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馨王枫
(浙江中医药大学听力与言语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言治语疗学是康复医学的组成部分,它是对各种语言障碍和交流障碍进行评价、诊断、治疗和研究的学科。在我国,它和康复医学其他分支一样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言语治疗学的教学也是医学教学领域中新的课题,在我国,这方面的经验并不多。为了开设好这门课程,我们针对目前《言语治疗学》教学存在内容繁杂、抽象,学时偏少且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等问题,在学习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适合自身情况的教学改革探索。
(一)对于教材内容的调整
传统的教学法过于看重教材的指导与规范作用,我们认为教材只是一个学科的底线反映,而且目前正在使用的《言语治疗学》教材讲授基本知识多,实际案例内容少,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够;因此这就要求在言语治疗学教学中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结构。为此我们重新修订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教材为基础进行扩张知识空间,补充教学内容和实际案例,突出实际能力的培养,以使学生及早了解言语治疗学对实际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增强教学大纲在贯彻中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且重点章节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课外阅读书目,开拓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作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动力。比如针对目前康复机构的实际需求,我们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扩充了脑瘫儿童语言障碍的内容、补充了吞咽障碍和唇腭裂儿童言语障碍等内容。在脑瘫儿童的语言障碍中系统介绍了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临床分型,伴发障碍、家庭护理、其他方式功能训练的基础知识、脑瘫儿童语言障碍的特点、语言障碍的检查与评价、语言训练,并以文字结合录像和照片的形式提供相关的案例。
(二)对于不同专业课程内容的侧重
由于学生来自听力学专业和康复治疗学专业两个不同的专业,学时虽略有长短,但教学内容基本相同。我们认为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前期专业教育已掌握的基础知识不同、毕业后在工作中面对的对象不同,因此要求掌握知识的重点也不同。听力学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的性质整个课程设置偏向于理工科,医学知识的掌握不全面,但却掌握了较好的语言学基础知识和系统的听力学基础知识,毕业后学生主要进人医疗机构的听力中心,聋儿康复机构和助听、听力设备生产机构,从事耳聋预防、听力言语康复及助听、听力设备的研发。而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整个课程设置偏向于医科,在前期的教学中已较全面的掌握了基础医学知识,但语言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较少,毕业后学生主要进入医院的康复科和专业康复机构,从事康复各科的治疗与预防工作。因此我们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按照实际工作需求及学科发展,根据不同专业,改革传统教学内容,抓住关键环节,因材施教,既有利于教师充分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改进教学;同时也保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同专业的学生能更多地接受和掌握与本专业有密切关系的言语治疗学知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确保不同专业的教学质量。如对于听力学专业学生,扩充耳聋章节的内容并增加课时数,在授课过程中重视聋儿听觉言语康复知识的深化。对于在听力学基础课中已学过的听力障碍病因、分类、听力检查和助听器选配等内容采取重点回顾、提问、测验的方法进行复习,而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聋儿语训知识的传授,内容涵盖聋儿早期康复教育机构的设置、聋儿早期发展特点、早期康复教育的教学活动设计、听力和语言训练的基本方法、早期康复教育的评价。同时注重结合目前聋儿康复中心正在实际运用的HSL理论与1+X+Y模式。还力求提供大量临床实践的机会,增加感性认识,以使学生将来能为听力障碍人士提供从耳聋预防、改善助听设备到进行言语矫正及语言教育的全面服务。而对于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听力障碍方面知识只为了全面了解康复的各个分支,以便在康复临床中能注意到残障人士听力损失的可能而提供全面的指导。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教学重点放在失语症、构音障碍、脑瘫儿童语言障碍、唇腭裂儿童言语障碍、语言发育迟缓、吞咽障碍等的康复上,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兼顾学生并未学过病理语言学的现实,注意补充病理语言学的知识而使知识具有整体性和完整性。
在当前教学环境下,单一的传统教学手段已不能适应教学的需求。因此,就要求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依据多媒体的“动态性”特征,合理适时地选择和应用教学课件来表达各种教学信息,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已得到普遍的认可。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是一种新兴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CAI课件可以集优秀教学策略与先进的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一体,提高教学内容的可懂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1]。但其不足也显而易见,首先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学传输信息量加大、变换快、教学内容涵盖面广,教学进程的过于连续流畅,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学生的思维始终落后于课件变换的进程,从而产生一知半解的情况;其次,快速流畅的课件画面转换也很难保证足够的笔记时间,整节课下来如走马观花,无法再重复记忆和复习。
传统教学是指教师讲解和学生听讲与练习的教学。采用的是一块黑板、一个板擦、几支粉笔这种简单的教学工具。它的主要活动是教师依教学进度,把课本内容依序讲解给学生;学生则经由上课专心听讲或练习,以及课后的温习来熟悉课本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因此它采用的是单一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
由于言语治疗学课程的特殊性,很多时候需要呈现各种言语障碍的音频特征,而这仅凭教师的言语描述和板书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同时也会使教学过程显得枯燥乏味[2]。因此,我们尝试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扬长避短、相得益彰、协调发展的实际教学效果。大课主要采用这种结合的方式,把临床上遇到的典型病例用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形式呈现,图文并茂,生动逼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比如在上失语症这一章节时,我们收集了典型病人的资料并录制成各类失语症言语特征的视频和音频;在讲解失语症分类时,结合每一类的特征展现给学生,从而使以前无法用言语确切表达的内容轻而易举地让学生接受和理解了。在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我们也不轻视板书作用,课堂上随着多媒体课件呈现的进程在黑板上依次写下课程设计的思路、难点、重点和表述中的关键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跟着上课的进度思考又能留出时间记笔记,并且通过适时地结合具体情况即兴发挥、适当提问,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和学生思维,这样做的效果显而易见,学生一方面充分享受多媒体的优点,直观地体验到病人各种真实病变特征表现;另一方面也有足够的笔记时间,便于课后复习,同时也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思路清晰,情绪饱满。
(二)合理运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通过一些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3],更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我们在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过程中同时结合运用案例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具体操作中,首先是教师利用自己的临床工作经验及病例储备,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需要,选择恰当的临床真实病例,进行适当加工和整理,使之成为具有代表性和示教性的案例;同时制定出围绕这一案例需讨论的问题。接下来将案例的相关资料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先熟悉案例,自习有关内容并准备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和回答老师布置的问题。案例采取三种呈现形式,一是根据实际病例加工的标准病人,以多媒体方式将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连同病例展示;二是真实病人;三是角色扮演,通过一个由病人、家属和医护人员的情景剧表演形式呈现。案例呈现后以小组讨论形式进行,讨论后分组发言,各组间展开辩论,最后由教师给予归纳总结。
比如,讲到听觉障碍儿童的言语语言障碍章节时,我们在授课前将一例典型的语前聋儿童的相关资料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由于学生已经预习过相关知识,因此在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把耳聋的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包括言语语言障碍表现、听力检查、诊断、鉴别诊断、预防、治疗、语言障碍的训练、预后等内容纵向阐述清楚,同时对相关局部解剖、听觉生理等基础知识进行横向联系。又如,在讲完构音障碍、语言发育迟缓和脑瘫儿童的言语语言障碍章节后,安排了一次实际病人的案例讨论,事先联系了一例3岁的脑瘫患儿,课前把孩子的一般资料提供给学生,上课时将同学分为两组,每组分别对孩子进行检查和评估,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是该病人患了什么病?是单一的障碍还是合并有其他障碍?依据是什么?诊断标准是什么?需做哪些相关检查?需与哪些疾病鉴别?引起这种疾病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对障碍进行评估?如何治疗?可制定怎样的康复计划?教学进行过程中气氛热烈,大部分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发言,而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进行必要引导,使讨论紧紧围绕主题开展[4]。
又如,在讲解失语症一章后,我们进行了一次角色扮演形式的案例分析课。课前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把老师选择的病例提供给学生,使每一组都有充分的时间查资料和练习。上课时四组学生分别根据教师提供的病例,模拟康复门诊,每组学生集体上讲台分别扮演医生、病人、家属、实习生等角色。从病人进入诊室到作出诊断,从确立康复计划到具体实施康复操作,每位学生都体验了康复流程的全过程。这种以病案讨论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还有利于学生较早地接触临床问题,增强感性认识,强化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理的考试制度既可以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可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学习方向。为了使现行的《言语治疗学》考试模式、内容和方法更适应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我们对其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完备的题库,理论考试注重主观题和客观题的适当比例,引入病例分析,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考查了学生对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完整掌握和灵活运用,也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往考试只注重卷面成绩,改革后卷面成绩只占80%,平时成绩占20%,平时成绩由平时小测验、实际操作、课堂表现组成。这些措施把学生从考试前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使其更注重基本理论的掌握、基本技能的训练和临床思维方式的培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许维新,郭光友,魏吉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15-218.
[2]潘如燕.初探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在高职《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8(2):244-245.
[3]覃庆河.案例教学在生理学课堂中的实施与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31-32.
[4]钟国连,张自翔.“典型病案讨论式”在内科学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6,1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