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跃华
(江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江西 南昌 330046)
首轮志书在志首设置地理部类,二轮志书有沿用地理部类,也有创设环境部类,还有新设基础部类。目前,多数方志同仁赞同二轮志书设置基础部类,认为设置基础部类比地理部类、环境部类科学合理。二轮志书设置基础部类是否科学合理?其位置如何摆放,由哪些篇(分志)构成,记述哪些内容?笔者围绕这些问题谈点粗浅认识,以供方志同仁编写参考。
1、二轮志书设置基础部类的科学性。首轮修志设置地理部类,把志书分为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五大部类,地理部类下设建置区划、自然环境、人口三个部分。20世纪90年代,由于城市生产和生活的迅速发展,基础设施落后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障碍,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入,优化了投资环境,尤其是21世纪初以来的城市基础设施、市政设施投资政策、土地批租政策的改变和建立,城市能源建设、交通建设、环境建设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二轮志书记述的时代,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时代,加强记述基础设施建设是时代的需要。它不仅涉及经济,同时涉及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硬件建设”,应该从经济部类中独立出来加以记述。于是有人提出二轮修志在部类设置上“摒弃传统的地理部类板块,代之以日显重要的大环境为部类板块,下设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三个部分。”志书部类随之调整为环境(建置区划、自然环境、人工环境或基础设施建设)、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五大部类。
首轮修志设置地理部类和二轮修志提出设置环境部类,从其下设的篇(分志)来看,在归属上都不太科学合理。如果把记述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的环境部类与记人的人口结合起来,组成一个人口与环境的基础部类,就能更好地看出人与环境的关系。由此,基础部类包括人口与环境,由建置区划、自然环境、人口、人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四个部分组成,人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可设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水利电力篇(分志)。从组成基础部类的四个部分可以看出,记述主体是人与环境,它与地理部类的差别是增加了人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与环境部类的差别是增加了人口的内容。基础部类的任何一个部分,对全志来说都具有基础作用。如建置区划,指出了全志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记述范围;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及一切活动的基础,对整部志书来说,它是社会的舞台,是各篇(分志)的舞台,这个舞台也就是全志的基础;人口,是记人,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在各项活动中居于核心主导地位,所以记人是地方志的本质属性,记人的内容是地方志的基础内容;作为属于人工环境的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水利电力,是人工营造的各种物质体,它们是人群维持生活和从事活动的公共基础设施,构成了一个地区投资环境的硬环境。因此,在志书概述、大事记之后设置基础部类是比较科学合理的,这样可以相对集中地记述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资源、人口等项基础内容,更好地体现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2、二轮志书基础部类的摆放位置。首轮志书设置地理部类,把地理部类(建置区划、自然环境、人口)放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部类的前面。在二轮修志中,设置地理部类的志书,仍采用首轮志书的摆放方法;设置环境部类的志书,有把环境部类(建置区划、自然环境、人工环境或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经济部类之前,也有把环境部类的人工环境或基础设施建设部分放在经济部类之后。二轮志书设置基础部类,其位置又如何摆放呢?笔者认为大致有两种方法:
(1)集中放在志首。把基础部类(建置区划、自然环境、人口、人工环境或基础设施建设)放在志首。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设人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门类,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建置区划、人口集中放在志首,这种篇目设计不断增多,有一种倾向潮流的趋势。基础部类集中放在志首,按照志书五大部类的排序,又存在两种方式:第一种基础部类(建置区划、自然环境、人口、人工环境或基础设施建设)之后排政治部类、经济部类、文化部类、社会部类。如河南省《焦作市志》(1986~2000)篇目设第一篇地理(建置区划、自然环境)、第二篇土地管理、第三篇环境保护、第四篇城镇建设、第五篇人口与计生、第六篇人物,接着排政治部类、经济部类、文化部类、社会部类。第二种基础部类(建置区划、自然环境、人口、人工环境或基础设施建设)之后排经济部类、政治部类、文化部类、社会部类。如黑龙江省《大庆市志》(1986~2000)篇目设第一篇概况(建置区划、自然环境、人口)、第二篇城乡建设(城镇建设、公用事业、环境保护、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接着排经济部类、政治部类、文化部类、社会部类。
(2)分散放在志首与志中。把基础部类的建置区划、自然环境、人口放在志首,剩下的人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放在志中。人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放在志中,按照志书五大部类的排序,同样存在两种方式:第一种(建置区划、自然环境、人口)、政治部类、经济部类、(人工环境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部类、社会部类。如四川省《大邑县志续编》篇目设第一篇大事记、第二篇政区、第三篇自然地理、第四篇人口,接着排政治部类、经济部类,之后设第十三篇交通运输邮电、第十四篇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再排文化部类、社会部类。第二种(建置区划、自然环境、人口)、经济部类、(人工环境或基础设施建设)、政治部类、文化部类、社会部类。如黑龙江省《肇东市志》(1982~2000)篇目设第一编自然概况,接着排经济部类,之后设第十一编基础设施建设,再排政治部类、文化部类、社会部类。
1、二轮志书基础部类的分志设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颁发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明确指出“地方志的篇目设置,应合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实际,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做到门类合理,归属得当,层次分明,排列有序,形式上不强求一律。”要做到门类合理、归属得当,首先要做到部类下的板块划分科学合理,板块下的分志归属得当。从板块划分,志书基础部类可分为建置区划、自然环境、人口、人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四大板块。
(1)建置区划。首轮志书是通志,普遍设有建置区划篇(分志)。二轮志书除少数是贯通古今外,大多是断代志,即续志,时限为20年左右。二轮修志开始时,有人提出:“近20年来,我国行政区划变化不大,除了少数地市撤并,以市管县,有的县改为区外,绝大部分省、市、县三级政权没有变动,建置沿革失去独立存在的基本条件,因而没有必要设置建置区划篇(分志)。”如安徽省《濉溪县志续编》篇目基础部类设卷一人口、卷二城乡建设、卷三交通邮电供电,接着是经济部类、政治部类、文化部类,没有设置建置区划卷。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不太科学,因为:①近20年来,我国省、市、县三级政权虽说变化不大,但它也有变化,特别是县级下属的乡镇、行政村撤并频繁,新设立的社区也越来越多,这些建置区划内容都是续志必须记述的。②《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地方志书要全面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它要求志书内容全面。续志是单独出版的志书,要达到内容全面的要求,就必须设建置区划篇(分志)。③修志的目的是为了用,续志不记述建置区划,读者就要查阅前志,这给读者用志带来不便,同时也降低志书的使用价值。所以,续志不能不设建置区划篇(分志)。
(2)自然环境。首轮志书都设有自然环境篇(分志)。二轮修志伊始,同样有人提出:“自然环境是静态的,变化是缓慢的,在二轮志书篇目中可删除此篇(分志),把自然环境的变化内容分散归入相关篇章。”如河南省《周口地区志》(1991~2000)篇目基础部类设第一卷总述、第二卷大事提要、第三卷建置区划、第四卷人口与计生,然后在政治部类、经济部类之末设人工环境部分(交通邮电、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最后是文化部类,没有设置自然环境卷。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也不科学,续志必须设自然环境篇(分志),哪怕是重复记述首轮志书的内容。至于这一说法的理由,笔者在拙作《续志记载静态事物浅见》一文中已有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3)人口。环境(自然环境、人工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相对于人这个主体事物而言。人本身不是环境,人类在环境中居于主导地位。所以,人是志书记述的重点,续志必须设人口篇(分志)。
(4)人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设人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板块的必要性,在前面(二轮志书设置基础部类的科学性)已阐述,这里不再重复。人工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物质生活和从事各项活动而营造的各种物质实体,包括所有的公共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筑物,包括居民住宅和公共建筑;另一类是构造物,种类很多,有属于城乡建设的,有属于交通运输的,有属于能源、水利的,有属于邮政、电信的,等等。志书的人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板块一般指第二类,可设置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水利电力篇(分志),其中水利可归入农业门类,电力可归入工业门类。
关于人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板块内容的具体设置,二轮志书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设置人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篇(分志),下设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水利电力章。如黑龙江省《肇东市志》(1982~2000)设第十一编基础设施建设,下设城乡建设、交通运输、邮电、电力四章。设置基础设施建设篇(分志)的理由是:基础设施作为一地的硬件建设,对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绩,集中设篇(分志)可以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但这种集中设篇(分志)也存在许多不合理因素:①基础设施建设篇(分志)反映的基础设施不全。基础设施是各行各业都有的,除了涉及城建、交通、邮政、电信、水利、电力这几个行业外,还包含教育设施、文化设施、医疗设施、体育设施等,而基础设施建设篇(分志)就没有涉及这些内容。如果基础设施建设篇(分志)将所有行业的基础设施汇集一起,那么各行各业的分志内容又支离破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也没有基础设施类别。因此,无论从科学分类,还是从社会分工出发,都不宜设置基础设施建设篇。②基础设施建设篇(分志)淹没了大行业。设置基础设施建设篇,城建、交通等大行业只能成为章,这就降低它们在志书中的位置。建筑、房地产是从城建中分离出来,升格为篇的,而城乡建设却降为基础设施建设篇下的一章,逻辑关系也不顺。③基础设施建设篇(分志)标题不能涵盖行业的内容。基础设施建设篇(分志)只写基础设施的状况和建设,而不写基础设施的管理,尤其交通中的运输既不是设施,也不是管理,它属于经营服务。可是有些志书设置基础设施建设篇后,既写某行业的基础设施,又写某行业的管理与利用,显然,篇名涵盖不了城建、交通、邮政、电信、水利、电力等这些大行业。[4]基础设施篇(分志)破坏了行业系统的完整性。如交通行业,有的志书在基础设施建设篇(分志)中设交通设施,在政府篇(分志)中设交通管理,在经济部类中又设交通运输,严重破坏了行业系统的整体性。修志工作者要从社会分工实际出发,科学归类,不能把一个同类事物拆得七零八落,以致影响事物的完整性。第二种把人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分解到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水利电力篇(分志)中去写。如江西省《南昌县志》(1986~2004)在经济部类后设第十四篇水利电力、第十五篇交通邮电电信。这种内容分解的方法,好处是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营运、经营一起记述,保证了行业的独立性与完整性,也便于组织编写;缺点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难以看出某地交通、电信、广场、绿地、园林等公共设施的宏观布局和总体情况。笔者认为,第一种设置基础设施建设篇(分志)不可取,第二种把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分解到相应篇(分志)符合科学归类原则,且方志同仁大多采用这种方法。
从上述分析看,基础部类可设置为:建置区划、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水利电力篇(分志)。
2、二轮志书基础部类的记述内容。依据志书基础部类的分志设置,其记述内容如下:
(1)建置区划篇(分志)。记述地理位置、建置沿革、行政区划及下属行政区域概况等。
(2)自然环境篇(分志)。记述自然环境要素(地质、地貌、气候、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植被)、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自然灾害(旱灾、水灾、风灾、雹灾、虫灾、震灾)及自然环境演变。值得注意的是:在自然环境的七项要素中,河流不是自然环境要素,它属于地表水的内容,应记入地表水要素;气候也不是自然环境要素,在一般情况下其内容归入气候要素。
(3)人口篇(分志)。记述人口变动(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迁移)、人口分布(行政区划人口、城镇人口)、人口构成(性别、年龄、职业、婚姻、民族、姓氏)、人口素质(人口平均寿命、文化程度)、人口与经济、社会等。人口篇(分志)所要记述的内容不仅是人口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且应该记述广义人口学的内容,即大人口的内容。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注重反映人口与经济、社会之间的紧密关系,反映人口非农化与城市化、身体素质与科技文化水平及劳动技能等内容。
(4)城乡建设篇(分志)。记述规划(城市规划、村镇规划、规划管理)、市政建设(街道照明、排水防洪桥涵)、公用事业(供水、供电、供气)、城市绿化(园林、街道绿化、庭院绿化)、环境卫生(街道清扫、垃圾粪便处理)、城管监察(市容治理、行政执法)。
(5)环境保护篇(分志)。记述监测(水体监测、大气监测、噪声监测、污染源监测)、治理(废水治理、废气治理、噪声治理、废弃物治理)、督查执法(督查、执法)。
(6)交通运输篇(分志)。记述公路(道路建设、养护管理)、运输管理(车辆、运输、稽查)、交通管理(交通次序、车辆检查、事故处理)、水运(码头、客货运输)、铁路(客货运输、专用线与货场)。
(7)邮政电信篇(分志)。邮政,记述邮件投递、汇兑储蓄、报刊发行、设施建设等。电信,记述电话、移动电话、无线寻呼、数据通信、通信设施建设。
(8)水利电力篇(分志)。水利,记述河道治理、防洪工程、涵闸泵站、农田排灌、防汛抗旱、水利管理等。值得注意的是:记述水利事业的成就,不能停留在兴建多少工程,增加多少设施,而要着重于这些工程设施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发挥了多大作用,要以“除害兴利,造福人民”的观点来评价每项水利工程设施,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电力,记述输电(输电线路、变电所)、供电(线路建设、城市供电、农村供电)、用电管理(节约用电、安全用电、用电监察、电费收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