,20(5):485.
[18] 梁东,古斌. 祖孙三代男性同患多菌型麻风[J]. 岭南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16(5):338.
[19] 王标,袁键,吴建明.麻风二次复发1例报告[J]. 皮肤病与性病,20011,33(1):61.
[20] 沈建平.麻风防治与综合性卫生服务相结合的概念和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4,20(5):467.
[21] 洪业秀,许琳,华建昭,等. 云南省2004年麻风疫情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22(2):164.
[22] 次旺. 2005年西藏自治区麻风病流行情况分析[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7,23(9):752.
[23] 赵志研. 麻风防治工作亟须全社会的关注[N]. 中国民族报,2008-1-25(6).
[24] 潘锐光. 佛山市城区1958-1997年麻风病流行特征分析[J]. 岭南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12(4):338.
[25] 闫红静,虞浩,许卫国. 江苏省1991-2002年新发现麻风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4,20(5):455.
[26] 王佳惠,李萍,韩杰,等. 2例麻风病误诊分析[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7,23(8):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