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屋
周恩来在南开大学读书期间,精读和涉猎了中外思想家,如顾炎武、王夫之、梁启超以及欧洲卢梭、赫胥黎、亚当·斯密等人的著作。他在博览的同时,以审慎求真的态度“对于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周恩来在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后,将其与孟子的思想进行对比,于1915年秋天在《子舆氏不言利,司密氏好言利,二说孰是?能折衷言之与?》一文中写道:国家适值存亡之秋,如何拯救中国,有的主张“必自正人心始”。有的则主张“国富则民必强,民强则国斯兴”。周恩来提出,二者不可偏废,需折衷取之,孟子的“言义不及利,乃正人心之所本也”,亚当·斯密的“言利不及义,斯富国之左(佐)证也。”“二氏之说尽善”,但如果分而行之,只能“促吾国之亡”。周恩来将古今中外的思想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并结合中国历史与国情评析其适用性,这种读书方法有其独到的指导意义。
早在南开学校读书时,周恩来就曾在题为《一生之计在于勤论》的文章中写道:“人一生求学,惟青年为最大之时期,基础立于此日,发达乎将来。”他认为现在努力求学,是为了日后能“作事于社会,服役于国家,以其所学,供之于世”。周恩来还是写过一副著名的自勉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周恩来一直以此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
(美)罗伯特·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毛泽东评说中国历史(I)》
主编:赵以武 人民出版社
《思考中国 》
红旗出版社
《舒力观察——中国十年之真问题》
作者:胡舒力 中山大学出版社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大参考》
红旗出版社
角度与视野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8页
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人的事的。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789页
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53页
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
《毛泽东选集》第8卷第3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