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再思考

2011-08-15 00:44蔺启东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牧区民族建设

□蔺启东

推进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再思考

□蔺启东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系,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就是以其文化特征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印记的。建设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事关内蒙古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内蒙古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但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多种因素,文化的潜力尚未充分挖掘出来,以致于生产力发展得不到文化智力的有力支持,影响着经济发展速度;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短缺,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由于文化落后,地区知名度不高,影响着更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党的十六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建设,于2003年根据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战略决策,相继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纲要》、《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等一系列推进民族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民族文化发展的科学指导和扶持。2005年,坚持和完善科教兴区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九个一批”建设工程,推进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即培育一批文化品牌、创作生产一批文化精品、开发一批文化人才、抢救保护一批文化遗产、建设一批文化基础设施、树立一批文艺团体、命名一批文化名城名乡、建成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形成一批文化产业集团,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提出了具体目标与要求。目前,内蒙古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区特点的文化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文化精品和品牌享誉全国,文化名人不断涌现,文化设施不断健全,文化市场持续繁荣,文化产业蒸蒸日上,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措施有力,民族文化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应当说,民族文化发展走在了全国民族地区前列。但民族文化发展、繁荣是无止境的。社会在进步,形势在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大区任重道远。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笔者就这一课题进行了调研,并针对文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作了认真的再思考。

首先,要正视并且着力解决好存在的问题。调研中了解到:全区各盟市以及旗县、乡镇苏木、村嘎查,普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文化事业投入偏少,特别是小城镇与农村牧区、村嘎查。进入新世纪以来,自治区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国前列,但是欠发达的区情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不足仍然是我区的主要矛盾,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继续扩大,文化事业发展滞后的现象没有明显好转。特别是大城镇与农村牧区文化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全区农村牧区人口占总人口的63.7%,而2009年农村牧区人均文化事业费仅为3.4元,是全区平均水平的7.1%。由于投入少,基层特别是农村牧区、村嘎查文化设施落后的状况难以改变。二是文化活动内容单一。目前来看,我区的农村牧区,文化服务除了资源总量偏少、供给不足,就是内容单一、高度同化、产品粗糙,不能适应农牧民文化消费多样性、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大部分乡镇苏木、村嘎查的文化站点只提供书报刊阅览外借,其他的文化娱乐项目很少开展。近年来,舞台艺术创作数量虽有增加,但是具有艺术魅力、人文内涵、观众喜欢的优秀作品甚少。

妥善解决好上述问题,首先是要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的体制机制,制定有财力保证的体现均等化原则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规划,合理确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和任务,保证列入均等化规划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能获得稳定、可靠的财力支持。其次是要拓宽文化建设渠道,尽快制定社会化运作制度、项目采购制度、委托承办制度和对符合政府规划的企业、社会组织举办的公益文化活动给予经费或其他方面的支持,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兴办公益文化设施,赞助和捐赠公益文化事业,形成社会资金多形式、多渠道共同投入建设的新局面。第三是要整合资源,建设文化活动基础设施,重点建设村嘎查文化活动场所。全区有1.1万多个村嘎查,大部分比较分散,距离乡镇所在地也远,要把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室作为文化发展的重点。第四是要大力发展民办文化,可以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民办团体开展多种面向农村牧区、面向社区的文化经营活动,要积极扶持一批民间职业剧团、农村牧区业余剧团、农牧民电影放映队、文化中心户及其他民间文艺服务团队。

其次,依托民族文化资源打造优秀产品。通过资金投入和大力度的奖励,鼓励艺术院团打造“蒙派”歌舞、杂技、戏剧等系列作品,动员和支持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牧区、深入生活一线,广泛开展采风活动,结合地方特色,挖掘和提炼地方文化,创作优秀文艺作品。办好、做大昭君文化节、草原文化节、红山文化节、河套文化节、乌兰牧骑艺术节等品牌活动,磨砺精品、培养人才、推动创作、服务群众。同时,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培植特色文化团队,积极举办乡镇、村嘎查文化活动节,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文化活动,支持群众性文艺创作,让群众走上舞台。从而形成打造文化品牌,“送”优质文化、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培育民间文化,“种”地方文化、特色文化、大众文化,全面繁荣的景象。

其三,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我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区城乡居民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文化消费进入了快速增长期。因此,为了使各族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就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牧区为重点,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牧区、在基层,要向农村牧区和基层倾斜。要优先安排涉及农村牧区和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农家书屋、农村牧区电影放映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要大力推动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宫、科技馆、群众艺术馆以及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向全社会免费开放,提高公益性文化单位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要推动政府通过购买文化产品的方式在特定时段、以特定内容、向特定群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同时要继续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其四,在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同时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会展等文化产业,不断壮大我区文化产业的总体实力。要加快构建和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立门类齐全的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繁荣城乡文化市场,培育大众性文化消费市场。要坚持面向市场,用市场经济的观念和手段、产业化的办法推出民族文化产品,形成影响力和生产力,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率和供给率。扶持发展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项目。推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动民族演艺、民族工艺品、民族音像、民俗节会、文化旅游等提高文化内涵、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同时,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建立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合理开发利用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坚持商业开发与原生态特色保护并举、保护高于开发的原则。对于大量濒临灭绝的、文化价值较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护和传承并举,既要给予充足的保护经费,加强项目和传承人的保护力度,又要做好传承工作。

其五,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推动文化科学发展。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不善于继承,创新就没有根基;不善于创新,继承就缺乏活力。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加强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深入挖掘蕴藏其中的丰厚文化资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扬光大。对具有产业和市场潜力、具备经营条件的传统文化资源,要鼓励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运用市场和产业的手段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特别是和发展旅游业紧密结合,开发文化产品,拓展服务项目,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增强生机、焕发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适应各族群众文化需求的新特点和审美情趣的新变化,推动不同传统艺术类之间相互融合,推动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相互借鉴,积极运用声、光、电等手段提高传统文化表现力,实现题材体裁、风格流派和表现手法的创新发展。

其六,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积极性,培养造就大批文化领域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人才。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适应形势发展要求,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拓展人才培养领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造就一大批文学创作、影视剧创作与编导、戏曲创作与编导、动漫制作等方面的领军人物,一大批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善于开拓的创新型人才,一大批精通文化工作、懂经营善管理、具有现代科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一大批精通外语、熟悉国际文化市场规则、善于开拓国际文化市场的外向型人才,一大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具有研发能力、能够占据文化科技制高点的科技型人才,构建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文化工作者队伍。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人尽其才、各展所长的良好局面。□

(作者单位:国家教育部高教出版社)

责任编辑:张燕翎

猜你喜欢
牧区民族建设
我们的民族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民族传统游戏在牧区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运用
牧区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策略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MINORITY REPORT
新巴尔虎左旗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