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人民主体”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2011-08-15 00:44秦晋芳
关键词:马克思内涵主体

秦晋芳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试论马克思“人民主体”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秦晋芳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揭示了马克思“人民主体”的科学内涵,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领导人结合中国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和不断变化的人民构成情况对马克思“人民主体”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其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主体思想作为一种哲学和历史观的理论形态日趋完善,并在实践中发挥了愈来愈大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人民主体”内涵;中国特色人民主体思想

马克思“人民主体”内涵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而丰富和完善。本文拟结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探讨马克思“人民主体”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1 马克思“人民主体”的科学内涵

19世纪下半期,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有了很大的发展。19世纪30~40年代西欧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尤其英国的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工人为历史主体争取实现人民宪章的运动。1842~1844年间,马克思经过了对摩塞尔地区农民的调查研究,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恩格斯也在英国工业中心曼彻斯特认识了工业无产阶级。他们两人同时自觉地实现了世界观和立场的根本转变。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是在 1825年出现的经济危机、1830年出现的阶级斗争的背景下,在实现了世界观和立场的革命性转变的基础上,在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等人唯心的历史动力论和个人创造历史的错误观点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1 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

首先,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体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针对鲍威尔断言工人什么也没有创造的观点说:“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甚至就以他们的精神创造来说,也会使得整个批判感到羞愧。英国和法国的工人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1]22”马克思肯定了人类历史以及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生活资料都是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得的。人民群众从事的各种活动,特别是生产活动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其次,人民群众是精神生产的主体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批驳鲍威尔把真理同群众对立起来说:“它不是面向经验的热闹,而是面向‘心灵的深处’,它为了成为‘真正被认识了的’真理,不去影响居住在英国的地下室中或是法国库房的阁楼里的人的粗糙的躯体,而是通过他的整个唯心主义的肠道‘徐徐伸展’。[1]102”实际上,鲍威尔一伙是贫乏的,他们除了说一些空洞的、最简单的东西以外,对真理一无所知。那么最终会把握历史真理的是人类自己。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不仅创造物质财富,还创造了真正有价值的精神财富。一切财富最初的源泉只能存在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中,当然也包括真理。

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决定力量。马克思第一个科学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鲍威尔把群众看成历史的阻力,说“到现在为止,历史上的一切伟大活动之所以一开始就是不成功的和没有实际成效的,正是因为它们引起了群众的关怀和唤起了群众的热情”[1]102。在他们看来,只有思想才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马克思从物质生产是历史发源地出发,驳斥了鲍威尔的疯话,强调物质利益在历史中的作用,认为推动人们起来斗争的不是抽象的思想原则,而是现实的物质利益。例如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是资产阶级的物质利益。“‘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103”马克思认为法国革命之所以不成功不是因为它引起了群众的关怀和唤起了群众的热情,倒是因为它并不包括全体居民,而只代表特殊的、有限的群众的利益,因而广大群众的热情只是暂时的,表面的。马克思由此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104”把对历史主体活动的认识提到规律性认识的高度。

1.2 人民群众是价值主体

一定的价值观总是同一定的历史观相联系。虽然马克思关于人民是价值主体的直接阐述并不多,但从其在《神圣家族》及之后的《共产党宣言》等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阐述中可见一二。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马克思非常重视群众的物质利益,注意从经济的原因寻找历史的动力。马克思指出:人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强调“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514。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3]285”而人群中的绝大多数即是人民群众。1905年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一文中也指出无产阶级文学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所以笔者认为,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内涵还应包括人民是价值主体这层重要涵义。人民是价值主体,是指人民是价值的创造者,同时也是自己创造价值的享有者,更是自己创造价值的实现者,也就是说,人民群众不仅是实现社会进步的力量和手段,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目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手段和目的的统一。这些思想在马克思相关著作里有着深刻的体现,而这些思想给我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以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对人民群众作用的认识以及实现人民利益的渠道给予很大启示,集中到一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放在首位。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地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毛泽东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4]809”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也就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策,被人们通俗地称之为“富民政策”,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的根本利益。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提出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三个有利于”的著名论断。“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新时期价值观体系的根本价值标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的先进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说到底就是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要考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建设的核心问题。新一届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充分体现了始终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三代领导核心和新一届党中央一以贯之的思想。而这些都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是自己历史的目的的思想,把社会的进步同人民生活的改善联系起来,这是“社会主义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科学内涵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物质生产的主体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生产的主体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也是价值主体。人民是价值的创造者,同时也是自己创造价值的享有者和评价者。人类社会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也是人民群众的利益、意愿和要求不断得到满足和实现的历史。人民群众的利益、意愿和要求总是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是一致的[5]。

2 当代中国“人民主体”内涵的拓展

我国历届领导人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坚持了马克思对人民的界定、马克思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的基本思想,并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赋予了人民主体思想更多更新的时代内涵。

2.1 毛泽东对人民主体内涵的超越

通过研究,笔者认为,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对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继承与超越突出地表现在他的三个“第一次”上。首先,第一次把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运用于中国革命,提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1031的伟大论断,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其次,第一次提出共产党人的最高和唯一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这一认识就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党的最高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的地位上来认识,也把“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广大群众所拥护”规定为共产党人一切言行的最高标准;最后,第一次把人民主体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为实现人民主体思想找到了科学的、可行的途径,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自主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2.2 邓小平对人民主体内涵的创新

邓小平对人民主体内涵的发展与创新很多,更主要的是表现为他把“共同富裕”纳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上,赋予了人民是价值主体的最高地位。曾有人在一篇文章中给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下定义,认为邓小平的人民主体的内涵是: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和他人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参加认识和变革客体(即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在这一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的人[6]。虽然此学者在篇幅中也大量论述了邓小平的人民价值主体思想,但是没有把人民是价值主体纳于邓小平人民主体的内涵里,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笔者认为,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不仅表现在其承认人民是社会实践主体的地位,更重要地体现在他对人民是价值主体的定位上。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的出发点和核心就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他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7]”在 1992年春的南巡谈话中,他又明确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邓小平把共同富裕纳入社会主义社会本质,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把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衡量是否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准则,把社会主义理论同人民根本利益和需要的价值取向真正统一起来,是对马克思、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赋予了人民作为价值主体的最高地位。“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使人民的价值主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真正的维护和高扬,丰富了人民主体思想的科学内涵。

2.3 江泽民和胡锦涛对人民主体内涵的发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我国新一代领导人坚持人民主体思想不动摇。江泽民反复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丢,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8]”胡锦涛同志说:“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9]”江泽民和胡锦涛在继承毛泽东和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人民主体内涵的认识,赋予了人民主体思想全新的时代内涵。我国当代人民主体思想丰富而深刻,笔者认为其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内涵的扩充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人民观。我国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对人民范畴的界定上把马克思关于人民的界定的思想同当今社会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把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归入了人民的范围。

2)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人民利益观。我国新一代领导人把人民的利益放到了最重要的地位,其中突出了两个重要特点:一是“最广大人民”,即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把它看作判断一个政党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准,这是对马克思人民利益观的一个新发展;二是强调了“人民的根本利益”。面对中国复杂的社会组成,多种利益的冲突,指出要“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群众利益,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3)扩充了新时期我党关于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观点。诸如把党要建设成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党、实现“三个一致性”、“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群众利益无小事”等思想纳入实现人民主体思想的范畴中,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作为新时期党人民主体思想的集中体现和根本措施,这些都深化与拓展了人民主体思想的科学内涵。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人把这一理论同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和不断变化的人民构成情况等结合起来,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主体思想,使人民主体思想作为一种哲学和历史观的理论形态已经日趋完善,并在实践中发挥了愈来愈大的指导作用。理论上解决了“依靠谁”、“为了谁”和“谁评价”三者的统一问题,也就是说历史主体、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的统一。实践上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取不同的政策体制,积极引导人民群众生产实践,使人民在物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不断获得切实利益,真正达到了理论和实践在发展过程中的动态统一。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1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杨春贵.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100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31-32.

[6]张宏宇.试论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D].郑州:郑州大学,2000.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1.

[8]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643.

[9]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6.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Principal Position Put Forward by Marx

QIN Jinfang
(College of Business,Shanxi University,Taiyuan030006,China)

The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the people’s principal position”put forward by Marx was revealed in this paper.In the process of Marxism chinesization,Mao Zedong,Deng Xiaoping,Jiang Zemin and Hu Jintao have developed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the people’s principal position”in line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different stages and constant changes of people composition.The people’s thought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as taken shape and,as a philosophy and view of the theory conformation,has been improved in practice,and has played an increasingly signifiacnt guiding role.

Marx;the connotation of people’s principal position;the people’s thought with characterics of Chinese

A81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1.02.005

1673-1646(2011)02-0017-04

2010-10-20

秦晋芳(1975-),女,硕士,从事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马克思内涵主体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挖掘习题的内涵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内涵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