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科学化与选人用人

2011-08-15 00:53辛向阳
共产党员(辽宁) 2011年20期
关键词:优秀人才斯大林用人

文/辛向阳

在“七一”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他把选人用人提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不能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能不能实现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强调要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让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要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就要克服当前在干部选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一、干部选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现象

现象一:花钱可以买到官位,得到官位后能再捞钱。在个别地方市场交换原则被引入政治生活,少数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防线被冲垮,他们或直接花钱买官,或由有钱的朋友“花钱铺路”,在买官得逞后,即开始卖官以“回收成本”。现象二:瞄准有发展的干部投资,“喂养式”腐败增多。一些私企老板为谋求政治庇护和经济暴利而购买“潜力股”,替他们“看好”的干部“买通前进之路”,造成“喂养式腐败”增多。一旦时机成熟,资本力量就与“权力代言人”合伙追求权力带来的“资本收益”。现象三:一些“能力平平的人”与被任用职务不匹配。一些地方盛行庸俗关系学,使能力平平的人屡屡得利。因为,他们“对别人构不成威胁”,“容易平衡各方关系”。现象四:少数“带病者”边腐边升。近年来,少数已经“带病”干部以假象迷人,民主推荐时还得到了较高支持率;或因有关键领导“看好”,被考察时大家不愿说真话;或虽了解其品行,为了“送瘟神”而违心说好话。因而,在严密的选拔任用程序中,他们仍然“一路绿灯”,“进步不停”。

上述现象的存在,增加了干部选任中的不确定性和非正常因素,在干部群众中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干部选任工作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处理好干部选任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关系。一方面不断探索用人的职位标准,建立起科学的职位说明书制度。根据党政领导干部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职责特点,在局处级领导干部中逐步建立和完善岗位职责规范。在职位分析的基础上,制订职位说明书,按照责、权、利统一的原则,明确职位定义、任职资格、职位职责、工作目标等,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管理监督、培训激励的依据。另一方面不断量化用人的品格标准,绘制出被使用干部的图像。2.处理好选人用人标准的规范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关系,实现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岗位。干部考察一方面要规范化,从共性的角度提出制度化的标准,便于对干部进行科学的考察;另一方面应该体现个性化,充分描绘出被考察对象的个性特征,防止干部考察中的千人一面。这个问题应当很好地加以解决。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列宁作出过很好的榜样。1922年12月和1923年1月他在写给苏共十二大的信中,本着同志式的立场,从“纯粹个人特性”的角度对当时党和国家的6位最高领导人进行了评论。对于斯大林,列宁讲:“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的权力,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斯大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的相互交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在总书记的位置上就成为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议同志们想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位置上调开,另外指定一个人担任这个职位。”对于托洛茨基,列宁写道:“托洛茨基同志正像他在交通人民委员部问题上对中央进行的斗争所证明的那样,不仅具有卓越的才能,也许他还是现在中央中最能干的人,但是他过分自负,过分热衷于事情的纯粹行政方面。”列宁的风范告诉我们,对干部进行考察时应该进行个性化的考察,看他的个性是否适应这一职位的要求。3.处理好民主选任的广度和深度的关系。一方面要解决民主选任的广度问题。在干部选任过程中存在着民主广度不够的问题,民主的范围不够宽。与此同时,民主的深度更需要拓展。民主的深度包括:参加民主考察的人是知情的人,知情的人是掌握民主规则和程序的人。4.处理好坚持完善制度与探索实现这些制度的方式之间的关系。例如要从制度上进一步规范干部任用初始提名权。这一制度的实现方式是多样的,北京市大兴区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制定出台了《关于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权制度意见》,并进行了实践。其经验是:明确范围,保证初始提名推荐人员的广泛性,科学界定行使初始推荐提名权人员范围。总之,只要我们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要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会不断前进。

猜你喜欢
优秀人才斯大林用人
破除“五唯顽疾”:要教育评价的“转”,也要用人导向的“变”
尺偏难以选准人——把准“用人卡尺”
精准科学选人用人
斯大林看电影
委内瑞拉总统自称长得像斯大林
建立党委联系优秀人才工作制度
企业招聘优秀人才的经济学分析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斯大林病危:战友们见死不救
育人用人结合 促农村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