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洪军
(哈尔滨市地方志办公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读《大庆市志》送审稿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宋洪军
(哈尔滨市地方志办公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再次来大庆参加志稿评议,对我来说又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有幸三次通篇拜读大庆市的志书和志稿,每次都对自己的工作有非常实际的帮助,从中受到很大的启示,借鉴了很多好的做法。这一次又是正逢其时,我们市也正在着手市志的出版工作,在看兄弟城市志稿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多具体的教益,有助于我们自我完善。所以,首先要感谢省志办给了我们这次参加评议《大庆市志》稿的学习机会,也感谢大庆市志办的朋友们给我们提供了非常难得的学习样本。
由于城市之间客观情况的不同,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探索和结论不同,必然在志书的总体设计、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方面有所差异,而且我们当前的实际工作中,也确实有很多方面还没有很明确的要求,多是大家各自根据自己的实践感悟结论来处理。如两部志书如何衔接的问题,改革开放的集中和分散记述问题,因果关系的体现问题,交叉重复的如何处理,记述要要素的问题,等等。所以我们所谈的对志稿的认识和建议,主要是基于自己的工作实际的做法和感受引发的一些认识和想法,纯粹是不同城市同行间工作认识上的交换,不当之处,还请与会的领导和朋友们指正和谅解。分两个方面谈一点个人看了《大庆市志》稿后的感受。
对志稿的总体感觉,是一个有非常好的修改基础的志稿,有这样几个方面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借鉴:
一是《大庆市志》稿的体量处理的相对合理。大庆这样规模的城市,记述时段为二十年,全稿体量控制在270万字左右,是很不容易的事。保证志稿有一个合理的篇幅是当前全国修志工作的一个难点,也一直是我们编纂《哈尔滨市志》的工作重点,但始终没能解决的很好,现在我们的市志的体量预期为1000多万字,还是有些过大。就上限看,我们比大庆市记述的时间还少五年。我们认为志书体量过大是一个硬伤,也是两轮志书都面对的一个痼疾。确定志书篇幅大小的标准不应是主观的,应以是否全面、准确的记述了当地情况为客观标准,如果真是资料丰富体量大一些还是应当的,但事实上,现在多是一些没有信息含量的文字和形式方面的禁区导致志书的篇幅不断膨胀。由于诸多不是我们地方志办公室可以左右的原因所致,又无法彻底挤去这些水分。但是《大庆市志》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同的答案,对我们拓宽压缩志书体量的思路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二是全志框架设计有助于记述地情,更好的体现志书的基本特征。《大庆市志》的总体设计中有很多有特色的设置,联系内容看比较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很好地体现了大庆特有的内容。而且有些设置很有新意,比如大庆精神的专章设计,方志工作入志,等等。关于方志工作入志我们也曾专题研究过,但最后还是放弃了。看了大庆志稿后,感觉这个设计还是有必要和正确的。又比如“地质”节中的“工程地质”部分的设计和记述也非常实用,看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感觉《大庆市志》这部分内容,为志书如何更好地发挥资政作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证。
三是资料收入比较全面系统是《大庆市志》比较突出的亮点。特别是全口径资料的问题解决的比较好,这也是对当前志稿资料最大的瓶颈问题的突破。像文化、卫生、体育、教育等都比较典型。在这方面特别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资料全口径问题也是我们《哈尔滨市志》编纂中遇到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我们也想了和尝试了许多办法和途径,但都没能很好的解决,特别是工业和文化、教育、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内容,多是市管国营企业和公办事业部分的记述,更多的民营或其他资本投入的情况,甚至包括非市属的公办情况也没能全部记述下来。从《大庆市志》稿可看出大庆志办的同行在这方面下的工夫和所做的探索。
四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的记述,很好地消除了教科书的痕迹,显现出较强的深入浅出的实用性。比较明显的是“自然地理”部分的记述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联系我们的工作感受,结合大庆市的实际情况,原来形成的一些想法又更清晰了一些,就是志书为用应从设计和选材就着手,编纂的过程中应该时时想到成书后的使用,否则志书的编纂和使用的脱节问题是很难根治的。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志书的使用问题,修志工作的社会认同度和修志工作长效机制的建设都会受到影响。
五是文风比较朴实是《大庆市志》送审稿的又一特色,主观性的评述议论,大量的文件制度的转抄、转引的情况不是很多,一些内容的竖写,因果关系和历时态的脉络也比较清楚。
关于志书的总体设计应该为志书的编写打好这样两个基础,一个是能够科学的把要写的内容归类,另一个是有助于记述本地的地情。
一是感觉有些章节的设计和内容的置放还可以再做些斟酌,如“政府”篇中现在收入的内容是首届志书的通行做法,那是当时的认识和实践的真实反映。但问题也是比较明显的。现在所收的内容不够科学,劳动、人事、外事和信访等内容不是政府的全部,也不全是政府中最重要的管理职能部门和内容,如有可能在二轮志书的编纂中应尽可能避免这种设计。再如,政法中和市委中“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章节的设计,一个是节,一个是章,但都是从市委的角度记述的,也应该再考虑。还有像党史内容的标引词和所放的位置,二十四篇可否入第一篇第一章第四节,“地震”和“气象”的设计等等,都还有再推敲的必要。
二是内容的归类方面,有些内容的归属感觉还应该有更科学的处理,如“环境保护”中的“市容整治”、“环境卫生”,“民主党派”中的“科协”、“社科联”、“文联”等。比较典型的是“中草药”和“草原资源”,现在是分在几处记述。再如像“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公务员制度”、“公务用车改革”等放在现在的位置都不是太适宜。
一是还应该再规范形式要素的统一。志稿中同类形式要素在不同的部分中设置不同,标引词也有区别,记述的内容和方法也不完全一样,如概况、机构和章下序等。这三种形式之间又极易产生重复。特别是章下序,应该有很明确的规范统一,否则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出现自乱体例的情况,也会影响到使用中的检索问题。
二是科学规范有些内容性质的认定和标引词的使用。如“社区卫生服务”不属“保健”范畴,“防疫”同“疾病预防和控制”,“党史”和“党史资料征集”等等。
三是规范记述时段的统一。全稿比较共性问题的是上限的把握参差不齐,有很多不属于一定要溯及以往的内容但都突破了上限。如无特殊情况,我想还是应该严格的执行《凡例》中的规定。这种情况在整个志稿中还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四是校对还有一些遗漏。也把它算做应该规范的吧。如“杜导正”、二十四篇的书眉打的是二十篇,第667页节没有第一目,等等。这些大庆市志办的同志一定也会发现的,因为看到了就顺便提示一下。
一是可以再调整一下不应该有的重复交叉。如“民族”中的“民族构成”同“人口”中的“民族构成”的关系,“民族”中的“民族教育”同“教育”中的“民族教育”的关系,P147页的表同241页的表重叠年度的关系等等,这些内容基本上是一样的。
二是还应该再做些必要的资料核对工作,还有资料不准确的情况。资料涉及时间标示的应该标示清楚,否则这个资料就降低了使用价值,甚至会因无法确定年度的指向而无法使用。
三是资料的全口径问题。这是《大庆市志》稿解决的比较好的方面,同时也有比较重要的内容还不是全口径,如交通中的运力,只有国营公交企业的运力情况,民营的没有记述,但实际运行中可能民营的所占比重会比较大。
关于这方面的建议就更是同行之间的一种探讨,因为各自在工作中会有自己的感悟和实践的总结,我所说的建议完全是我们在工作中的一些思考和做法,而且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也是老问题了,也是一直在研究解决而至今还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
一是请考虑尽可能解决文表之间简单重复的问题。稿中有一些表和文字完全或者绝大部分重复,这就会相应的带来以下问题:增大志稿的体量,资料之间可能出现矛盾和技术上的原因造成的讹误,比如现在稿中有的数据资料文字已有表述,但表中反而空着。由于校对原因,还有同一个数据在两处不同的情况。还有其他一些问题。我们想解决的办法最好是处理好文字和表的分工,表的重点放在系统的收录有统计意义的数据资料上,文字的记述重点放在揭示这些数据资料变化的原因方面。
二是进一步完善记述重点的把握和体现,避免模糊记述。经过两轮二十多年的实践,关于资料的重要性和志书中资料的存现形态应该是什么样的,各地的同行们已经有了共识。竖写对于保证志书中资料的信息含量的多少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只有把每一个形式要素的主题记清楚,才能真正的有了资料的基础。否则可能文字量上去了,但资料的信息含量却很低。如果向P112,“排水管网注意向边远城区延伸”、“其中,多数生活污水实现了妥善处理和达标排放”等类似模糊性记述在志稿中过多的话,就会影响志书资料信息总体上的含量了。
三是建议尽可能避免主观结论性记述,注意用客观资料陈述,使记述能够看清楚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比如人口的机械增长,应该看清楚什么原因导致机械增长。又比如一些政策的实施,政策本身是否正确和符合客观实际,要用政策实施后的效果来说明,如果没有资料在说话,我们主观性的结论就很难反映客观实际。
四是建议对一些事物的记述要准确把握事物的性质,否则会影响记述的准确性。比如把区县政府、一些事业单位记到政府的“工作机构”中,把一些属于组织的行为归结为个人的行为,等等,应该按照事情的科学界定来加以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