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莉
(四川省都江堰市委党校,四川都江堰 611830)
没有激情的讲课索然无味,无法吸引和征服学员,也就不能使学员信任你,欢迎你,敬佩你。如果说,热情、真情、激情是演讲的生命,是朗诵能打动人心的法宝,那么,激情也是基层党校文学课教师讲课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教师站稳讲台、提升教学感染力的重要一环。
时任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助理的彭思毛教授,在给湖南省广播电视大学中文教师作题为《远程教学与教学管理摭谈》的专题讲座时很有感慨地说:“有的教师教了多年,授课气氛还是那样的沉闷。若教师讲课不能引起学员共鸣,其教学效果必然不佳。因为一切艺术都应倾注情感,讲课一定要激动,要制造高潮,这表明你对所讲的内容很信仰,很有感情,是有感而发,而非无病呻吟。
教师只有动真情,才能引导学员成才。彭教授的这番话启示我们:老师讲课最忌平淡乏味,一定要投入巨大的热情,认真对待,决不可糊弄学员,敷衍塞责,而要把课讲得生气勃勃,引人入胜,不能像一杯白开水,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味道。
在多次的教学检查与督导中发现一个极具共性的问题,那就是大多数基层党校文学教师讲课缺乏激情,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学员丝毫得不到触动,更不用说被感染并产生共鸣了。有的老师上课,虽然声音响亮,字正腔圆,内容科学准确,条理明晰,板书规范,但学员却是“一双双冷漠的眼睛,一张张板着的面孔”,总觉得不感人,觉得教师缺少激情,因而也就不能被吸引和感染。须知,教师仅讲得清楚明白还远远不够,讲得动人,讲得绘声绘色,能深深地吸引、打动和影响学员,才是教师追求的目标。
如果教师只会“念教案”或“背教案”,没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那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声音的机械传送,它绝不可能使课堂气氛活跃,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闻一多的弟子、著名演讲学家伍大希曾经说过,没有感情是上不好文学课的,因为语文课不像数学课中的x,y, z不带任何感情,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是极其丰富、复杂的。
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经验中最亲近的体验。人的情感活动左右着精神世界的全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罗杰斯认为,情感活动是心理整体机能的基础和动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到理方至,情阻则理难通。”[1]这些至理名言也说明了只有动之以情,方能晓之以理。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2]可见,教师的激情对学员的认知学习具有指导作用。
教学语言不同于日常口头语言或广播员的播音语言,它是一种艺术语言,应该具有感染力。教师应当用自己的语言,激情四溢地把课上起来,而不是始终用一种平淡的语调讲下去。
总之,教师讲课特别需要有感情投入,该释放激情时绝不可吝啬。一次精彩的讲授,除了要求内容的科学性之外,讲授的艺术性也是至关重要的。讲授者情绪是否饱满,精神是否振奋,感情是否诚挚、浓烈,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假定有两个教师知识水平和其他素养相当,讲课时一个感情淡薄,而另一个善于动用感情,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精神状态下去上课,效果显然有别。
在这方面,汉语言文学课教师则体现得更加明显。激情是诗歌的生命,屈宋陶谢、李杜苏辛,他们诗中的感情因素无须多说。就是散文,传统的名篇中以情动人者也不在少数。司马迁《报任安书》、李陵《答苏武书》、诸葛亮《出师表》、李密《陈情表》、林觉民《绝笔书》等,披肝沥胆,情见乎词。我们读后,便可看出作者的人格、胸襟及其高洁的灵魂。它们共同的特点就在于,所蕴涵的感情是纯真的、热烈的、美好的。讲课时,教师如果不能再现作品中的感情因子,不能把文学作品中蕴涵的情趣、理趣、象趣、谐趣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学员感到可恼、可恨、可鄙、可弃、可笑、可怜,或啼笑皆非、悲喜交集,学员自然会觉得干瘪、刻板、枯燥、乏味,其教学效果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
教师讲课如果不激动不过瘾,学员就不被感染不满足。然而激情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有扎实的思想基础和形象内容的;它是教师抛弃了虚伪、浮夸、做作的感情之后而产生的真情的升华和凝练。
1.激情来自于教师对自己职业的珍爱。教师的激情,源于对真理的热爱,源于对职业的自豪感和工作责任心,源于对工作的执著追求和对生活的爱憎态度。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三尺讲台是神圣的,是与真理同行的,是能出成就的,也是来之不易的。如果教师能体会到这些,就会体味到快慰与满足,就会爱岗敬业并倍加珍惜,就会全心全意、满腔热忱地倾注于教学工作。同时,还应热爱生活。生活中懒懒散散的教师,授课时也会松松垮垮;生活中对外界冷漠的教师,授课时也会平平板板,毫无激情。
2.激情来自于教师对学员的信托责任。须知,学员满腔热情地选择了教师的研究课程,又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目的是希望学有所成,把学成的东西用于工作当中。如果教师能够设身处地,认识到这一点,就绝不会辜负学员,不会让学员失望,而是千方百计地让学员学到真本领,为学员排忧解难,真正做到对学员的信托责任。
教师的激情还出自于对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的自信。如果教师平常注意主动学习教学理论,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培养实践能力,讲究教学艺术,并且对自己准备的教学内容信心百倍,授课时也就自然能做到激情迸发、绘声绘色、生动抓人。因此,教师在讲课前必须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调研学员现有的水平、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然后在此基础上编写出切合学员实际的教案,并且将教学内容烂熟于心,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做到脱稿讲述,信心也必然倍增。相反,如果教师准备不充分,上课照本宣科,甚至对自己所要传授给学员的观点都没有把握,那必然闪烁其词,断断续续,也就不可能酣畅淋漓,激情洋溢。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有不少学员显露出厌学情绪。这就要求教师正确认清形势,积极组织、开展教学,严明上课纪律,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求教师豁达大度,宽厚待人,笑对人生。须知,再好的电视或节目看久了观众也会分心,一台晚会也不可能所有观众一直保持长久的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具备了这种审时度势、笑对人生的平常心态,教师自然能理解学员,尊重学员,宽容学员,不至于因学员开小差而大发雷霆,影响情绪。如果教师受学员厌学情绪的影响而导致厌教,上课只是为了勉强完成任务,没精打采,给人一种带病授课的感觉,学员对你的课就更会产生厌倦情绪。这样的课,对师生双方都是一种无奈、一种负担,也就不可能达到教师“乐教”与学员“乐学”有机结合的效果了。教师该如何调节情绪呢?方法有很多,例如暂时回避、学会宣泄、培养幽默感、善于从光明的一面看问题等。
平时或课前,同事之间开些玩笑,亦可调节自己的情绪,消除孤独感,优化情绪。适度的体育运动,如打打球、跑跑步等,可以使人精力充沛,增强应付现实生活中种种困难的能力,使人忘记不快,消除精神紧张、焦躁烦闷、忧郁沮丧等不良情绪。此外,教师平时还要多读有益的书,不断地充实自己,避免生活空虚。
灵活调控教学语言的节奏。假如一位老师的讲课,其音速像机器的运转一样,总是一个速度,总是一个节奏,那不仅不利于表情达意,而且还会令听者感到枯燥呆板、索然无味。当讲到热烈、兴奋、激动、愤怒、紧急、呼唤的内容时,速度就需急骤,滔滔汩汩;在讲述情感平静的内容时,速度就需舒缓。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需要声音上的夸张,有时则需要动作上的夸张。有情的地方抓住不放,苍白的地方一带而过;有时几个字、几句话一块儿讲,有时一个字就要拖上好几个节拍;有时抑制住感情如同生活中的耳语,有时又需大声疾呼声嘶力竭也在所不惜。有时,在教学中,特别是在文学课上,需穿插一点文学艺术性技巧[3]。
总之,激情是文科类教师尤其是基层党校文学课教师必备的素质,是当好教师的先决条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要压抑自己的天性,而要让情感流泻,该笑则笑,该惊则惊……从而拨动学员思想感情的琴弦,课堂就不至于死水一潭。学员激动了,课堂才会生动活泼,老师才会被学员悦纳、欣赏。宁愿教学中有一次失误,也要把课讲得自然,不要为了不出错而把课讲得索然无味。因为教师的情绪与学员是互相流通的,教师情绪高涨,学员也会受到感染。而一旦学员感到兴奋,受到鼓舞,进入境界,听得入神,教师也会忘情,因为学员听课的状况也会影响教师情绪,双方是互动的、交融的。一位有远大理想的教师,应高度重视“激情”的培养与绽放,决不可漫不经心,等闲视之。
[1] 张少康.中国历代文论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93.
[2] 列宁全集:第二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9:255.
[3] 陈士持.讲课情绪三题[J].演讲与口才,1984 (2):18.
(责任编辑 张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