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耀杰
(平煤股份八矿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平煤八矿始建于1966年10月12日,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座特大型矿井,矿井主要生产系统有提升、运输、排水、压风、通风、供电、通讯等。矿井六大自然灾害(水、火、瓦斯、煤尘、顶板、地温高)俱全,为二级自燃发火矿井,是严重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平煤八矿信息化建设工程是中平能化集团的重点示范性工程,建设方案于2008年6月通过集团公司组织的总体规划、论证。一期工程于2008年12月开工建设,2010年4月建设完成并通过集团公司验收;二期工程于2010年10月开工建设,2011年7月完成。平煤八矿信息化系统经过一期和二期的建设,初步形成以信息传输平台、软件集成平台、过程自动化系统、调度集控中心为核心的主体框架。
1.1 突破地质壁垒,建成了覆盖井上下主要地点的工业以太环网,为各系统数据的传输提供安全稳定的平台。
1.2 完成三个综采工作面的监测监控系统、五个采区的皮带集控系统以及煤楼集控系统、两个斜巷轨道监测监控系统的建设。
1.3 完成安全监测系统、出煤计量系统、信集闭系统、北风井主扇系统、洗煤厂集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水泵集控系统、地面电梯集控系统的数据接入。
1.4 建成覆盖矿井上下关键部位、采掘头面、重要搭接点、大型设备峒室、乘人点等的工业电视监测系统。
1.5 建成软件集成平台,实现对各生产过程子系统、安全监测子系统的监测监控、实时和历史数据的查询。
1.6 建成新的调度指挥中心建设,形成了专业调度、调度指挥中心、矿领导的三层调度管理模式。
1.7 基本建成以“通压排提”、主出煤系统流程的监测监控为核心,集安全生产保障、综合调度指挥、综合决策支持为一体的全系统的信息化系统。
为了保证平煤八矿信息化系统的顺利安装和实施,平煤八矿成立由矿长矿党委书记任组长,机电副矿长任副组长、各业务科室主管负责人为成员的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方案和实施方案的制定和论证,适时调整信息化管理模式和劳动组织方案,制定人员配备方案。
随着各生产自动化子系统的投运,平煤八矿的生产流程发生很大的改变,为适应新的生产流程,平煤八矿管理模式也实现了创新,具体表现在:
(1)根据生产和管理的要求,成立地面储装运、矿井供电、大巷运输、皮带运输、主排主提、压风主扇等六个专业调度室,负责相关子系统的生产调度和远程集控操作。
(2)信息化管理办公室负责新建自动化系统的方案的审核、安装和测试,新建子系统使用单位及其主管部门提供相应的技术和人员支持,并按照“谁使用、谁管理、谁维护”的原则,负责所安装的自动化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
(3)各战线业务科室协助信息化管理办公室对本战线使用的自动化子系统进行管理,并对涉及本战线的自动化子系统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4)子系统使用单位撤销岗位司机岗位,按照需要设立巡检工岗位。子系统使用单位负责自动化设备的定期保养和检修。同时,必须严格遵守跟班干部报岗、检修作业规程、维修流程等相关管理制度。
(5)各业务部门及子系统使用单位设立专职信息化技术员,负责本单位信息化系统的使用和维护工作。
3.1 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信息化系统的实施,将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消除了企业内部的信息孤岛,及时准确地提供当日的各种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为综合调度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和信息支持。
3.2 安全基础更加牢固
平煤八矿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对重要生产环节的实时监测监控,加大了管理人员对井下违章的管控力度,减少了井下工作人数;通过联锁集控,提高了对设备的故障分析、判断能力,大大减少了因设备故障和人为操作失误引起的停机事故的发生。通过人员定位系统、安全监测系统、应急通讯系统等安全保障系统,为事故防范和安全救援提供了有利的指挥和管理工具。系统的实施,实现了煤矿生产管控一体化,提高了煤矿的安全生产能力和及时高效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3 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系统的实施,全矿月故障影响时间由平均40小时降为25小时,通过自动控制和联锁,生产各环节的联系得到加强,缩短原煤的中转周期,提高了设备开机率,由于保护系统较为完善,设备损坏大大减少。通过远程控制,撤销相关系统司机岗位,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设立巡检工岗位,现场工作人员大大减少。
4.1 信息化改造是老矿井实现安全高效、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
平煤八矿始建于1966年10月,属于典型的“边设计、边建设、边生产”矿井。由于当时勘探技术、设计技术和其他因素的影响,造成矿井设计严重先天不足,投产之后又经过无数次的局部整改,造成了井下设备复杂多样、点多面广战线长,这些都给提高生产能力、实现安全高效、提升企业竞争力造成很大困难。
平煤八矿现有职工近1万人,从事井下作业人员达6000多人,要保障安全生产,必须加强管理,规范职工行为,不断完善安全监测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应急广播系统,并加快三大系统的集成,提高系统的综合分析和处理能力,同时必须减少入井人员数量,提高劳动效率,防范安全事故发生。
在平煤八矿信息化建设工程完成之前,平煤八矿已经建成多个自动化子系统,同时现有大型设备都具有远程通讯接口,但是他们之间相对独立,数据之间缺乏整合,形成相对独立的信息孤岛,自成体系,管理分散,不能够为整个矿井的综合调度和领导决策提供综合的全面的决策支持。视频通讯技术在安全方面越来越被重视,由于没有统一规划和管理,相关部门根据各自所需,自行设计安装,视频设备型号不统一,网络线路重复敷设,给生产调度和统一管理带来很多困难。
4.2 加强组织管理,强化职工培训,是系统建设和应用成功的根本保证
首先,煤矿信息化建设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生产流程的再造和管理流程的变革,必须是一把手工程,从企业全局的高度,严把建设方案的制定、审核和论证关,确定管理模式和劳动组织调整方案,制定人员配备方案等。
其次,要组成专业的管理机构和实施团队,负责项目的总体推进、协调和管理,并为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提供技术支持,并树立“大自动化”的概念,从全局的角度去思考、实施、管理、维护全矿的自动化系统。
第三,要在全矿范围内开展全员培训,使全矿职工接受自动化、适应自动化,并且了解自己在全矿信息化系统中担任的角色,并熟练掌握全新的操作流程和工作方式。
第四,要按照自动化投运的进度,实时修改各基层单位的生产流程和作业规程,实时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安全措施。
4.3 坚持技术“标准化”与实施“本地化”,为信息化系统可持续发展技术支撑
“标准化”是指技术标准化,就是要使用目前流行的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和标准的数据传输和数据集成技术,兼顾系统的易扩展性和易用性、稳定性,进行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本地化”是指实施本地化,就是要按照企业生产和管理的需要,培养自己的自动化维护和实施人员,在现有设备和生产条件的基础上,建设有本企业特色的信息化系统。
“标准化”和“本地化”是保证系统运行和系统发展常态化的必要条件,同时,在建设过程中,也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既要掌握最新的自动化技术和管理理念,也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分析先进理论可行性与可靠性,制定出一套适合自己企业内部发展和管理的自动化建设和管理模式,形成一套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可复制的建设和管理模式。
4.4 深入数据挖掘,提升应用水平,是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必然趋势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按其集成程度来分,可以分为单机自动化、综合自动化和数字化三个阶段。单机自动化阶段是系统建设完成,实现了设备的分别控制和监控;综合自动化阶段是在单机自动化的基础上,实现了设备间的联锁与控制,具备一定的分析、统计和查询功能;数字化阶段是在综合自动化阶段的基础上,完成了数据的集成与挖掘,实现了生产信息化系统和经营管理信息化数据的有效集成。平煤八矿要建成数字化矿井,必须加快建设和完善生产自动化系统、安全保障系统、生产调度系统、经营管理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
平煤八矿信息化系统的实施与应用,是“促进两化融合,优化资源配置”发展思路的初步探索和具体体现。平煤八矿以建设信息化为契机,成功整合了现有资源,促进信息共享,推进了企业发展,提高了效率效益,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在建设和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集团公司实施全集团自动化起到了技术和管理的示范作用,也为下一步平煤八矿建设数字化矿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