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海 梁 琴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旅游企业作为旅游业的市场主体,其发展水平对旅游业具有重要影响,亦是衡量区域旅游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竞争力是旅游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不竭动力,如何把握旅游企业发展态势,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水平,进而促进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成为旅游业面临的现实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在国内外企业竞争力理论基础之上,对旅游企业竞争力的理论及应用研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但是目前,对此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解析的还较少。因而,在梳理国内外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回顾和总结国内旅游企业竞争力研究,并做出客观评价和展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国外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发展
1776年,亚当·斯密提出了企业内部分工决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思想,但是这一竞争力理论的萌芽思想起初并未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1]进入20世纪后,国外学者纷纷在传统微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产业组织经济学及区域经济学等领域对企业竞争力问题给予了多方面的关注,逐渐形成了产业组织理论、企业内在成长理论及持续竞争优势理论等竞争力理论渊源。20世纪下半叶,基于不同的理论渊源,竞争力研究逐步发展出了资源学派、能力学派、市场结构学派、创新学派等理论学派。[2]不同学派之间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为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企业竞争力理论思想,并逐步展开系统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迈克尔·波特(M ichael Po rter),他先后出版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系列论著,系统地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为企业、产业,乃至国家的战略选择提供了比较实用的分析方法。[3-5]同时,企业竞争力内生论也在80年代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企业竞争力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在企业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核心竞争力”概念,[6]企业核心竞争力逐渐成为关注的热点。关于企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体系仍在不断完善,研究视角不断扩展,研究方法也远离了古典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和方法,偏向于社会、心理、伦理等更为广阔的研究方法和领域。
(二)国内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发展
国内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伴随着改革开放后学者们对企业改革理论的研究而产生。[7]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兴盛时期,受“核心竞争力”理论地影响,关注企业内在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研究逐渐丰富,并且出现了较多结合中国企业发展实际的创新理论;[8-9]进入21世纪后,相关研究突破基本理论的阐述,逐步深入至企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与方法,企业关键资源的有效配置、竞争力的全面提升等领域;[10-12]近年来,结合中国企业发展的特殊性,企业竞争力研究在企业集群竞争力研究、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企业竞争力评价等领域均有了较大的进展和研究成果。[13-16]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旅游目的地空间竞争现象日益突出,我国学者展开了对旅游竞争力的研究,[17]旅游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最初作为旅游竞争力的微观角度被涉及。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企业规模、数量、业态等不断变化,旅游企业行为对区域旅游业的影响愈加显著,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企业综合竞争力与国内其他产业或行业企业,以及发达国家的旅游企业相比,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因而旅游企业竞争力问题逐渐成为我国旅游发展所关注的热点之一。国内学者在国内外企业竞争力理论基础之上,纷纷就整体旅游企业及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点)等不同类型旅游企业竞争力展开理论和应用研究。
(一)整体旅游企业竞争力研究
国内学者以整体旅游企业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关注较多的内容是中宏观尺度下旅游企业竞争力地培育及量化评价。于永梅客观把握我国旅游业的宏观局面和旅游企业整体发展趋势,指出我国旅游企业发展存在的隐患和弱势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18]张显春解析了产业组织与企业竞争力的关联性及我国旅游企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的基本构成要素,提倡通过旅游产业组织优化推动我国旅游企业资源地有效整合。[19]付逸飞针对安徽省旅游企业竞争力薄弱环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法。[20]邵金萍以中国旅游企业为研究对象,系统构建了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理论框架和竞争力形成模型。[1]许多学者还就旅游企业竞争力地提升进行了专门研究,提出不同层面的策略或手段,包括建立实施企业标准化体系、旅游企业集群发展、实施知识联盟、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构建客户关系管理、改进旅游营销策略、利用信息技术等。
2005年以来,国内学者较多关注旅游企业竞争力评价的系统性研究,在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模型选取、评价范围等方面均有不同观点。闻飞、马耀峰等以分类构建指标体系为基础,采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等量化手段分别对我国31个省份和地区旅游企业综合实力及经济竞争力进行了测度分析,得出旅游企业竞争力分布特点及地域分类;[21-22]葛洪朋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模型对旅游企业的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23]仲建兰、于秋阳分别分析了旅游企业质量竞争力和旅游企业品牌竞争力的特征及构成要素,并构建了相应评价体系。[24-25]
(二)旅游饭店竞争力研究
在不同类型旅游企业竞争力研究进程中,国内学者对饭店竞争力关注时间较早,研究体系相对成熟,涵盖基础理论研究,竞争力要素解析、量化评价、培育机制、提升策略等多个方面。付岩等诸多学者对饭店竞争力及核心竞争力进行了较为扎实的理论探讨;[26-27]谢朝武认为饭店资源的配置属性决定了其增值性和竞争力级别,并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对饭店资源的配置层次和分类配置方式进行了探讨。[28]俞霞等从饭店资源和能力的角度,对饭店竞争力要素进行了全面普查,并借助数理分析方法确定了饭店竞争力要素的分层。[29]韩晓燕探讨了影响旅游饭店国际竞争力的内外部因素,总结得出饭店企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逻辑过程。[30]
旅游饭店竞争力评价多以实证研究为主。沈钢以上海中亚饭店为例,引入模糊数学方法求得各要素竞争力与抗衡力的评定值,确定了上海中亚饭店各竞争结构要素的机会指数。[31]赵黎明、翁钢民等建立了饭店可持续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饭店可持续竞争力的“核心能力——产品市场竞争力”组合矩阵。[32]谷慧敏等通过抽样调查和对比研究,得出国内饭店管理公司较国外饭店管理公司竞争力的弱势因素,包括品牌声誉、可信度、销售网络等。[33]赵文红、刁琳等主张从当前经营业绩和潜在能力方面定量分析饭店企业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34-35]张燕存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定量研究了目前山东省饭店业的竞争力水平。[36]
在饭店竞争力培育及提升方面,张德清引入饭店资源协同整合理论,提出了通过饭店资源协同整合方式营造饭店竞争优势的途径;[37]吴本则从组织设计和创新的角度来探讨饭店提升客房产品竞争力的途径;[38]郭剑英最早提倡将电子商务导入饭店业信息化管理;[39]周万隆建议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提高饭店竞争力;[40]彭学强等探讨了业务外包对饭店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41]饭店文化的重要性及其与饭店竞争力各要素的关系等问题也受到了诸多学者的关注。
(三)旅行社竞争力研究
国内旅行社竞争力研究多结合宏观环境因素和旅行社业发展趋势,偏重于旅行社竞争力培育及提升的应用性研究。谢礼珊最早提出员工是旅游企业竞争的内驱力,拥有高素质的员工是旅行社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本和优势;[42]丁宗胜分析了加入W TO背景下我国旅行社业应对激烈国际竞争需采取的调整策略;[43]王宝珍论述可接近与嫡系不良心智模式是旅行社增强竞争力的主要障碍,建议旅行社倡导学习与效益型的心智模式;[44]方东成、吕本勋等在国内外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综述研究的基础上,从正、反两方面探讨了我国旅行社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的内生性因素和制约性因素;[45-46]谢江红将核心竞争力构成及培育研究拓展到了民营旅行社;[47]马永刚对我国旅行社集团的品牌竞争力及形成因素进行了分析;[48]杨延娇构建了旅行社价值链结构模型;[49]吕莉进一步从顾客价值的内涵界定出发,构建了旅行社竞争力为导向的顾客价值管理体系。[50]
同时还有大量文献探讨旅行社竞争力的量化评价。黄秀娟、黄福才通过构建评价模型对我国31个省份的国际旅行社竞争力进行了省域评价与分类;[51-52]张同健确立了旅行社业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FA)验证了指标体系的有效性;[53]路文静提出了评价旅行社企业竞争力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54]郭鲁芳等构建了旅行社业竞争力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07年旅行社年检数据,对江浙两省旅行社业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55]马爱萍分别构建中国旅行社集团整体竞争力、战略竞争力和营销竞争力指标体系,奠定了旅行社集团国际化经营战略与营销竞争力评价体系领域研究的相关基础。[56]
(四)旅游景区(点)竞争力研究
国内关于旅游景区景点竞争力关注较晚,相关研究反而相对深入和系统化。李明耀基于竞争力理论,综述旅游竞争力观点,最后结合旅游景区特点从静态与动态、横向与纵向多角度对旅游景区竞争力展开阐述;[57]李九全从人本主义的微观认知方法论角度分析了景区旅游竞争力的构成,然后以地方依附感原理为基本研究视角,阐释了旅游意象与旅游地点感、地方依附感原理下的景区竞争力的本质与关联机制,构建了景区旅游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极大拓展了旅游企业竞争力研究领域;[58]谢江红以价值链模型为分析工具分析了民营景区的核心竞争力来源;[59]还有部分学者以风景名胜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探讨了微观景区可持续竞争力提升的有关问题。
在旅游景区竞争力量化评价方面,黄远水、赵黎明等从资源、市场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同方面出发,构建风景名胜区旅游竞争力评价的AHP模型;[60-61]卫旭东提出了评价景区旅游市场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和区域旅游“资源—市场”组合矩阵评价模型;[62]戴菲菲等定量比较了南京市钟山、雨花台及栖霞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竞争力;[63]张广海、高乐华从企业核心竞争力角度出发,阐述了景点景区旅游企业竞争力资源评价和能力评价的内容;[64]李明耀确定了旅游景区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并进一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省旅游景区竞争力进行横向分析和纵向发展研究。[65-66]
(五)旅游企业竞争力创新研究
国内学者在旅游企业新型业态竞争力研究方面也有突破性进展。许春晓等采用动态集对同一度分析和动态因子分析法对我国旅游类上市公司2004 -2007年动态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得出动态竞争力和长期绩效的关系以及动态竞争力的影响因素;[67]陈叶萍从价值链优化角度,对提升旅游演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68]
(一)研究评价
1、研究内容有待提升
国内关于旅游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文献不断丰富,涵盖整体旅游企业、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点)等多种类型的旅游企业,涉及中宏观尺度及微观旅游企业单体,研究内容包括旅游企业竞争力构成要素解析、旅游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的构建、竞争力提升机制、旅游企业竞争对一个国家或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等方面,但是依然存在诸多不足。首先,旅游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我国旅游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起步较晚,理论研究多借鉴波特的竞争理论及核心竞争力理论等,部分学者甚至忽略了以制造业企业为主流的企业竞争力理论对于服务型旅游企业的不适用性,存在将企业竞争力理论生搬硬套的现象。其次,对于旅游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没有深入。在目前的研究中,对于旅游企业无形资源及竞争力潜力因素挖掘不够,也较少涉及经济区位、产业集群、地方文化、政府政策等环境要素对旅游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在旅游企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的研究上,旅游企业集群式发展、旅游企业竞争与合作模式的探讨等研究较少,旅游企业竞争力研究内容亟待提升和扩充。
2、量化评价方法有待改进和完善
首先,研究方法和模型需进一步丰富。在旅游企业竞争力量化研究方面,国内学者运用的方法比较单一,大多数学者运用了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等方法,导致了国内关于旅游企业竞争力量化研究的雷同。其次,评价指标体系有待改进。多数学者建立了旅游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但在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的选择大同小异,细化指标的归类不统一,没有形成规范化操作;在指标的选取上,多数学者选取可以直接获得的显性经济指标,缺乏对服务能力、顾客忠诚度等不能直接量化指标的考虑;指标体系重在测评旅游企业已有的经营业绩和经济效应,缺乏旅游企业空间布局、规模效应、集群式发展等量化测度,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
3、旅游企业竞争力动态研究不足
目前,国内学者对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探讨多偏重对现状的评价,而对于竞争力的时序变化、过程调控及持续性研究尚有待于深入。有的学者将旅游企业竞争潜力纳入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但是对于竞争潜力量化指标挖掘不够,很难准确把握和量化竞争潜力,同时很少涉及如何将竞争潜力转化为现实竞争力的具体方式和能力,也没有对旅游企业竞争力的变化趋势、持续性等进行动态分析与预测。
(二)研究展望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有关旅游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也将进一步丰富和深入,整合基础理论、开阔研究视角、深入研究层次、丰富研究方法、拓展研究空间等仍将是其主要研究趋势,尤其是旅游企业竞合模式、旅游企业—产业互动发展、旅游企业竞争力的区域性研究与动态性研究将成为重要研究内容。
竞争与合作模式的合理选择对区域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但是应该看到,国内研究较少从旅游产业整体的角度对区域旅游企业的竞合模式进行设计和研究。旅游企业竞争力的高低以及企业群体竞争优势的强弱与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存在互动耦合关系。因而关于不同规模旅行社、不同星级旅游饭店、不同级别旅游景区的竞争力构成指标及相互关系,某一区域旅游企业综合竞争力评价及其与旅游产业竞争力相互关系的研究亟待展开。国内关于旅游企业竞争的系统性、综合性、地域性研究较为薄弱,如何将资源开发潜力、产品结构调整、市场规模扩大和区域承载环境优化与旅游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进行耦合研究;如何将旅游企业竞争力现状评价方法与系统动力学的动态仿真模型相结合,为研究旅游企业竞争力及其变化趋势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如何将旅游企业竞争力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均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1]邵金萍.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2]杨梅英,黄页.国内外企业竞争力理论与学派发展综述[J].中国集体经济,2007,(1):49-52.
[3]Porter M E.Competitive strategy: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M].New York:The Free Press, 1980.
[4]Porter M E.Competitive advantage: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5.
[5]Po rter M E.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M].New Yo rk:The Free Press,1990.
[6]Prahalad C.K.,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5(6):89-98.
[7]薄湘平,易银飞.国内外企业竞争力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 2007,(12):11-16.
[8]康荣平,柯银斌.中国企业核心能力剖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00,(3):64-69.
[9]滕光进,叶焕庭.契约理论与能力理论相融合:企业本质的一个全面阐释[J].中国软科学,2000,(5):110-113.
[10]方润生,李恒.企业关键资源有效配置的循环型模式[J].经济经纬,2000,(6):30-33.
[11]刘世彦,吴林江.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价[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1,(44):29-33.
[12]胡大立.应用灰色系统理论评价企业竞争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159-161.
[13]杨建梅,杨静.评价企业集群竞争力的GEM模型及其应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9):23-26.
[14]王虹.论环境规制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及传导机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8,28(5):66-69.
[15]刘根荣.内向型国际化背景下我国流通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0,(10):21-24.
[16]龚承刚.Logistic回归在企业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8,(19):157-159.
[17]张广海,李雪.国内外旅游竞争力研究综论[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6,(5):30-32.
[18]于永梅.旅游企业竞争力的冷思考[J].集团经济研究,2007, (09X):138-140.
[19]张显春.产业组织优化与我国旅游企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财会研究,2005,(2):57-59.
[20]付逸飞,刘通.安徽省旅游企业竞争力提升浅议[J].经济研究导刊,2009,(20):52-54.
[21]闻飞,朱国兴,王娟.中国省域旅游企业综合实力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3):262-264、270.
[22]张佑印,马耀峰.区域旅游企业经济竞争力量化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7(22):158-163.
[23]葛洪朋.旅游企业竞争力评价分析[J].财务与金融,2008,(5):91-94.
[24]仲建兰,陈雪琼.旅游企业质量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4(7):60-62.
[25]于秋阳.中国旅游企业品牌竞争力研究——以上海旅游企业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6]付岩.我国旅游饭店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7]苍英美.我国旅游饭店业竞争力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8]谢朝武.论饭店资源的竞争力层次及其配置模式[J].商业时代,2007,(20):98-99.
[29]俞霞,郑向敏.基于资源和能力的饭店竞争力要素分层[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7-11.
[30]韩晓燕.饭店企业国际竞争力形成机理分析[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17(6):125-128.
[31]沈钢.旅游饭店业竞争结构分析研究——上海中亚饭店竞争力分析及对策[J].旅游学刊,1998,(3):13-17.
[32]赵黎明,翁钢民,杨秀平.饭店可持续竞争力测评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5,15(4):29-33.
[33]王新,谷慧敏.中外饭店管理公司在中国市场竞争力之对比研究[J].旅游学刊,2001,16(2):46-51.
[34]赵文红,黎洁.饭店竞争力的分析及其竞争战略[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2):25-28.
[35]刁琳,姚艳红.饭店竞争力评价体系及其应用[J].湖南大学学报,2002,16(3):67-70.
[36]张燕存.山东省饭店业竞争力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 8(12):90-94.
[37]张德清.基于饭店资源整合的竞争力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2004.
[38]吴本.从组织创新角度论饭店客房产品竞争力的提升[J].旅游科学,2005,19(5):57-62.
[39]郭剑英.电子商务与旅游饭店竞争力[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01,(1):59-62.
[40]周万隆,江颖.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提高饭店竞争力[J].商业时代,2005,(12):72-72.
[41]付检新,彭学强.论业务外包对我国饭店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3):34-36.
[42]谢礼珊.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提高旅行社竞争力[J].旅游学刊, 1998,(3):25-27、62.
[43]丁宗胜.加人W TO后我国旅行社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2003,(5):10-11、14.
[44]王宝珍.接近与嫡系心智模式是旅行社增强竞争力的主要障碍[J].旅游科学,2002,(3):40-42.
[45]方东成.旅行社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46]吕本勋.论我国国际旅行社核心竞争力及其内涵[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7):89-94.
[47]谢江红.民营旅行社的核心竞争力构成及培育研究[J].特区经济,2005,(8):123-125.
[48]马永刚.旅行社集团品牌竞争力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9]杨延娇.加强价值链管理提升旅行社竞争力[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8,20(3):105-108.
[50]吕莉.顾客价值与旅行社竞争力提升的匹配研究[J].企业经济,2010,(3):140-142.
[51]黄秀娟,黄福才.区域国际旅行社业竞争力评价方法与实证分析[J].旅游学刊,2006,21(11):48-53.
[52]黄秀娟,黄福才.竞争力评价与福建省国际旅行社业竞争力[J].商业研究,2007,(7):204-208.
[53]张同建.国有旅行社业核心竞争力微观系统经验解析[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1):39-43.
[54]路文静.旅行社企业竞争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7.
[55]郭鲁芳,吴儒练.省域旅行社行业竞争力比较实证研究——以江苏和浙江为例[J].经济地理,2009,29(11):1913-1917.
[56]马爱萍.对于建立旅行社集团国际化经营战略与营销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初步探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 (2):86-88.
[57]李明耀.旅游景区竞争力理论综述[J].江苏商论,2008,(1):90-92.
[58]李九全,王立.基于地方依附感原理的景区旅游竞争力探析[J].人文地理,2008,(4):79-83、111.
[59]谢江红.民营景区核心竞争力的价值链模型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7,7(3):52-55.
[60]黄远水,赵黎明.风景名胜区旅游竞争力的构成和来源[J].旅游学刊,2005,5(20):62-66.
[61]黄远水.风景名胜区旅游竞争力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62]卫旭东,周旗.区域内旅游景区市场竞争力测评[J].资源科学, 2004,26(4):72-77.
[63]何健,袁翠华,戴菲菲.风景名胜区旅游竞争力的测度研究[J].江苏商论,2006,(12):62-63.
[64]张广海,高乐华.景点景区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2008,(Z1).
[65]李明耀.旅游景区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J].苏州大学学报,2008,(2):34-36.
[66]李明耀.江苏旅游景区竞争力综合评价[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1):51-56.
[67]许春晓,叶莉.我国旅游上市公司动态竞争力比较的实证分析[J].旅游学刊,2008,23(5):28-32.
[68]陈叶萍.基于价值链的国内旅游演艺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