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忠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林业站,贵州遵义563117)
汇川区位于贵州省北部,其西部和东南部与遵义县接壤,西南及南部与红花岗区毗邻,北部接桐梓县,东邻绥阳县。汇川区土地面积为708.7km2。其中耕地面积 21041.45hm2,园地 238.65hm2,林地27221.81hm2,草地8553.17hm2,分别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9.69%,0.34%,38.41%,12.07%。林地中有林地15436.14hm2、灌木林10709.91hm2、其他林地1075.76hm2。
汇川区地处黔北腹地,地貌以娄山山脉和南北向娄山支脉为骨架组成形态多样的地貌类型。丛山绵延,岭谷相间,谷深坡陡,主要为中低山峡谷、沟谷盆地地貌。最高海拔1849m,最低772m,最大相对高差1077m。区内地质构造线多呈东北向,属向斜构造。地层大多由沉积岩组成,有板溪群、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及第四系等。主要岩性为白云岩、石灰岩、砂质板岩、页岩、泥岩粘土岩等。区内地层具有软质岩类与硬质岩类交替互层的特征,地质环境非常脆弱。发育的背斜、向斜、断层等地质构造主要以南北向为主,河流的切割方向及水流方向和地质构造方向相一致。
汇川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13.5℃,无霜期为283d,年降雨量1097.8mm,平均相对湿度82%。春旱、冰雹、秋季绵雨、倒春寒、低温等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
河流属长江流域中乌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湘江及其支流高坪河、仁江河、后水河等,其中仁江河在汇川区境内为最长的河流,落差大,平均坡降3.2‰,多年平均流量73.3m3/s;高坪河天然落差也大,多年平均流量2.17m3/s。河床坡度大,水流湍急,对两岸冲刷作用较大。
汇川区土壤以石灰土、石骨土黄壤,黄棕壤为主。谷地多为黄壤,山坡地多为黄棕壤,旱作土分布于高阶地和山丘坡地上。自然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目前多形成次生针叶树和常绿落叶树组成的混交林。全区森林覆盖率为33.17%。矿产资源丰富 ,有煤 、硫铁矿 、铁 、磷 、铝 、硅石等,主要分布在高坪、板桥、团泽和泗渡等四镇。
汇川区潜在石漠化16109.33hm2,轻度石漠化11432.92hm2,中度石漠化2135.19hm2,强度石漠化152hm2,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 22.73%、16.13%、3.01%、0.21%,占喀斯特面积的 32.49%、23.06%、4.31%、0.31%;极强度石漠化 27.54hm2,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13747.66hm2,占土地面积的19.4%,占喀斯特面积的27.73%。
全区轻度石漠化主要分布于高坪、团泽、板桥、泗渡等乡镇,其余少数分布于高桥和董公寺;中度石漠化主要分布于泗渡镇和高坪镇,其次是团泽镇、高桥镇和董公寺镇;强度石漠化主要分布于泗渡镇松坝一带,在高坪镇的局部地方也有分布。
以泗渡镇核桃坝村民组为例,全村耕地,全是25°以上的坡耕地,土层厚度15~25cm。由于人口压力大,当地农民以开垦荒山的方式获得耕地,加之喀斯特地区表层土壤本能就很薄,加快了水土流失的速度,结果新开垦的耕地很快就形成新的石漠化土地,然后又不断破坏新的植被,开垦新的耕地,形成恶性循环。目前,全村没有一块像样的耕地,且严重缺水,全村的人畜饮水需到1km以外的地方挑水解决,交通又不便,石漠化程度达到中度,生态环境相当恶劣,很多已丧失人类基本生存条件。
汇川区地处大娄山脉的东南麓,属长江支流乌江水系,包含仁江河、麻沟河、金塘、施家坝、排军、高坪河等6条小流域,相对高差300m左右,年降水量1043mm,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26.9%。生态环境恶化,不仅制约着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还严重威胁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因此,建设和保护汇川区生态环境,是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保障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
岩溶地区石漠化是贵州生态环境方面的一个突出问题,它与人们熟知的沙漠化同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2004年7月26日,贵州省委九届五次全休(扩大)会议明确指出,“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省的立省之本,创造条件,启动实施石漠化防治工程,是进一步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可见,汇川区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贵州红色旅游精品景区所在地,既肩负着建设新兴经济强区的任务,也承担着承接东中部产业的重任。因此,搞好汇川区生态环境建设,关系到贵州全省的生态建设目标能否实现、汇川区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能否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
乌江流域在长江上游7条大支流中位居第2,是三峡水库最主要的水源补给河流之一,也是“西电东送”梯级电站开发的重要流域之一。但是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乌江流域的43个县(区、市,含汇川区)均有不同程度的石漠化现象,每年大约流失表土1.95亿t,造成河床抬高、库塘淤积。因此,治理石漠化,改善生态环境,减轻水土流失,对于保护水资源、保障乌江数个梯级水库(电站),乃至三峡水库等水利工程设施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汇川区按照“四在农家”(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目标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阶段在汇川区开展石漠化治理工作,将通过合理配置水土资源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方式,为推进全区石漠化地区农村“四在农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累实践经验。因此,积极开展石漠化治理,将有利于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和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解决项目区“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帮助当地人民群众逐渐脱贫致富奔小康。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国西南地区石漠化防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推进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护好林草植被和河湖、湿地。”2010年6月29日,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指出今后10年将“重点在贵州、广西、云南、四川、重庆部分地区开展以恢复林草植被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加大封山育林育草和人工造林力度,加强基本口粮田和农村能源建设”、“总结石漠化治理试点经验,逐步扩大实施范围,全面推进工程建设”。2010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牵头编制了《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并获国务院审批。《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按照先急后缓、分期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全面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着力打造国家国家级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汇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加大生态建设投入,扎实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珠防工程,抓好封山育林、荒山造林和天然林保护,促进全县生态建设迈向新台阶。”中央、省、县等各级党委政府对石漠化治理工作的高度重视,给汇川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带来了大好的机会。
另外,社会各界也极为关注西南地区石漠化防治,把石漠化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西北沙漠化列为中国生态危害的三大典型,全国政协委员也多次提出政协提案,高度关注西南地区石漠化危害,要求中央将石漠化防治作为专项进行防治。社会各界人士对石漠化的极大关注,积极推动汇川区石漠化地区的生态修复与重建。
汇川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年降水量1043mm,雨量丰沛,雨热同季,只要采取“造、封、管、抚、改”等手段和选择适合的乔、灌、草、竹树种,植被的恢复、生态环境的改善完全可行。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常有10%~15%的不连续土被存在,有些裂隙中的土层可深达1m以上,而且水分与养分贮量也较为丰富;此外,石漠化地区的土壤中贮存有较为丰富的植物种子,具备植物系统自然恢复的可能性,为当地石漠化防治、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可能。
汇川区处于重庆“1h经济圈”和黔中产业带的结合部,是黔北综合经济区的核心区,也是渝南与黔北经济文化的重要交汇区域。渝黔铁路、210国道、205省道和兰海高速公路纵贯全境,交通便捷、四通八达。区内旅游资源丰富,有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中世纪军事城堡海龙屯和众多乡村生态休闲旅游接待中心,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旅游和休闲避署胜地,为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可能。
近年来,由贵州省科技厅和贵州省水利厅牵头,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大学、贵州科学院等多家大学和科研院所组成的石漠化科技攻关组,在龙坪示范区开展了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的技术研发,形成了一些成功的治理模式,如“喀斯特山原盆地轻——中度石漠化综合治理与技术经济模式”等,对表层喀斯特水工程调蓄技术、低成本表层水资源开发技术、水池水窑蓄水管网化技术、节水生产与节水灌溉技术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可为汇川区的石漠化治理工作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长期以来,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使广大群众深受其害。针对石漠化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实际,汇川区发改、农业、林业、水利、国土、扶贫等部门分工协作,在石漠化治理实践中,整合资源,有效促进汇川区各项石漠化治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广大干部群众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介,对石漠化知识的了解和认识逐步深入,迫切希望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尽快脱贫致富。生活在石漠化地区的人口众多,剩余劳动力丰富,他们决心改造自己家乡的生态面貌,强烈要求参与石漠化的防治工作,并希望通过参与项目的实施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增加经济收入,最终改善生存环境和提高生活水平。各部门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高涨的群众积极性,为汇川区的石漠化治理工作储备了强大的内动力。
5.1.1 治理依据
森林的作用众所周知,因而对于汇川区石漠化治理,首要的是要加强森林植被建设。在进行植被建设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15163-2004)、《贵州省封山育林技术规定(试行)》、《贵州省天保工程封山育林作业设计细则》、《林木种苗质量分级》(GB7908-1999)、《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6000-1999)和《营造林工程建设项目文件组成及深度要求(试行)》(LY5141-1999)等标准进行。
5.1.2 治理原则
坚持封育结合,以封为主,强化育林措施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乔、灌、草结合的原则;坚持先易后难,按计划分年度实施的原则;坚持以增加森林资源为重点,生态优先,经济、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坚持相对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的原则,积极探索封山育林的新机制。
5.1.3 布置范围
森林植被建设主要通过封山育林方式进行,封育范围主要包括6条小流域内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区域的灌木林地及疏林地进行封山育林育草。封育面积2536.90hm2。
5.2.1 布置原则
适地适树,因地制宜,以获得稳定持续的林分环境,改善立地质量。选择适宜各小流域的乡土树种或经多年栽培,适应性强的引进种,提高造林成活率。营建复层混交林,充分利用营养空间,建立稳定生态体系。发挥小流域立地条件的土地生产潜力,以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
5.2.2 布置范围
根据汇川区各小流域的流域结构、地貌特征和石漠化现状,防护林布置在仁江河小流域上游分水岭地带中度石漠化灌木林地与疏林地以及坝地两侧坡度较大的周围,麻窝河小流域中度石漠化地区,金塘小流域上游麻沟水库周边地区和布政煤矿周边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施家坝小流域大厂沟水库周边地区及高坪小流域坝地高坪工业园区两侧山体中上部石漠化地区等,布置总面积共2064.01hm2。
5.3.1 设计原则
实地适树、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在适合规模种植,向阳、水源有保障的坡耕地上种植经果林;实施地点交通方便,相对集中,便于管理,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经果林种植必须与坡面水系、输水管网和道路工程相结合。
5.3.2 布置范围
根据汇川区小流域结构、地貌特征和石漠化现状,经果林主要布置在各流域内山腰以及山麓中、轻度石漠化地区荒草地、裸土地或大于25°陡坡开荒耕地区域,仁江河小流域,以沙梨、晚熟李为主;麻窝河流域海拔较高,以核桃为主;而其余四条流域,在高坪镇和泗渡镇沿210国道、遵崇高速、遵绥高速为重点区域打造杨梅生产基地,重点布设杨梅。人工布置经济林面积共1302.91hm2。
5.4.1 设计原则
因地制宜,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结合汇川区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及十二五规划中关于新建布政农场中心奶牛场,带动当地农户进行适度规模奶牛养殖的产业发展方向,合理布设人工种草。
5.4.2 布置范围
人工种草主要布局在小流域强度石漠化坡耕地、山顶周围水土流失严重不宜种植经果林的耕地以及山腰坡度较陡坡耕地等,共布置154.28hm2。还可以将草地建设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同时搞好当地的水利建设以应对干旱对石漠化治理的影响。另外,还应搞好沉沙地和小水池建设,减轻自然界雨水对石漠化治理建设工程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