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私立大学体系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原因——民国时期政府民治思想的分析维度

2011-08-15 00:43宋秋蓉
关键词:国民政府孙中山民国

宋秋蓉

(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天津300071)

1912年至1949年中华民国时期①,政局动荡,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然而,落后的经济基础却支撑起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私立高等教育体系,且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私立大学②,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方面,许多办学特色鲜明的知名私立高校,营造出该时期千姿百态的多样化私立高等教育体系。比如,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是中国成立最早的一所艺术学校,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本《美术》杂志;[1]62-65东亚体育专科学校是中国办得最早且曾经是最出色的一所体育专科学校;无锡国学专科学校吸收中国古代书院的经验与方法研习国学,是唯一传承“绝学”的高等专门学校;[2]南通学院是中国纺织学科第一所高等学府,纺织专业在校生人数占50%,[3]等等。民国时期,私立大学的相对自由与自治特性,激发并释放了办学者的创造性和个人潜能,使得私立高校彰显了鲜明的个性和个体意志,形成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私立大学体系。

另一方面,在多样化的私立大学体系中,涌现出了堪与国立高校相媲美的名牌私立高校,这是私立大学办学成绩的体现。如,创办于1919年的南开大学,因其卓著的声望,得以在抗战时期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国立大学联合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又如,创办于1937年的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仅在上海就设有十几所补习学校、函授学校和高级职业学校,另在北京、天津、南京、广州、重庆和香港各地设立分校。立信函授学校面向大陆及港澳地区、南洋群岛招生,社会影响十分广泛。[4]“立信第一”风行一时。

由于中国有着“强国家、弱社会”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因此,在探讨民国时期私立大学体系之所以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因素时,特别要重视政府及其相关思想的分析维度,因为该时期政府的民治思想对于私立大学的蓬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民治思想

民治思想,或称民权思想,指人民拥有参与和自治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权利的思想,其以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等观念为核心,是民主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中国民治思想最早的提出者,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袖孙中山。他曾经指出:“我们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5]孙中山的上述三民主义学说与其关于民族、民权和民生所构建的三民主义思想具有一致性。正如他所说:“三民主义简单的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的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6]可见,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中,民治与民权概念相通,具体体现于其民权主义学说之中。

孙中山民权主义学说内容广泛,“从‘全民政治’、自由、平等、博爱等基本政治价值观到权能分立、五权宪法等具体的政治设计,形成了一套严密的民权政治思想体系”。[7]当然,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学说中也包含了地方自治思想,下文详述。

民治亦或民权,其更为具体的内涵正如民初以孙中山为首的临时政府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对于人民各项权利所规定的那样,“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孙中山对此解释为:“对于国家社会之一切权利,公权若选举、参政等,私权若居住、言论、出版、集会、信教之自由等,均需一体享有,毋稍歧异,以重人权,而彰公理。”[8]该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文件第一次明确了“主权在民”的原则,这是孙中山民权主义学说的核心主张。

可见,孙中山是中国民权主义学说的奠基人,他的观念影响了民国时期的政府,使得民国政府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民治政治思想、民治经济思想、民治文化思想与民治高等教育思想,而这些思想是民国私立大学体系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关键原因。

二、政府民治政治思想对私立大学体系的影响

民国时期私立大学体系的生机与活力与该时期民主政治体制及其相关制度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民国政府民治政治思想的结果。民治政治,指人民拥有参与和自治政治的权利,包括通过地方自治实现直接民权等。民国政府民治政治思想之下的相关实践如下:

首先,北洋政府没有改变民主政治的体制与原则,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912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结束满清专制帝制,创建了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作为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依照孙中山的民主政治学说而建立。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所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了政治体制的三权分立原则和责任内阁制度,给予人民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权利,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

中华民国建立不久,北洋军阀头目袁世凯攫取了民国政权,尽管袁世凯日后企图实行专制独裁的统治,但是始终未能废除中华民国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三权分立和民主选举的政治体制,也未能抑制人们对于民主自由的追求。[9]

其次,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五权分立政体与国民参议会,施行地方自治,为民主政治做了大量工作。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之后,建立了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所构成的五院,从中所体现的五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部分来源于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宪法’思想”,“是具有创新与进步意义的”。[10]95

1938年,南京国民政府所倡建的第一届国民参政会拉开序幕。国民参政会,具有“孙中山‘还政于民’的思想成分”。“国民参政会的存在,从长远讲,是自清末以来民主自由思想在抗战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一次体现。”“它在运作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政治民主的发展和延续,并教育人民和其他政治力量,使他们在参政的过程中,了解国民党对与他人分享政治资源所持的态度。”[11]236-241

早在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便划分了中央与地方的权限,“采均权制度”。[10]86这一制度源于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中央和地方“均权”的主张,试图把西方国家地方分权和自治经验运用到中国来,将地方自治视为实现直接民权的理想途径。1931年到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多次就推行和改进地方自治工作提出方案。[12]

1944年,南京国民政府启动省市参议会的设立与日趋普及化的进程,省市参议会“其职权与组织已有鲜明的西方议会政治的色彩和精神,其包含的地方自治意味,说明孙中山关于地方自治的民主思想对国民政府的政治政策仍有深刻的影响”。地方自治过程中所产生的县级参议会,具有“民主”、“自治”色彩,使其成为新县制的象征。[11]248-250

作为民国时期两届政府民治政治思想的结果,民主政治体制及其相关制度的建设,为民国私立大学体系的生机与活力奠定了政治基础。

同时,民治政治还是私立大学得以生长的合理政治依据。正如当时人们所说:私立教育“适合民主政体的目的与精神”,[13]“私立大学的命运与民本政治密切相关……大抵民主主义最发达的国家亦是私立大学最多而最有地位的国家”。[14]

1946年,川北三台县参议会创办了私立川北农学院。由于县参议会是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建设的产物,因此,这一事实在实践层面上证明了政府民治政治思想与民国私立大学体系蓬勃发展的密切关系。

三、政府民治经济思想对私立大学体系的影响

民治经济,指人民拥有经营企业等自治经济的权利。民国时期,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积极鼓励并扶持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充分体现了该时期政府的民治经济思想。政府民治经济思想及其相关实践,促进了民国时期私人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并由此激发了私立大学体系的生机与活力。

首先,民主政治体制确立后,民国政府颁布的政策成为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转折点。1912年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制定并颁行了一系列保护工商实业发展的章程,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民营工矿企业,一经申请,南京临时政府无不一一批准立案。北洋军阀执政后,为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依旧积极推行发展工商实业政策,为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其情形正如时人所说:“往者,忧世之士亦尝鼓吹工业主义,以挽救时艰,而无效也。则以专制之政毒未除,障碍我工业发展为绝对的关系,明知者当自知之。今兹共和政府成立,喁喁望治之民所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争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15]624可见,中华民国的建立与政府的民治经济政策,成为私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历史转折点。

其次,南京国民政府虽极力发展国家资本,但仍切实扶植私人资本,对其采取积极鼓励政策。南京国民政府上台之后,在发展国家资本的同时,颁布和制定了一系列保护私人资本企业的若干法规与政策:在法规方面,如《奖励工业品暂行条例》《奖励华侨回国兴办实业条例》《特种工业奖励法》和《人民投资建设事业保障奖励法》等;在政策方面,如划分国家和地方收支、确定预算制度、裁撤厘金、统一商标行政和度量衡、筹备统一货币,编制工商统计、筹设工商金融机关、研究和审定工商物品,并对外两次发表《关税自主宣言》等。

1931年5月,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临时会议工业建设程序案强调指出:“水利电气及钢铁酸碱煤糖煤油汽车等项基本工业,应由国民政府积极兴办,其由私人投资兴办者,政府应奖励并予以切实保障。”[16]

1937年抗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在大力建设国家资本企业的同时,仍然积极鼓励与扶持民间企业,是时,由南京国民政府协助内迁的民营厂矿共计448家。[17]319南京国民政府提供了可观的资金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其中1938年至1945年2月底,直接贷助民营企业24 000万元,并向21家民营工厂直接投资23865万元,还给民营企业保息补助和小工业贷款。南京国民政府有关部门向英、印、澳洲、美等国购买五金、化学、电气等器材,然后以低价供应民营厂矿企业。南京国民政府经济部帮助民营企业招募训练技术员工,减免民营企业的出口税、原料税,给民营企业存货垫款、预付定金等。[18]

在民国两届政府民治经济思想及其相关政策的鼓励下,私人资本主义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发展。

从1840年到1911年的72年中,中国历年创办的资本额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共约953家,创办额共计20380.5万元;1912年到1927年的16年中,中国历年所设创办资本额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总数约达1 984家,创办资本总额约为45895.5万元。[19]

在基础工业类中,民营产值1945年占80%,1946年占76.2%,1947年占56.1%;在民生工业类中,民营产值1945年占 93.9%,1946年占72.9%,1947年占61.9%。1946年,私人资本企业生产的棉纱占全国产量的72%,棉布占75%。[22]

发达的私人资本主义激发了私立大学的生机与活力,两者的命运具有一致性。比如,以经营面粉、纺织起家的民国著名家族企业荣氏集团,对于私立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多有资助;该家族企业还创办了中国纺织工学院、江南大学两所私立高校。又如,近代中国著名的状元资本家张謇是南通学院的最初创办者。再如,民国著名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投入大额经费资助了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私立大学。还如,仅上海一地的私立高校,如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中法大学药学专修科、诚孚纺织专科学校及上海纺织专科学校等等,都由上海私人资产阶级资助或直接创办。[20]

综上,民国政府的民治经济思想及其相关实践,促进了私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从而使得私人企业与私立大学同生共存。

四、政府民治文化思想对私立大学体系的影响

自由主义思潮与自治思想作为民国社会主流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得以生存的事实,表明民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对民治文化思想的默认。民治文化思想指人民拥有言论、著作、出版与集会结社等自治思想文化的权利。

首先,民国时期的自由主义思潮为民国私立大学体系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中华民国思想文化舞台上主要活跃着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三大思潮。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最初产生于17世纪的英国,19世纪在西方社会占据统治地位。自由主义学派的基本价值观念是提倡个体本位,重视个体自由,主张以法治的形式保障个体的基本自由权利不受侵犯。中华民国成立后,自由主义思潮很快在新文化运动中迎来了黄金时代。该思潮的典型代表人物有胡适与蔡元培。胡适强调自由对于个性发展与人格尊严的重要性,指出没有个体自由就没有社会国家的健全。

自由主义思潮除在抗日时期一度沉寂外,一直是民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主流思潮。该思潮为民国私立大学注入了新鲜血液。

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作为自由主义思潮的典型代表人物和中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把自由主义推行到学术与教育层面。在他的倡导之下,北京大学学派林立、百家争鸣,他本人也成为了“兼收并蓄”、“学术自由”的象征。然而,即便在国立北京大学中,自由仍然是有限制的;拥有更大自由性的高等教育机构,则是私立大学。正如时人所说,“国立学校的宗旨,随政府的政策而转移,无永久性,无宽大性,不能任意发展”,而“私立学校的创办,由自由意志结合,经费是自由集成的”,③因此,私立大学可以“实现一种特殊的教育理想,与现在流行的社会制度与陶冶思潮不甚相同的理想”,一种“更优良的新社会和更合理的新教育的理想”。[14]

有鉴于此,1922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因感触于“国立大学易受政治影响及制度拘束,不易推行新式教育理想与方法”,于是集北京名流成立华北大学,蔡元培任第一任校长。[21]在自由主义思潮涌动的民国时期,各党派、团体及个人往往通过开办私立大学来实现各具特色的教育主张和思想。

可见,自由主义思潮为民国时期千姿百态的私立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

其次,自治思想是民国私立大学呈现多元性与自治性的直接思想渊源。自由主义思潮在政治上体现为一种社会体制,与专制主义、极权主义相对立。在这种社会体制中,民间力量得以长足发展,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和自治化的特征。由此观之,民国自由主义思潮与自治思想密切相关,后者是民国私立大学呈现多元性与自治性的直接思想渊源,而多元性与自治性几乎是生机与活力的同义词。

自治思想始于清末,是民国政府的政治指导思想之一。维新派把自治思想解释为:人们“必须自治其身,自治其乡,再由一乡推之一县一府一省,可以成共和之郅治,臻大同之盛规”。[15]529孙中山发展了清末的自治思想,提出地方自治的整套实践方案。由于孙中山的自治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南京国民政府,所以后者实施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地方自治的政策措施。

自治思想也是私立大学创办者所拥有的思想。南通学院的最初创办者张謇指出:“以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兹善。”[22]厦门大学创办者陈嘉庚长年生活在海外,对于西方自治思想体悟颇深,曾经谈到:欧美教育发达、国家富强的根源“非由于政府,乃由于全体人民”,确认“国民对教育应负之责任不可专责之政府”,因而“每念竭力兴学,期尽国民天职”。[23]

民国时期,尽管南京国民政府曾经力图压制自由主义思潮,但该思潮依旧是社会主流文化思潮之一。同时,自治思想是民国时期政府的一种政治思想。上述事实说明民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对民治文化思想的默认,民治文化则使私立大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五、政府民治高等教育思想对私立大学体系的影响

民治高等教育思想,是民国政府民治思想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倡导人民自治高等教育,默认私立大学的相对独立性与自治性,是民国政府民治高等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民国私立大学体系较为发达的直接原因。

首先,北洋政府明确提出人民自治高等教育思想,使私立大学大量兴起。1914年1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在教育方案草案第一条中强调,要“变通从前官治的教育,注重自治的教育”,指出“教育本为地方人民应尽之天职,国家不过督率或助长之地位……今后方针注重自治的教育者,国家根本在于人民,唤起人民的责任心,而后学能有起色也”。

以“注重自治的教育”方针为引领,北洋政府教育部指出:“大学为全国最高学府,其目的在培成富有理想之人物,以与世界之学术相适应。以今日北京大学言之,学科设备诸未完全,欲言扩张,又多限于财力;以全国之大,无完善之大学不可也,大学不能多设尤不可也。变通之道……国家择其需费较巨之科力求设备完善,如文科法科等则听民间之私立而严格监督之。”[24]

“注重自治的教育”方针以及鼓励私人兴办大学的言论,说明北洋时期政府充分尊重人民自治高等教育的权利,明确提出民治高等教育思想,在该思想指导下,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民国私立大学体系初现雏形。

民国建立前,国人自办的私立性质的学校有中国公学、复旦公学和广东光华医学堂等,但上述学校并非正规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民国建立后,高等教育程度的私立大学开始出现,一些著名或知名私立高校脱颖而出,如:天津的南开大学,福建的厦门大学,江苏的南通大学,上海的复旦大学、大同大学、光华大学和大夏大学,湖北的武昌中华大学,北京的中法大学等。同时,私立大学数量剧增,1925年全国私立大学中,经教育部批准立案的13所,经教育部同意试办的14所,未经批准而自办者为数更多。[25]这些事实,显示了北洋政府民治高等教育思想与私立大学体系生机活力的正相关性。

其次,南京国民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默认私立大学的相对独立性与自治性。它所体现的民治高等教育思想,成为民国私立大学体系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原因。20世纪30年代初,拥有自由主义掌门人桂冠的胡适一度就任私立中国公学校长,是时,该校的情形正如一位学生日后的回忆:“进校后,首先使我感到痛快的,是学校不挂国民党旗,星期一上午不上国民党纪念周。学校办公室前,树有许多木牌,给学生贴壁报用。那些壁报,有左派办的,有国民党员办的,有国家主义派办的。胡适一视同仁,准许同学各抒所见。”[1]273

上述议论,体现了中国公学浓厚的民主自由办学精神,胡适校长自治学校的行为,以及该校作为私立大学所显现的活力,也说明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治高等教育思想。

南京国民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默认私立大学的相对独立性与自治性,具体体现于如下事例之中:私立教育家陈时主持武昌中华大学几十年,从不依附任何政府机构和政治团体,学校始终保持着独立于政府、独立于政治之外的超然地位。[33]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要求内迁西南的私立中法大学开设政治课,该校以无力聘请教师开课为由予以拒绝;[26]20世纪40年代末,有人对私立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作如下评论:别处不能唱的,这里尽情唱;别处不能说的,这里尽情说;别处不能看的,这里可以传阅;别处不能听的,这里组织收听。[27]凡此种种,都说明南京国民政府民治高等教育思想对私立大学发展的正面影响。

私立南开大学的事例也颇具典型性。南京国民政权时期,该校因办学质量优秀而被誉为私立大学的典范,政府对其投入不少办学经费以表重视。然而,即便是政府极度重视与支持的南开大学,依旧坚持自治学校的立场,学校没有积极贯彻南京国民政府的官方高等教育方针,各种学生团体及其活动也不受南京国民政府相关规定的限制。[28]对于私立南开大学,南京国民政府既给予物质资助,又没有完全限制其自由,表明了政府的民治高等教育思想。

综上,可见政府民治高等教育思想与民国私立大学体系的密切联系。

综观全文,民国私立大学体系的生机与活力,得益于民国时期政府民治政治思想、民治经济思想、民治文化思想、民治高等教育思想及其相关实践。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领域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因此,可以认为,民国时期私立高等教育领域所体现的生机与活力,与该时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思想文化领域的活跃开放具有一致性,皆归因于民国政府的民治思想。而民国政府的民治思想,受到孙中山学说的影响,源于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体系。进而言之,由于孙中山民权主义学说或多或少、或强或弱地影响了民国时期政府的意识形态,因此,体现孙中山民权主义学说的民治思想亦或多或少、或强或弱地被贯彻于民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与高等教育领域的始终,并由此对私立大学产生了积极并富有成效的深刻影响。在有着“强国家、弱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民国时期,私立大学体系因政府的民治思想焕发出空前绝后的办学生机与活力,值得后人深思。

注释:

①民国政府指执政于1912年至1927年的北洋政府与执政于1927年至1949年的南京国民政府。

②私立大学是大学层次、学院层次与专科学校层次私立高校的统称。

③中国大学十六周年纪念会刊(北京),1928。

[1]周川,黄旭.百年之功——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精神[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

[2]陈其昌.唐文治和国学专修馆[M]//江苏文史资料(第11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171-177.

[3]华东学习委员会.华东高等教育情况汇编·华东高校历史情况[M].上海:上海教科院馆藏内部资料,1954:377.

[4]潘序伦.立信会计学校的创办和发展[M]//钟叔河,朱纯.过去的学校.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2:401-404.

[5]孙中山.三民主义.民生主义(1924年8月10日)[M]//孙中山全集(第九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394.

[6]孙中山.在广州对国民党员的演说(1923年12月30日)[M]//孙中山全集(第八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572.

[7]秦国民.论孙中山的民权政治思想[J].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8]孙中山.令内务部通令蛋户惰民等一律享有公权私权文[M]//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244.

[9]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二卷)[M]//启动与选择.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375-376.

[10]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第二卷)[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1]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第三卷)[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2]左红娟,高昆.简论中国地方自治 [J].理论月刊,2005(3):124-126.

[13]吴哲夫.私立学校在国家教育制度中的地位[J].新教育,1925,9(1).

[14]邱椿.我国私立大学之前途 [J].中华教育界,1938,24(6).

[15]章开源,马敏,朱英.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研究(1860-1919)[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6]朱宝琴.论南京国民政府的工业政策(1927-1937年)[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0(1).

[17]齐涛.中国通史教程(现代卷)[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18]张燕萍.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工业政策评析[M].江海学刊,2005(6):131-137.

[19]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330.

[20]宋秋蓉.近代中国私立大学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94-96.

[21]北平各大学的状况[M].北京:新晨报丛书室,1927.

[22]朱英.“状元资本家”张謇的商海生涯[N].中国文化报,2010-12-16(6).

[23]王增炳.陈嘉庚教育文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181-182,224.

[24]北洋政府教育部.1914年12月教育部整理教育方案草案[M]//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9.

[25]台湾“教育部”.中华民国教育年鉴·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M].台北:台北宗青出版社,1991:119.

[26]段家骥,赵谦.中法大学在昆明[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96.

[27]屠良章.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59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449.

[28]南开大学校史编写组.南开大学校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137.

猜你喜欢
国民政府孙中山民国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决策权动态流转:国民政府初期华侨教育师资政策考察及当代启示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生物治理理念研究
从汕头到上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之路(1925—1933)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