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轩宇
(山西古交市节能监察大队,山西古交030200)
西欧行会组织的发展与演进
代轩宇
(山西古交市节能监察大队,山西古交030200)
西欧行会组织的产生可以追溯至9世纪,一直到18世纪产业革命时期该组织才最终消失。在这近一千年的历史中,行会组织成为当时重要的社会经济组织。对行会组织的研究可以方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解释资本主义的生产组织结构。本文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出发,探讨行会组织发展演变情况,分析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对行会组织有一个完善的认识和理解。
西欧;行会组织;组织分化
一般人认为,欧洲中世纪经济社会是停滞不前的,甚至在许多方面是倒退的,这段历史也被称为“黑暗时期”。事实上,虽然社会相对来说比较动乱,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中世纪经济依然在缓慢而稳定地发展着,并且在这个时期,产生了西欧经济史上一种非常重要的组织——行会。
欧洲中世纪,古代村落公社逐渐衰落,市镇随之建立。从11世纪开始,商业和货币经济的兴起,也刺激了手工业的复兴。在城市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手工业作坊,进行专门化的生产活动。当市镇兴起时,各行各业的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纷纷聚集起来,成立行会组织。行会的形式使得同一门职业的劳动者聚集在一起,建立起更密切的联系。在行会内部,他们可以相互交流,增进技艺,并且可以控制入会权,防止外来者的进入,这有点像现在商业组织中的垄断模式。其前身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在自由城市与海滨等地逐渐产生的一种新的联合组织,名称有“兄弟会”、“友谊会”、“协会”、“联盟”等。一直到 18世纪的产业革命,行会组织才逐渐衰落并最终消失。在长达近千年的时间里行会组织曾一度控制了西欧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活,对西欧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力。
行会组织作为承接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经济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在初期起到突破封建势力影响,保护当时比较薄弱的市场的作用;而随着生产的发展,行会规则变成技术进步的阻力和生产发展的障碍,阻碍经济的发展,分化和改革成为大势所趋[1]。在其身上,既体现了小农经营的思想和理念,又同时具有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组织的特质。对行会组织的研究,是进行资本主义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西欧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同时,按照常规看法,人们很容易将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割裂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然而,从组织演进的角度出发,这两个不同的历史形态存在有内在的联系,商品的生产、交换等经济活动在封建社会下早已出现。同时,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也是由行会手工业发展分化而形成的,在行会组织中已经具有某些资本主义性质的结构特征。从这种角度来看,并不能够把行会组织作为纯粹的封建主义性质的垄断组织。为了更好地分析行会组织所具有的特征以及它与后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关系,本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将行会组织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探讨其发展演变情况,分析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地位和作用,以便对行会组织获得一个完善的认识和理解。
按照马克斯·韦伯的界定,行会是依照职业类型而专业化的手艺工人的一种组织。虽然非自由组织的行会在古代后期在埃及、印度和中国等地均已出现,并且作为礼仪组织的行会在印度的种姓中也早已存在着,但具备自由组合特征的行会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并源于 9世纪的“兄弟会”、“友谊会”等组织。在11世纪左右,行会组织在西欧发达起来,并于12世纪几乎遍及整个欧洲大陆,达到历史上的顶峰。16世纪中叶,因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手工工场出现,行会逐渐瓦解,到 18世纪最终消失。行会组织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虽然以对内实行劳动章程,对外实行垄断这两项任务作为其主要特征[2],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对于社会亦产生差异非常大的影响力,不能一概而论。按照组织形式差异,行会大体经历了商人行会、手工业行会和公会三个发展阶段[3]。行会组织的演进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1 行会组织的产生
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四分五裂、高度分权的地区,大大小小的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相互争斗,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当市镇重新兴起时,各种组织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纷纷要求获得自主权。在市镇内部,商人和手工业工人的各种组织也要求拥有自己的独立法人地位,后来产生的这类独立自主组织就是商人行会或手工业行会[4]。而最初产生的这类行会组织并不包含专门的商人或者手工业者,主要是由其所在城市从事工商业的市民组成,而且行会中包含各个不同职业的人群。一般一个城市只有一个行会。也就是说,最初的行会进行组织时并不是按照行业的原则进行的,而是以居住地作为主要依据结合在一起。自1086年《末日审判书》颁布以后,牛津市民就曾被不加区别地称为“公民”、“市民”或“城市公社和商人行会的市民”。1200年左右开始使用的格洛斯特的公章上刻着“格洛斯特商人行会的市民之印”[5]。这样的组织形式,既是处于职业方面的便利,也是为了监视他人的经营活动,更有团结起来抵抗封建主势力压迫的目的[6]。
据记载,1050年时尼德兰圣奥梅尔的商人行会已相当强大,并拥有自己的会馆。1060年,斯堪的纳维亚的商人在乌得勒支建立了行会。1087~1107年间授予伯弗特市的特许状也提到了商人行会,这是迄今所知与商人行会有关的最早的英国历史文献。13世纪时,大部分英格兰城市都已建立了商人行会。据后人统计,总共有 102座英格兰城市、38座爱尔兰城市和30座威尔士城市建立过商人行会。在德意志,最古老的行会是1106年沃姆斯的贩鱼者行会和1128年的马格德堡的制鞋者行会。
早期的行会组织,由于资料不足,至今难以清楚地了解。大致上可以了解到,当时行东们推举有能力的、肯负责的、办事公正的行东担任领导职务,这与行东自身财产的多少没有直接的联系。有些地方,甚至将行会的领导人和市政机构的首脑合二为一。而且,除去保护自身权益之外,当时的行会还承担了许多公益事务,如帮助贫穷的手工业者家庭,救济孤儿寡母等。行会组织将宗教活动和世俗活动统整起来,成为生产和商业的中心[7]。
1.2 行会组织的发展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中世纪的城市在集市贸易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起来的。它们都是当时西欧各个地区的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分别散布于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各个国家,其中特别是以地中海沿岸地区的一些城市最为著名。面对城市的发展和市场规模的扩大,手工业产品的需求量和从业人数也开始大量增加。为了应对这一形势,手工作坊开始进行专门化生产,只从事某项产品的某项工艺。在这个阶段,行会的创建也不再按照居住地的原则来进行,而是按照行业的不同加以区分,不同的行业组织起专门的行会。一般的城市至少都有好几十个行会。像巴黎这样的大城市,14世纪就有行会组织300多个。行业虽然有大有小,力量有强有弱,但行会和行会之间既没有从属关系,也没有主次之分。
在这个时期,行会作为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制定了自己的规章制度。行会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规定产品原料和其他辅助原料的质量和数量。一般行会不进行统一的原料购买和供应,而是由作坊自己组织,但对原料的质量和数量进行严格的规定,如果作坊购买了过多的原料,其他人有权分享这些原料。②规定作坊的规模。1454年律伯克皮革匠章程规定,匠师在整个一年中所销老牛皮不得超过 415张,小牛皮不得超过 520张,山羊皮不得超过 300张。凡违犯这项规则者,每张应付3个银马克罚款。③规定生产和技术,包括规定生产工具、技术设备和生产程序等,禁止使用规定以外的生产技术和设备。④规定交易规则。
制定这样的规章制度,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倾向:一方面是对内平均主义倾向,即用尽一切可能的手段来为所有行会会员提供平等的机会;另一方面是反对自由竞争,即规定在本行业内各师傅之间不能自由竞争。这就对行业之外造成一种垄断,限制别人竞争。中世纪行会之所以对生产做这样的规定,是因为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市场有限,如果有的生产者生产了更好更多的产品,加强了竞争力,有限的市场就会导致部分生产者的产品没有销路,从而无法生存。保证每个行会成员的共同生存,本来就是行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1.3 行会组织的分化
随着技术的进步、市场规模的扩大和交易量的上升,对手工作坊产品的需求和手工业产品的供给都发生了变化。行会的规则和限定,如生产工艺保密,禁止使用合理化的技术和操作方法,违者要受到处罚,甚至直接销毁发明并对发明人进行迫害等,都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即便是原来用于保障行会成员机会均等的条款也经过改造,成为阻碍某些学徒和帮工顺利成为工匠师傅的限制条件。此时,行会成为某些既得利益集团进行政治、经济控制的保守落后组织,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行会内部的阶层分化。行会在发展初期是具有民主精神的,从学徒到匠师这一条路,对所有合乎资格的人开放。但到 13~14世纪,行会出现了封闭倾向。13世纪巴黎羊毛织工行会章程规定,如果没有从国王那里购得手工业执照,任何人不得在巴黎做羊毛织工。如果没有从事手工业的本领,又不是匠师的儿子,任何羊毛织工及他人在巴黎的界限内不得拥有作坊。匠师对招收学徒可规定更长的学徒时期和更贵的收费。有的行会章程歧视农奴,禁止其入会;有的行会固定会员人数;有的则规定学徒必须是本地人。
不仅行会之外的熟练工人不得入会,而且行会之内与匠师没有血缘关系的帮工、学徒也被堵塞了晋升的道路,成为永久的帮工、永久的学徒。这种倾向是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的。例如,审查入会者三代祖先是否为本城居民或自由人;行会的会费上涨到最高点,使得一般小手工业者和小商人不能入会;行会要求工人完成一件“杰作”作为成为师傅的条件,但是“杰作”的难度越来越大,有的甚至要求使用某些贵重原材料。这些规定使得工人要取得工匠师傅的身份越来越困难了,于是师傅身份成为某些家庭的世袭身份。学徒制也强化了行会的封闭性,学徒时间越来越长,起初是两、三年,以后逐渐延长到六、七年,事实上使师傅获得无偿的劳动力供应。而匠师的儿子、女婿或近亲,可以不经考核便成为师傅,独立开设作坊。行会又往往把工匠师傅的数目限制在一个绝对的最高数字之内。又如规定申请加入行会的人应当拥有较多的财产,对于普通帮工来说这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再如,加入行会往往需要送礼,还要大办酒席,入会时需要缴纳一笔巨额的入会费,这同样是普通人没有能力承担的。行会规则成为工匠师傅维持自身既得利益的手段,而学徒和帮工则忍受着长久的人力剥削。
2)不同行会之间的贫富分化。市场扩大和交易额增长之后,特别是跨城市的经济往来增多之后,商人们发财致富的机会更多了,不少商人通过进出口贸易而成为城市中的富人。商人公会的地位也因商人经济力量的雄厚而上升了[8]。而有些行会由于市场需求或者其他原因则沦落为贫困的地位。这样,便出现了大行会和小行会、富裕行会和贫困行会之间的分化。
在行会之间,大的行会控制小的行会,同一行会内部有势力的行东控制其他行东。在佛罗伦萨、伦敦、巴黎和巴塞尔等城市,都有大小行会的区分,大行会往往掌握市政大权或参与市政管理,小行会则受控制,受剥削。例如佛罗伦萨毛织业中的 21个行会,其中7个大行会富有,其行会师傅被称为“肥人”;14个小行会贫穷,其行会师傅被称为“瘦人”。
富裕的或强有力的行会总是想把比较不富的或者弱一些的行会置于从属地位。在佛罗伦萨,较大的同业公会蹂躏了中等同业公会,更多的是蹂躏了小同业公会。在伦敦,12个大的同业公会通过佩戴徽章,把自己同50个不享有这种权利的行会分开了。在巴黎,6个商人团体使自己变成了一种贵族团体[9]。在英国,行会中的有钱人为了显示自己不同于贫困的行会成员,穿起了华丽的制服,这种打扮很快就流行起来,形成了有钱的行东穿制服的风气。在伦敦,酿酒业同业公会的140个称为同业公会会员的行东,控制着其他的115个行东。在伦敦刀具业中,最初刀身由刀片匠行会制造,刀鞘由刀鞘匠行会制造,刀把由刀匠行会制造,成品刀具的销售由刀匠行会从事。正因为刀匠行会掌握了刀具的销售权,所以刀匠行会在1415年控制了刀片匠行会和刀鞘匠行会。
3)行会对行政机构的垄断。商人公会的领导人,即那些拥有巨额资产并在商业或金融领域内活跃的大商人,进入了城市领导机构。他们同手工业行会中的富裕行东一起把持了城市的领导权。特别是在工商业发达的城市,行会的势力十分强大。例如,德意志的法兰克福有 137个行会,纽伦堡有 96个,里加有 90个,汉堡有 114个,吕贝克有 129个。由于大多数公职都是通过直接选举或抽签产生,行会会员在入选者中占有很大比例。马赛市议会183名成员中的100个席位由行会师傅占有;阿尔参议会130个席位中的60个由行会师傅充任。在欧利亚克城,14名财政委员会成员中有6名是行会师傅。在英国,包括行会师傅在内的中小商人甚至可以被选为国会代表。佛罗伦萨城市政权基本上控制在21个手工业行会手中,其最高权力机关长老会议共设9个席位,其中7个大行会各占一个,余下由14个小行会占有[10]。对行政机构的垄断使得行会利用手中的职权进一步维系自己的利益,同时也造成了与下层平民的隔阂,带来了新的社会矛盾。
在这个时期,行会内部出现了不同阶层的差别,行会成了富裕阶层维系其利益和统治的工具。
1.4 行会的衰落
当行会组织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成为保守势力维系其政治经济地位的工具时,也预示着其存在基础丧失了最后的社会合理性。行会组织的寻租行为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负,约束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1]。在各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冲击之下,行会组织逐步瓦解。18世纪的产业革命最终敲响了西欧行会的丧钟。1808年,诺丁汉的制革匠公会任命了最后一任会长,30年后又出售了自己的会馆。1836年,卡莱尔的屠夫公会两次召集会议,决定将公会尚剩的钱款平均地分给每一个成员,1859年牛津的理发师公会效法之。此举实际上就是宣告公会的正式解体,因为瓜分公会基金后公会便丧失了开展任何集体活动的财政基础。法国一直到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才最后取消持续了数百年之久的行会特权[12]。德国和意大利的行会特权则延续到了19世纪中叶[13]。
行会组织通过对内实行劳动章程、对外实行垄断来行使职能。有一些人因为其对外的垄断性而将其视为保守落后的封建组织,这实际上是一种断章取义的做法。在建立初期,行会组织实际上保护了当时脆弱的市场经济,使其有力量能够生存发展下来。如果不是因为行会的存在,手工作坊生产很难在当时备受压抑的环境下生存下来,更不用提在手工作坊基础上诞生的手工工场。同时,行会组织的发展,对于当时社会结构产生直接的影响,推动历史以和平的方式向前演进,有学者称之为“无声的革命”[14]。而行会组织发展的后期,行会条款的存在限制了产品的供给,导致产品的供应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产品需求。在手工作坊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情况下,诞生了一种新的经济组织——手工工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手工工场和手工作坊是截然分开的,手工工场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手工作坊的组织形态。对手工作坊及行会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手工工场以及随后的资本主义经济组织中存在着的各种规则。
中国行会组织与西欧行会有着一定的差异。中国商人行会和手工业行会拥有相似的功能,但在组织设置和政策情境方面则有着很大的差异[15]。最初于19世纪被外商引入,在自上而下强制性变迁和自下而上内在性变迁两种力量交织作用下,行业组织经历了从传统会馆、会所、行帮到同业公会的形态变迁[16]。行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对于所依托的社会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总体而言,行业组织具有四大功能,即组织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是其核心,主要职责在于制定并执行行规或业规[17]。有学者将行会称为除政府和市场力量之外的“第三种力量”。
中国企联是代表劳动和社会政策领域企业利益的重要的组织机构,是现代社会组织形态下同业公会的典型代表。中国企联在全国的企业会员超过43.6万,其中非国有企业占到 55%。中国企联在企业和企业家维权、企业劳动关系的人力资源管理、雇主文化与企业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从全国范围来看,行会组织系统还未健全,其作用和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行会组织的健康发展,除了依靠自身力量以外,还必须凭借外部的制度设计和制度保障。因而,除了行会组织之外,还应充分发挥政府“守夜人”的角色。为了促进经济可持续稳定增长,政府应该在劳资协调中扮演积极的角色,通过加快劳动法律体系的建设和增强劳动执法力量,充分培育和发挥行会组织的作用,建立切实有效的劳资沟通机制。
[1]Prak M,Lis C.Craft Guilds in the Early Modern Low Countries:Work,Power,and Representation[G].Aldershot:Ashgate,2006.
[2][德]马克斯·韦伯.经济通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86.
[3]金志霖.论西欧行会的组织形式和本质特征[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71-77.
[4][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9.
[5]Poole A L.From Domesday Book to Magna Carta,1087-1216[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72.
[6]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12.
[7]Richardson G,McBride M.Religion,longevity,and cooperation:the case of the craft guild[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Organization,2009(71):172-186.
[8]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59.
[9]布瓦松纳.中世纪欧洲的生活和劳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309.
[10][意]马基雅维利.佛罗伦萨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44.
[11]Ogilvie S.Rehabilitating the guilds:a reply[J].Economic History Review,2008(61):175-182.
[12]Beaud M,Dickman M,Lefebvre A.A History of Capitalism,1500-1980[M].New York:Monthly Review,1983.
[13]Unwin G.The Gilds and Companies of London[M].London:NABU,1963:1.
[14]Moor T D.The silent revolution: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emergence of commons,guilds,and other forms of corporate collective action in Western Europe[J].Supplement,2008(53):179-212.
[15]Moll-Murata C.Chinese Guilds from the Seventeenth to the Twentieth Centuries:an overview[J].Supplement,2008(53):213-214.
[16]彭南生.论近代中国行业组织制度功能的转化[J].江苏社会科学,2004(5):201-209.
[17]彭南生.近代中国行会到同业公会的制度变迁历程及其方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3(3):14-22.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Guild Organization in Western Europe
DAI Xuanyu
(Municipal Energy Conservation Supervision Brigade,Gujiao030200,China)
Guild organization in Western Europe can be traced to the ninth century,and existed until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In nearly one thousand years,it had been an important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It would be easier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and interpret the productiv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in Capitalist Society when we do studies on guilds.This paper,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research,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guild organization in Western Europe,analyzes its position and role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and finally gets a broad understanding on guild organization.
Western Europe;guild organization;organization differentiation
F091.2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1.02.010
1673-1646(2011)02-0037-05
2010-11-23
代轩宇(1984-),男,助理工程师,从事专业:节能监察、经济发展与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