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秀昀,曹富雄
(兰州交通大学,兰州 730070)
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观,是指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历届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围绕“为何学习,怎样学习”这一学习观的基本问题而展开的一系列思想观点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两个阶段性理论成果。从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看,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所贯穿的民生取向总是同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密不可分的。由于多种原因,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曾失去了通过资本主义道路走向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可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使中国共产党人一次又一次地打开了一条通往现代化的新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进一步说,“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所要探索和回答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也必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观形成、发展和完善所不能偏离的主题。围绕这个理论主题,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总是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一贯的民生取向。
一、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民生取向总是在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整体向前推进,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继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成功之后,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和实践需要首先破解的一个基本问题。在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挫折之后,邓小平紧紧抓住这个基本问题,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重大思想,从而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江泽民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广大人民的新要求和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追求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有机统一起来,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胡锦涛准确把握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世界的巨大变化和我国的深刻变革,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从而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形成了更加系统的认识。总之,在毛泽东等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艰辛探索并取得深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形成了一系列关于“为何学习,怎样学习”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和丰富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初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民生取向。
二、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民生取向总是在探索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过程中整体向前推进,体现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任何历史时期都需要解决好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如何“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毛泽东同志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1]831-832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之后,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的问题,对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2]276。江泽民同志深刻分析世纪之交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把握党的历史方位,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对在长期执政、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 21世纪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之,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基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的创新理论观点,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进一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民生取向。
三、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民生取向总是在探索和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过程中整体向前推进,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后,为了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使命必须明确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更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如果说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那么,为了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邓小平开创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并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高度关注发展问题,明确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并科学谋划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等问题。江泽民把发展问题同党的性质、党的执政理念联系起来,明确提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通过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总之,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基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学习和实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富有创造性的理论成果,深化和丰富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进一步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民生取向。
四、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民生取向总是在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过程中整体向前推进,体现了一贯的民生取向
以人为本,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人民群众的愿望,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明确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3]1096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针对党执政以后出现的新情况进一步强调指出:“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4]800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关于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的说法,都是着眼于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人民群众的愿望。江泽民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5]271胡锦涛也特别强调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6]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观一以贯之的民生取向。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进一步说,“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所要探索和回答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也必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观形成、发展和完善所不能偏离的主题。围绕这个理论主题,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进一步说就是“为什么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何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一贯的民生取向。
[1] 邓小平文选: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 毛泽东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 江泽民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周江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