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妙红
(定海小学,浙江 舟山 316000)
《品德与社会》地理知识教学偏差及对策分析
胡妙红
(定海小学,浙江 舟山 316000)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当前《品德与社会》地理知识的教学存在着“拔苗助长、张冠李戴、画蛇添足”等教学偏差,导致课堂教学低效。针对这些偏差,笔者认为,地理知识的教学要紧扣学生的现实生活;要把德育目标有机地融合在地理知识的教学中;要激发兴趣,让活动贯穿于地理知识教学的始末;要合理取舍教材。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生活中学习地理,重视地理和生活的关系,让地理知识服务于生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基于这样的理念,《品德与社会》新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地理知识。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许多偏差。本文试对当前《品德与社会》地理知识教学中存在的偏差作一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对策。
(一)“拔苗助长”——把品德课等同于地理课
很多老师把《品德与社会》中的地理当作知识来教,教师试图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系统知识,并按照掌握知识的多少、深浅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思想品德课变成了地理课,导致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我国的行政区》一课时,把这课的目标仅仅定位为这样的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知道它们在中国行政图中的地理位置。整节课教师变着法子让学生读记34个行政区的名称,还不断地让学生在地图上寻找他们的位置,忙得不亦乐乎,可是学生却学得索然无味。试想一下,掌握我国34个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这本来是初中要学习的地理知识,要让三年级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掌握,岂不是拔苗助长?
(二)“张冠李戴”——把品德课变成了语文课
有的教师认为品德课的宗旨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于是千方百计地在地理知识中寻找德育教育的因素,把品德目标硬塞给地理知识,张冠李戴,品德教育生硬而无效,品德课变成了语文课。
还是教学《我国的行政区》一课,一位老师通过看图让学生感受了祖国之大以后,为了强调德育的目标,最后在大屏幕上出示这样的句子“祖国真大呀!”然后这样引导学生:“让我们由衷地来赞美吧!”于是全体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祖国真大呀!这不成了语文课吗?也许是我们的品德教师大都是兼教语文的,语文课堂的感情朗读也被带入了品德课堂。
(三)“画蛇添足”——把道德教育强加在地理知识之中
有的教师认为《品德与社会》课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教育,于是把道德教育强加在地理知识之中。在教学地理知识时,甚至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一番情感的教育。
仍以《我国的行政区》为例,有的教师在学习34个行政区时,当教到自己的家乡浙江省时,就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的教育:“浙江省是我们的家乡,那里有很多美丽的地方,你们爱自己的家乡吗?”于是学生顺着老师的意图,异口同声地说:“爱”。在教到祖国的首都北京时,老师又对学生进行了一番爱祖国的教育。又如浙江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我们的地球》一课中,要求学生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地理位置及面积大小,有的老师就这样进行知识和情感的挂钩:“我们生活在亚洲,亚洲是世界最大的洲,让我们为生活在这样的大洲而自豪!”
其实,不是任何知识都能产生情感。地理知识有很多是认知性知识,如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面积大小、气候特点、形成原因和植被状况等,教师在讲授这种知识时,要做到使学生对知识准确地习得、领会、掌握和应用,如果生硬地把某种情感、态度、价值观塞进知识中,只能是画蛇添足,适得其反。
针对上述教学偏差,笔者认为,品德与社会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地理知识的教学。
(一)紧扣生活,让地理知识的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新课标理念下《品德与社会》是以“回归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本理念,是以生活为本,是为了生活的、是通过生活进行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牢牢抓住“儿童的社会生活”这条主线,通过儿童的社会生活来引导儿童学习生活地理、社会地理。
比如同样在教学《我国的行政区》一课时,在让学生感受祖国幅员辽阔时,960万平方公里这个数字对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如何让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有的老师将其转换成儿童能够体验的形式,拿它同学生最熟悉的自己居住的城市的面积进行对比,使空洞的数字在学生心中形成有效的概念。然后,再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回忆自己曾经的旅行经历,从而进一步了解祖国东西、南北距离相差遥远,并辅以图片,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祖国的幅员辽阔。这样的教学,因为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原本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直观而形象,便于学生接受。
又如在巩固记忆我国省级行政区地理位置的时候,有的老师安排“生活用品找家乡”的活动。首先,让孩子们各自带来一件生活用品,或者带来一个生活用品的包装。然后,看看这件生活用品的出产地在哪里?接着,在地图上帮生活用品找找它的“家乡”——生产地。因为这些都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会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有趣。
在学习《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时,在谈到“有限的自然资源正在频频告急”这一问题时,许多学生感到这似乎离自己很遥远,与自己没什么关系。于是一位老师这样引导学生:“当你到30岁的时候,你身边的什么物种可能没有了;当你到50岁的时候,什么物种可能没有了。我们怎么做才能不让这些自然资源从我们的眼前消失呢?”把问题转换到与他们的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上来,让学生知道人与资源是密切相关的,从而使学生知道应该去保护身边的环境。
(二)创设情境,让德育目标有机地融合在地理知识的教学中
有些地理知识本身就是有血有肉,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只要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围绕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师生共同挖掘、感受、体验其中的内容,就不但能够学到知识,也能够激发情感,实现德育目标。
一位老师在教学浙江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我们的地球》时,学生初步了解了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位置、面积大小之后,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大洋大洲的美、地球面貌的多姿多彩,激发学生对各大洲大洋的喜爱、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
师:海洋如此辽阔,我们一时哪说得完,道得尽呀!不如让老师借你们一双翅膀,飞上蓝天,去各大洲大洋观光旅游。我们从天空中如欣赏一颗璀璨的美玉一般去观看我们的大家园,好吗?
随着优美的音乐,碧蓝碧蓝的太平洋、一望无垠的稻田、蜿蜒在崇山峻岭中的长城、高耸入云的珠穆朗玛峰、茫茫无边的撒哈拉沙漠等大洋大洲的绮丽风光在大屏幕上出现。通过形象丰富的视觉之旅,孩子们尽情地表达着自己对地球的赞美之情。
又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欣赏“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图片的同时,感受她们的壮观,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眷恋之情。在观看了目前长江黄河的环境正遭受严重破坏的资料后,就可以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激发他们投身环保的热情。
这样的处理,把地理知识的学习与情感的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有生命,有活力。
(三)激发兴趣,让活动贯穿于地理教学的始末
新课标理念告诉我们,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课进行一定的地理教学,主要目的不在于掌握具体的地理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激发探究世界的愿望,为今后中学、大学甚至生活、工作打好兴趣层面的铺垫。
仍以教学《我国的行政区》为例,我们不能单单重视34个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的机械记忆,应该更多去关注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看一看,猜一猜”的活动,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把祖国的各个行政区的形状想象成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从而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还可以通过“拼一拼”的活动,同学之间相互合作,快速地拼出中国行政区图,让学生在有趣的拼图游戏中掌握祖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
比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节日大观》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入地了解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节日风俗与文化传统,感受世界的丰富多彩,学会尊重、欣赏不同的风俗、文化,有的老师在讲到春节时,让学生动手剪窗花,贴春联,讲到西班牙斗牛节时,让学生上台模仿西班牙斗牛士斗牛,让他们感受斗牛士的风采,从而学得兴趣盎然。
(四)大胆取舍,让教材中的地理知识更符合学生的实际
这次课程改革给教师的教学留有很大的空间,改变了以往把每一个教学目标都规定得很全、很细的状况。教材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教材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的依据,它只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教师则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为教材的课程与素材需要教师去整合,教材的缺憾与空白要靠教师去圆满,教材的拓展与开发要靠教师去创造。所以教师不能把教材的内容简单地硬塞给学生,要对教材进行改编、选编、选用、活用,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现有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如对有些超出儿童实际能力和实际生活需要的内容适当删减;相反,对儿童实际生活需要而教材中没能考虑到的地方应该适当加以丰富充实。
比如浙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第二课《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教材中安排了一个活动教学版块,“品尝拉面采访回民”的“活动角”,对于生活在舟山的学生来说,这是不切实际的,因为舟山虽然有很多拉面馆,但基本上不是回族人所开,倒是在街上有很多卖烤羊肉串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师傅,根据这样的实际,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活动角”中“品尝拉面采访回民”的活动改成“品尝羊肉串采访维吾尔族人民”的活动,通过观察、采访等活动,感受维吾尔族人民的饮食习俗。这样的取舍,更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总之,《品德与社会》地理知识的教学一定要把知识和情感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抓住“儿童的社会生活”这条主线,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地理知识教学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实现地理知识教学为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服务的目的。
Teaching Mistakes in Geographical Knowledge of Moral Education and Social Studies and Countermeasures
HU Miao-hong
(Dinghai Primary School,Zhoushan 316000,China)
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education,there are many teaching mistakes in geographical knowledge of Moral Education and Social Studies,thus causing classroom teaching less effective.According to these mistakes,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geographical knowledge teaching should be closely related to students'real life,integrate with moral education,implement activities to stimulate students'interests and choose correct teaching materials.
geographical knowledge;teaching mistakes;countermeasures
[摘要]地理知识;教学偏差;对策
G623.1
A
1008-8318(2011)03-0099-03
2011-03-21
胡妙红(1972-),女,浙江舟山人,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