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和文化同构
——中英语言差异对形成中西文化模式的影响

2011-08-15 00:43姚东莲
关键词:句式语法汉语

赵 宇 姚东莲

(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25)

语言和文化同构
——中英语言差异对形成中西文化模式的影响

赵 宇 姚东莲

(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25)

文章从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字、语法的角度论述中西两种文化模式的差异。汉语属表意文,“形”、“意”相连而“形”、“音”分离,汉语句式重意合;而英语属表音文,“形”、“音”相连,而“形”、“意”脱离,西语句式重形合。中英语言的差异对中西两种文化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形成汉民族特有的注重形象,倾向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综合思维和重集体主义、倡导中庸思想的文化模式;而西方民族则形成了重视抽象,习惯于从事物的个体分析到整体把握的演绎思维及重个人主义和倾向于把一切事物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的文化模式。

表音文;表意文;思维方式;文化模式

中西文化无论就其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知识结构以及技术成果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且为天长日久潜移默化的结果。本文试图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就这两种文化形成的差异的原因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地理环境对形成中西两种语言分流的影响

地理环境又称自然环境,是人类生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地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极其巨大,正是在它的基础上形成了中西两种无论从外表到内心发展形式迥异的民族,同时它也是产生中西两种语言分流的原动力。

中国黄河中下游一带从远古时代起就形成了一片肥沃的土壤层,非常适合于农耕,产生了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农耕生产方式。农耕生活使许多人长期固定生活在同一地区,一年四季,固守节气,春播秋收,一成不变,世代相传。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在这一生活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时代的变迁只是经历一种“换汤不换药”的改朝换代的历史更替。地理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直接影响着汉民族思想的形成。

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因此,汉语言的形成必受汉民族长期固守的农耕生活方式的影响,打上汉民族不受时代变迁,以不变应万变的时空观念的烙印。在这样的模式下产生的汉语言,“形”相对稳定,和“意”紧密相接,而“音”相对多变,和“意”分离。形成“形”、“意”相连,而“音”、“ 意”脱节[1],不受时代变迁的影响,和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史一脉相承。

和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不同,西方在远古时代缺乏适应农耕生活的肥沃土壤,难以形成农耕生产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逐草而迁的游牧部落,一年四季,当一个地方的草吃完以后,就得迁移到另一个水草丰盛的地方。由于不断的迁移,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语言必须不受时空变换的限制,便于携带,而腓尼兹字母表的出现正顺应了这一现实,将语言建立在变化无穷的字母排列上。因此和汉语不同,西语“音”、“形”相连,而“形”、“意”脱节,作为典型西语代表的英语正具有此特征[1]。

二、中英文字的差异

(一)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

汉字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建立在图画文字的基础上。许多汉字至今仍保存着意象的原形,观其形而知其意。字形是汉字独有的,它可以直接表示概念,是汉字区别于拼音文字的重要标志[2]。

拼音文字由固定的字母组合而成,字形只代表一种符号,不同字母的组合代表不同的发音及不同的符号,符号与其所指的实物对象需一一记住,不像象形文字字意一目了然。因此人们把汉字称为表意文,而把拼音文字称为表音文。

(二)表音、表意文在“音”、“形”、“意”上各侧重点不同及其影响

任何文字都存在着音、形、意三个方面,表意文和表音文在这三个方面各侧重点不同。

贾玉新在其著作《跨文化交际学》[3]中指出:“汉字认知可以通过一条由形(象)识别到意义加工的直接通道,而音素文字则经过由形的识别到语音识别,之后才到意义加工的间接通道,音素文字要通过语音感知这一中间环节。”这里的音素文字就是指表音文字。由此可见,表意文和表音文在形成通道上存在着语音这一中间环节的差异,表意文由形及意,而表音文则由形至音;表音、表意文在形成通道上的差异无疑为这两种文字在其它层面上的差异奠定了基础。

表意文字形直接具有表意功能,“形”、“意”连接不需通过“音”这一环节,因此“形”在表意文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而“音”相对次要。日本学者石井勋说:“汉字是世界上唯一只需眼睛看就能思考,即使口音不同也能理解意思的文字。”汉字的这一特征,使得汉语在中华大地这个广袤、多民族的国家得以生存,使得人们即使保留各自的方言,也能毫无困难地用文字进行交流。此外,由于汉语文字和意义直接相连,而不需通过语音这一多变的中间环节,即所谓文字跟着意义走,而字形变化相对较小,因此即使今天人们也可以读懂几千年前古人留下的历史文献。汉字的这一特征,使得几千年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得以稳固,世代相传。

相对表意文,表音文“形”、“意”隔离,而“形”、“音”相连,字母代表一定的发音,人们能很容易地根据发音写下文字。表音文的这一特点使它相对于表意文易学、易记,容易入门,但也正是这一特点给它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我们知道,相对于字形,语音变化较快。例如我们现在读的英语文字,大多反映的是十三、十四世纪字、词的读音,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读音发生变化,字形则相对稳定,因此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许多词的拼写和发音已不相吻合,从而形成了文字和发音脱节的现象。同时也正是这一原因,人们难以读懂几百年前的英语文献。因为表音文注重语音变化,一旦语音发生流变,其文字必须跟上语音的变迁而发生拼写的变化,结果形成文字跟着言语走的现象,不断处于变化的状态,只有专门的学者才能读懂几百年前的文献著作。

三、表音、表意文在语法层次上的差异

(一)表音、表意文在构成新词上的差异

相对于表音文,表意文构成新词的能力更强,它不受字形、词类搭配的限制,只要两字相连意义通顺,便可以作为一个新词来使用[4]。因此汉语构词主观性强,不计逻辑形式,在汉语中存在着一批从表面上看不合乎语意逻辑的词,如:打扫卫生,恢复疲劳,吃耳光,晒太阳等等。

而表音文的构词要受到诸如语法、逻辑形式等因素的限制,而不能像汉字那样只需顾及语意通顺。[4]因此表意文构词较多随意性,而表音文构词更多地要顾及形式逻辑上的吻合。

(二)表音、表意文句法结构上的差异

申小龙[2]指出:汉语的句法特点是(1)重意会;(2)重流动;(3)重具象;(4)中虚实;句子结构主要不靠动宾搭配,是否能组合成句主要靠内容或语意是否连贯,是否合乎逻辑。因此汉语句式重意合,它主要依靠汉语本身字、词蕴含的丰富含义组合成句,只要语意通顺,不需添加多余的字、词。而表音文存在着丰富的形态变化(如时态、人称、格、数等),构词组句受严格的语法格式和规律的限制,句式受主、谓、宾结构的严格制约,语意的通顺要受语法规则的统辖,强调形式结构,重形合。以马致远的诗歌《天净沙秋思》以及英译为例: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诗歌,前面三句分别由三组名词组成,构成了一幅苍茫凄凉的图景,在人们的脑海中形成丰富悠远的联想。作者用“枯”、“老”、“昏”几个字便栩栩如生地把文中富含的意境勾勒了出来。整首诗言简意赅,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丰富的含义,深刻地体现出汉字诗词形简意丰的特征。

以下是这首诗的英译文:

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ing stream,and on the far bank,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trudging towards thesinking sun,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英译文的第一句便将原文中第一句的三个并列名词改为一个由主、谓、宾构成的句子。做出这样的变动实在是出于英文句式语法结构的需要,即便如此,由于英文中的rugged old trees和rotten vine都缺乏汉字中“老树”和“枯藤”所蕴含的意境,因此译者仍感意犹未尽,在此句后面加上了:the day is about done来渲染气氛。由此可见,表意文的诗词构句主要依赖字、词本身蕴含的意义,它的构句技巧在于巧妙地把握字、词本身的意义,将蕴意丰富的字、词组合成语意通顺的句子,便能产生令人回味无穷的汉语诗句。而表音文的诗词组句仍受主、谓、宾句式的制约,为了语法形式上的严密规范需加入大量无明确语意的冠词、助动词、介词等等。语意的组合受语法规则的管辖,较难产生像汉语诗词那样蕴含丰富而精练的词句。这首诗的汉英译文对比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汉英句式的差异。

四、表意文和表音文的差异对中西文化、思维模式的影响

(一)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对中西文化、思维模式的影响

上文我们已经提到过表意文字由图像直接演变而来,许多汉字本身就是图像的高度概括,形象、生动。汉字所具有的直接表意功能,不断地暗示我们将文字和具体的事物相联系,客观地促进了汉民族的形象思维能力,因此涉及到形象思维的领域,古代中国都较发达[5]。例如古人留给我们大量绚丽多彩的诗、词、歌、赋。同时正是由于汉民族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对具体事物所具有的生动想象力,才使得中华民族最先创造出四大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由于汉字是音、形、意相结合的三维的文字,人们在理解汉字时必须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把握,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形成了汉民族习惯于从宏观整体把握事物的综合思维模式。

有学者认为表音文字是表意文字的进化,因此它要优于表意文字。对于此观点我们虽然不能苟同,但必须承认表音文字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对形成西方民族的思维模式以及西方社会日后发达的科学技术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和表意文字不同,表音文字沿着文字的三要素中音符的方向发展。由于声音不同于图像,不能形象化,不能形成像表意文字那样形象、一目了然的文字,因此表音文字形成了一套抽象的概念,创造了代表发音符号的字母,用有限的字母根据不同的发音排列出不同的字母组合来代表不同的词。因此拼音文字本身的发展就是抽象理性的过程,“音素,音节,语素,词”就是对语言现象进行个体逻辑的分析,从局部到整体的发展过程。拼音文字的这些特征,熏陶出西方民族注重逻辑抽象思维,习惯于对事物的个体分析到整体把握的演绎式的思维模式。[6]这一思维模式正符合现代科学技术的精神,最终使得现代科学最先从西方发展起来,形成了日后先进发达的西方国家。

(二)表意、表音文语法句式的差异对中西文化、思维模式的影响

基于表意文构句不受语法规范的制约,重意合的特点,因此对于汉语语句的理解,不能单看个别的字、词,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把它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说话人的心态以及文化背景中去。同时也正是由于汉语缺乏语法规范的制约,形成了汉语的模糊性,同一个句子,如果缺乏一定的语言背景,常常会显得模棱两可,令人难以捉摸。汉语句式的特点对形成汉民族的文化模式无疑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汉民族价值观中的集体主义思想,它忽视个体,强调集体的团结一致,相互依赖。这些倾向同汉语句式的整体趋势如出一辙。同时汉语句式中的模糊性也和汉民族文化、思维模式中的中庸模糊一脉相承。

表音文的构句严格受语法规范的制约,重形合。在语句中每一个词各司其职,个体地位清晰,分工明确。同时由于语义受辖于语法,可以通过语法分析清晰地分辨出句义,因此较少存在语义模糊的句子。表音文的这些特点也直接影响到西方民族的文化模式,例如西方民族价值观中,强调个人价值,注重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其次表音文句义的清晰性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西方文化、思维模式中的另一个特点:即倾向于把一切事物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对错,好坏,工作娱乐,成功失败,战争和平,人自然,原因结果等。这一模式对西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受不同的地理环境及其它因素的影响,中西民族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语系,汉语属表意文,“形”、“意”相连而“形”、“音”分离,句式重意合,轻语法。而英语属表音文,单词“形”、“音”相连,而“形”、“意”脱离,句式重形合,强调语法。中英两种语言在文字、语法方面的差异对中西两种文化模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留给后人许多值得深思和研究的话题,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努力做到认识自己的不足,取人所长。

[1]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0-120.

[2]申小龙.汉语语法学[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432-432.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387-387.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54-54.

[5]董广杰,李露亮.魅力与魔力[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28-29.

[6]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76-276.

Abstract:This article tries to expound the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haracter and grammar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anguages.Chinese is ideograph,in which the form of a written character connects with its meaning,while its form separates from its sound.However,English is phonograph,in which the form of a written word connects with its sound,but separates from its meaning.On the other hand,Chinese sentences lay emphasis on the meaning,while English sentences focus on the form.The differences existing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have inevitably greatly influenced the two cultural modes.As a result,Chinese people are characterized with thinking in images,and tend to view a matter as a whole,advocating the collectivism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While emphasizing the logical and abstract thinking,the western people have developed the deductive thinking mode to analyze individual case and then view the case as a whole.And they also advocate individualism and have formed the cultural and thinking mode in which they tend to break all things into two opposite sides.

Key words:ideograph;phonograph;way of thinking;culture mode

Interrelated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and Culture——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and Englis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Mode

ZHAO Yu YAO Dong-li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25,China)

H0-05

A

1008-8318(2011)01-0080-04

2010-10-12

赵宇(1962-),女,浙江温州人,副教授,硕士。

猜你喜欢
句式语法汉语
学汉语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跟踪导练(二)4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参考答案
特殊句式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