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路幕后的博弈——中国与俄、日、美的角逐

2011-08-15 00:46韩士明
黑龙江史志 2011年17期
关键词:沙俄东路清政府

韩士明

从19世纪末开始,中国东北地区就成为列强争夺的目标,帝国主义在这片土地上发动了数次大规模战争,东北人民生灵涂炭,受尽了欺凌。修建在这片土地的中东路,更是列强势力的风向标,各方在博弈、角逐中演绎出了一段纵横捭阖、风云诡谲的历史。即使今天,我们仍然能从车轮碾过的历史碎片中,依稀可见当年刀与枪的较量、血与火的拼杀。

一、中华失散的“第八子”。闻一多先生在《七子之歌》中把澳门、香港岛、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及大连比喻与祖国母亲失散的七个儿子。其实,还有一块土地也曾与祖国失散多年,这就是中华的“第八子”——中东铁路及附属地带。所谓“中东铁路附属地带”说法,首先由沙皇俄国单方面提出。1897年,沙皇俄国未与清政府协商便制定了《东省铁路条例》,其中第八款中说“为保护铁路及附属地段之内的安宁秩序,公司委任警察部执行其事。”清政府虽没有同意该条约,但是只能默认。沙皇俄国蛮横地划定中东铁路附属地段,拥有该地段的治外法权、货币发行权、设法院和办教育的权利,并驻有军队,名曰护路队。中东铁路及附属地带实则是脱离清政府统治的“独立王国”。日本在日俄战争后攫取了长春至大连的“南满铁路”,也承袭了沙俄的做法,继续占有此段铁路的附属地带并改称“南满铁路附属地”。

二、血祭的黄龙旗。东北是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晚清大臣徐世昌在考察完东北给皇帝上疏中说“川流贯注,运输便捷,适于商战;地脉沃饶,水草繁衍,宜于耕牧;平原广漠数千里,便于驰骋,利于用武;加以兴安、长白诸山森林之多,五金矿产之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东西各国目为世界之宝库,弥为中国第一富源”。各列强都把贪婪的目光盯在了这块丰腴的膏地上。俄国视这里为“黄色的俄罗斯”;日本把其作为生死存亡的“第一生命线”;美国也视为“新的海外边疆”。鸦片战争后,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制定“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希望通过“洋务运动”达到自强。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写道:“夷之长计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中国学习夷技的最高成就是1888年成军的北洋水师。1895年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这场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武器差别最小,也是中国败得最惨的一次战争。在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曾三次对外宣战,都因实力悬殊,被国外的船坚炮利打得大败。而这次清海军实力不逊于日本海军却也被打得大败,彻底动摇了清政府武力捍卫国家领土的信心和决心。这一点可以从溥杰的回忆录中得到证实,溥杰在《如烟往事》中记载,他曾问其老师赵世骏,如果拿现在的军队和外国打仗绝对赢不了么?赵世骏沉痛地说“你不要看同室操戈闹得火热,一碰到列强,能支持十分钟就是好的”。就连临死前的李鸿章也曾上折,再次提出中国与列强是否应该死拼的问题。他认为,中国的情况是犹如一个多病之人,应善自医调,有恐或伤元气,若再好勇斗狠,必有性命之忧矣。血的事实使清政府在无奈之中改变了策略。实行“以夷制夷”的方针。历史上坚持这种策略的都是弱国,幻想靠别人保全自己,最后都没有得到好的结果。

列强看透了清朝虚弱的本质,并没有用武力推翻清政府,而是维护他用来赚取列强的最大利益,把其作为侵华的代理工具。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俄、日、美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

三、屠刀下的羔羊。按照《马关条约》的条款,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然而,这妨碍了沙皇俄国的利益,便联合法、德迫使日本交还了辽东半岛。日本咄咄逼人的态势,使清政府感到日本是其主要对手。当时李鸿章主张“联俄拒日”,于1896年与沙俄签订条约,同意沙俄在东北修建铁路,中东路是帝国主义在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当时李鸿章认为这样可以确保大清国二十年的和平。

美国此时羽翼未丰,不但与老牌列强实力相差悬殊,就是与日本海军相比差距也很大。面对沙俄将东北独揽怀中,感到已无地盘可占。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在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基础上,要求贸易和利益均沾。

清政府支持美国政策,这时中国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各列强出兵镇压并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沙俄以保护中东铁路为由,单独出兵中国东北。《辛丑条约》签订后,沙俄不但不撤兵还要与中国单独签订条约。中俄进行了艰难的谈判,参与谈判的中国外交人员体验到了“弱国无外交”的艰辛。据亲身陪同中国谈判使节杨儒的翻译陆徵祥回忆说“俄财长维特将公约摆在公案,令杨钦使签字,杨答以未奉我皇命令,不能签字,维特拍案咆哮,出言不逊,骄横无礼,……余为传译,犹觉心悸”。后杨儒在艰难的谈判中,终因身体不支,在一次谈判后回到使馆一下车即跌倒在地,中风不语,次年病死。就连亲俄的李鸿章也在对俄谈判中累得吐血而死。在临死前一个小时,俄公使还围在他的床头,逼迫其画押签字。清廷无奈之中继续走“以夷制夷”之路,不断故意泄露谈判消息,俄独霸东北的野心引起了美、日的不满,沙俄只好与清政府签订了《交收东三省条约》,分三期撤兵,一年半撤完。

四、军国主义的冒险。俄国与清政府签订条约后,只履行了第一阶段撤军义务,俄沙皇认为没有占到便宜,而且对日本有利,便中断了撤军。美、日因此不满,日本于1904年2月6日正式与俄国断交,2月8日夜间不宣而战。从此爆发了日俄两国统治集团长期准备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日俄战争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不义之战,是帝国主义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争夺利益的战争。美国对日俄战争进行了全程干预,以达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美国曾设想修筑广州到西伯利亚的铁路以便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战争前面对沙俄独占东北的现状,美国支持日本与俄国开战,并同日本签订了《塔夫脱—桂太郎协议》。日俄战争后期,美国不愿意看到日本独霸东北,积极斡旋调停。1905年9月5日,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主持下,日俄在美国签订《朴茨茅此条约》,为此西奥多·罗斯福还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美国认为有功于日俄,便试探性插手东北,当时美国铁路大王哈里曼提出了修建环球铁路计划,建议美国把南满铁路收买过来。这时的日本因战争消耗太大,无力经营南满铁路;俄国也愿意以低价出卖中东铁路。哈里曼与日首相桂太郎签了一个备忘录。可三天后日本外相小村寿太郎回国,坚决反对把胜利果实出卖给美国人。1906年,日本向哈里曼宣布备忘录作废。

日本占有南满铁路后,便与俄国沆瀣一气,联手反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排挤美国。为此俄日签订密约,重新划分了各自势力范围,达成了铁路联运协议。从1905年到1909年美国输入东北商品从2350万美元下降到750万美元。1909年,美国政府提出诺克斯计划,主张东北铁路由各国监督管理,中国保留所有权,实质是打破俄日对东三省的垄断。

清政府面对日、俄对东北的瓜分,束手无策,继续推行“以夷制夷”方针,日俄战争期间屈辱地宣布“局外中立”。战争后,积极联美抵制日俄。1907年,清政府迫于压力进行重大改革,其中东三省由军府制管理变成行省制管理,为确保“祖宗之地”,宣布东北全境开放。1908年,清政府派唐绍仪为特使访美,洽商东三省开发贷款事宜。但面对日俄两强,美国也无力对抗。

五、魔爪下的抗争。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俄红、白势力在中东铁路沿线激烈斗争,引发了中东路的混乱。美、日、中出兵干涉苏俄政权。为了解决武装干涉所需物资运输问题。1918年,美国提出由美国派员接管中东路和西伯利亚铁路,并在海参崴召开会议。由美日等国组成国际监管中东路和西伯利亚铁路委员会。委员会技术部设在哈尔滨,由美国工程师司蒂芬斯任部长,有指挥铁路之权。1919年,中东路国际共管会召开,决议由中国军队守护中东路全线,会上,日本代表提出中国护路军应听从日本联军总司令指挥的要求,遭到中国代表拒绝。

中国政府积极利用有利时机逐渐收回中东路一些权利。1917年12月,吉林省当局在哈尔滨建立吉林省中东路地带警备司令部,形成中俄两国护路军并存局面。1920年3月,鲍贵卿以中东铁路督办和护路军总司令名义向沙俄霍尔瓦特下最后通牒,令其交出路权,俄军警缴械。1921年末,中国在铁路沿线地带成立东省特别行政区,铁路接受中国人管理,俄国人不再享有治外法权。随着协约国武装干涉苏俄政权的失败,到1922年铁路委员会技术部解散,列强争夺中东路的斗争告一段落。1924年,奉系军阀与苏方签订《奉俄协议》,确定双方共管原则。但是协议签订后双方摩擦不断,终于酿成1929年的“中东路事件”,双方又签订《伯力协定》才告平息。1932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日本为了把苏联势力从中国东北排挤出去,不断给中东路制造麻烦,使中东路无法经营。苏联背着中国,与日、伪满签订让渡协议,把中东铁路卖与日方经营。至此,日本完全占有东北。

六、红脉相连的情结。二次大战后期,苏、美、英在雅尔塔举行会议。在中国东北问题上,实质由苏、美主导。美国的态度是:不是他的东西,属于谁都可以,只要有利于和苏联签约即可。苏联的条件是:关于中国东北必须恢复1904年日俄战争前俄国的权益。对中长铁路应设立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中国保有在东北的主权,但苏联在那里的优越地位须予保证。最后,中、苏签订《关于中国长春铁路之协定》,中长铁路由中、苏共同所有,共同经营。铁路理事长由中国人担任,苏联人担任副理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率团出访苏联。斯大林放弃了苏联根据1945年以及自1896年俄、中结盟和修建中东路以来的历次协定所获得的一切权利。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1952年末正式把铁路移交中国,1952年12月3日,苏联履约把铁路交还中国。

一条铁路,一块土地,一段历史,折射了中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历程。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使中东路真正回到人民手中,才能使中国不受外辱,真正做到当家做主。

猜你喜欢
沙俄东路清政府
北京东路的歌谣
教师作品选登
崇文尚德学子路 仁信智恒杏坛诗——兰州市西固区福利东路第一小学
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沙俄势力研究
新军:清政府的掘墓人
卢汉铁路筹款问题探析
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三姓地区赫哲族的安边政策
中俄伊犁交涉清廷成功原因探析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第一次政治大借款的意图与困境
乐亭大鼓“东路”、“西路”之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