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和高职学生交际能力培养

2011-08-15 00:54
科技视界 2011年23期
关键词:言语话语语境

谢 暄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高职英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一些语用学的知识,并且用这些知识来指导老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是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人们说话的时候要表达的信息往往不仅仅局限在话语的本身,有时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说话对象,甚至在不同的心情下都有可能体现出所说的话和所表达的意思相反或者不相干的情况。在培养交际能力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并且掌握这一情况,才能使学生从说话的内容着手了解说话者的真实意思,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着重讨论言语行为对高职高专学生交际能力培养的指导作用。

1 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s)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丁(J.Austin)在1962年提出并进行研究的,他首先将语言分为了表述句(constative)和施为句(performative)。后来,奥斯丁又把言语行为分为三类: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这也是他最为著名的言语行为三分说。

美国哲学家赛尔(J.R.Searle)完善和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并在1975年提出了适切条件(felicity conditions)和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其中适切条件指一个言语行为为实现其目的而必须达到的标准,它包括“准备条件”、“诚实条件”和“本质条件”。间接言语行为就是指其语言形式不直接反映交际目的,而是通过一种言外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种言外行为的现象。

2 言语行为理论对交际能力的影响

我国英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多年来重输出、轻输入。在经过了中学六年的填鸭式教学后,很多学生都掌握了基本的语法知识和2000个常用词汇,但是在表达和交际的过程中,他们却还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交际障碍,使得用英语进行沟通变得那么的困难。形成这些困难的原因除了学生自己的词汇量不足之外,就是学生在交际过程中过于强调语言形式和语法规则,而忽视了语言形式的交际功能,因此在真正交际的过程中,由于存在的顾忌太多,而裹足不前。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经常看见一个对英语半懂不懂的人能够更好的利用基本词汇和身体语言与外国人沟通,而英语专业的学生反而很难讲一段对话开展下去的原因。

理解话语(utterance understanding)其实就是一个人类推理、寻找关联并取得语境效果的过程(何自然,1998:19)。言语行为理论使语言的研究和学习从语言知识本身转移到了交际功能,让学生学会适当地使用语言以避免出现语用错误。这正适合英语教学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目的。而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与语用能力密切相关的。因此学生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积累充实的词汇和熟悉语法规则是不够的,更要培养的是利用语法遣词造句能力,同时也具备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正确使用语言形式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从这一点看来,作为语用学一个重要部分的言语行为理论是学生在学习中必须了解,在实际交际中必须学会的一个重点。

3 言语行为理论对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应用

在交际的过程中,要求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同时认识他们共处的交际环境,或者称之为言语交际活动存在的语境,这种语境同时受到了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的制约。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帮助学生理解和表达话语的真实意义作为一个重点,从而培养学生把握在不同情境下的说话人的言外之意。

例如:在电影《罗马假日》的最后一部分,安妮公主回答记者提问,其中有这样的一句话。

Journalist:Which of the cities that you visited did Your Highness enjoy the most?

Anne:Each in its own way was unforgettable.It would be difficult to…Rome.By all means,Rome.I will cherish my visit here in memory,as long as I live.

从言内之意看,安妮公主是回答记者的提问,表示对罗马这一城市的喜爱,并且将会把这个城市的美好永远记在心里,可是我们联系言语行为的情境进行分析,我们知道给予安妮公主最强烈印象的是在罗马和她所喜爱的记者乔之间的爱情。因此永远铭记在她心中应该是这一段美好的感情。

在一些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话语的一些细微的差别,将会表达完全不同的意义。

例如:

A:Would you like to watch a movie on Wednesday?

B1:I am free that day.

B2:I am free after 10 o’clock.

从这一对话中,我们必须把握住回答中的关键词。A询问B是否愿意去看一场电影,B1说自己那天有空,通过这个回答我们就可以将它的言外之意理解为B1接受了A的建议,同意去看电影了。但是如果我们把B2作为对A询问的回答,我们就不能完全判断B2接受了A的建议,因为B2在10点之前有别的事前,只能在10点之后才有空,因此通过提出问题,B2还期待有跟多的信息以帮助自己判断。B1和B2都没有直接回答A的问题,而是通过对自己情况的描述作为回答,并且这两个回答有大部分内容都是相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关键词和句子的语气判断话语的言外含义。

日常的会话中,我们往往不会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思,尤其是在表达拒绝或者否定的时候,我们都会偏向于暗示或者委婉的表达。

例如:

A:Who’d like to go and buy some fruit?

B:Don’t look at me!

在这一对话中,B要表达的是自己“不想去买水果”,而不仅仅是话语中的“不要看我”这个要求。因此我们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要对话语进行一定的推理,只有理解了话语的暗示才能清楚话语的言外之意。

在很多时候,我们都能通过语言话语之外的形式取得话语本身之外的效果。这就是间接言语行为。在理解间接言语行为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通过一个言语行为的言外之意来理解它所实施的另一个言语行为。

例如:

Teacher:Can you understand my question?

从字面上的意思来看,老师是询问学生是否听懂了自己的问题,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老师想询问学生是否具备听懂问题的能力,而老师的真实意图是想要学生回答自己的问题。因此在理解这些句子的时候,我们要培养学生从by saying something,and making something,I do something.

4 言语行为理论对交际能力培养的启示

从交际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交际应该是指交际双方对话语的理解和表达,它包括听话人对说话人的话语表达和期待的理解,也包括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话语表达的理解。因此我们必须要把握住三类言语行为,从言内、言外、言后理解和表达话语和观点。要切实把握这一要求。我们就要注意:

4.1 把握言语行为发生的语境

我们知道语境即语言的环境,它包括了社会文化背景、交际双方身份背景、语言发生的情境背景、语言上下文背景等等。在交际的过程中,只有交际双方都有相同的背景,或者对对方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交际双方才能够正确地理解话语的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交际活动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向学生灌输知己知彼的观点,引导学生重视语言交际的背景和情境。

4.2 加强隐含意义的推理能力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是在以言成事。因此说话人要通过交际的手段达到行为目的。但是在很多时候这种目的都没有明白说出出来。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通过话语的字面意思推测其言外之意和言外行为。

4.3 培养言语行为的应用能力

对于大学生来说,言语行为的应用体现在学生要从说话人的用词、语调、情感、态度等方面判断说话人之间的关系并理解话语的隐含意义和真实意图,同时还能够运用合适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意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强调语言输入和输出的重要性。让学生从理解话语和表达话语两方面同时强化自己的交际能力。

但是我们还要认识到单一地用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英语语言还是不足够的,我们还要融合各个领域的不同知识才能全面理解话语的含义。

[1]Stephen C.Levinson.Pragmatic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李万勇.言语行为理论与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7(5):35-37.

猜你喜欢
言语话语语境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关于冬天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