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概述的编写

2011-08-15 00:46柳成栋
黑龙江史志 2011年24期
关键词:志书事物内容

柳成栋

概述为志书体裁之一种,是志书的篇名或章节名。概述,顾名思义,即概而述之。作为篇名,应置于一部志书(全志)的最前面,提纲挈领地综述一地政治、经济、文化轮廓,作为章节,可置于各篇之前,简要介绍本篇内容。

古之方志无概述,今日方志之概述始于民国25年(1936)黄炎培主纂的《川沙县志》(二十四卷,首一卷)。每卷之前列有概述,重在简略说明本志内容之大要,卷首设导言,叙述县志纂修经过与编纂原则,这篇导言,实为志书概述的雏形,后将概述推及志书卷首,遂成今制。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开展的新编地方志中均设有概述。首次提出概述编是在1981年中国地方史志协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地方史志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地方志协会《关于新县志编写方案的建议》(草案)内关于新县志基本篇目中首先列的就是概述编。但是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对概述是否设立,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1984年,在全国北片和南片的县志稿评议会上对此曾展开过讨论,大多数意见主张应设概述,但也有反对的。持反对意见者认为,志书是写实的,不允许议论,概述的写法,不符合志体;大事记已勾勒出一地各方面的基本轮廓,各专志前又有小序,再设概述是重复;再说概述要总揽全局,前瞻后顾,夹叙夹议,写好不易,还是不设为好。后经董一博先生一再倡导,广大修志工作者积极响应,在新编方志中设立概述,被普遍接受。1997年5月8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二届三次会议讨论通过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中明确指出:“地方志的体裁,一般应包含述、记、志、传、图、表、录等”。这里的述即概述或总述、综述,一般称为概述

一、什么是概述?概述的作用?

(一)彰明因果,沟通联系

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除了这一事物的内在原因之外,还受与之相关的各种事物运动变化的影响,即所谓内因和外因。一个专志,记述本事物(事业)盛衰荣枯的内因,是可以做到的。而要记清其外因,不是完全不能,但确实困难较多。而“概述”则能够把各种事物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把兴衰起伏的因果交代得清清楚楚,使今人和后人从中得到鉴戒。我们都知道,我国传统方志多为类目体,偏于横剖,缺少纵贯,因而因果不彰。胡乔木同志指出:“过去的地方志,别的问题且不说,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在各门类之间看不出相互间的影响和逻辑关系。”而“概述”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旧志的这种缺点。志书所记述的客观世界,本来就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在一起的画面。由于志体偏于横陪,在一个个门类的记述中,难以说清这种普遍联系。而“概述”却可以从宏观上阐明各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相互沟通。黄炎培在《川沙县志·导言》中曾经指出“设立概述”,重在简略说明本志内容之大要,而不尽阐明义例也……使手此书者,读概述后,进而浏览全文,其繁者可以用志不纷,其简者,亦将有得而推阐焉。或竟不及读全文而大致了了,此亦余所期期以为不可无者。”黄炎培的立意很明确,概述的设立是为了全志横向展开之后,需要有一个“纲”来彰明因果。我们现在新编的志书所载的门类,内容更为广泛更为繁杂。设立概述来提要钩玄,可以客观地反映自然环境同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说明各门类在普遍联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以利于使全志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可从普遍规律中找出本地特殊规律,从而达到资政的目的。

(二)雄峙全志,俯瞰全局

概述设于全志之首,鸟瞰全局,统摄各篇,从宏观着墨,起着纵览古今、横连各业、勾勒特点、纵说利弊、抉取大势大端、总结经验教训的作用。一部市志要站在全市的高度,一部县志要站在全县的高度;省志的一部分志要站在全省一个行业、一个专业或一条战线的高度,高屋建瓴地综合记述本地、本部门、本行业的基本情况。

(三)指导阅读,引人入胜

概述居于全书之首,既阐述全书之要略,又集中全志之精华。从形式上看,某种程度上概述又是一志之浓缩(但不完全是各篇的浓缩)。读概述,读者便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对志书内容有一梗概的了解,得窥全书之概貌和某地、某行业之大势大端。从写法上,概述一般多用策论之笔。夹续夹议,读起来引人入胜,渐入佳境,馀味无穷。因此,某种程度,概述可视为一部志书的索引。

(四)提纲挈领,总括地情

所谓提纲挈领,即用简练的文字,概括地交代本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大势大端,无须面面俱到。读者需要了解一下之地情,一个部门之行情,无须翻阅全书,一阅概述便可以提纲挈领,掌握地情。只要求能使读者对地情的主要方面有个总体的了解。同时,总括地情又是展开其他功能的基础。

(五)提炼精华,揭示特点

“概述”与其他体裁的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在于它不仅可以不受门类的局限,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还可以不受地域的局限,即可以适当超出本地、本专业的范围,站在更高的角度去鸟瞰本地、本专业,在更广大的范围去做横向的比较,从而更准确的把握本地优于、独于外地的各种事物,在“概述”中浓墨重彩地述其何以优,何以独,并说明其在大范围内的价值和地位,可以突出本地特点,使读者看出本地精华之所在,引起阅读和研究全志的浓烈兴趣,又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六)策论方略,反映规律

作为统摄全志的概述,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在消化这些资料的基础上,用作者的如椽巨笔概括提炼出足以启迪今人和后人的经验和教训。这样的功能是方志中其它体裁所不具备的,也是“概述”的主要功能。“概述”不应局限在具体地情的浓缩上,不应平视本地,而应站在更高的层次上,俯视本地、本专业的历史与现状,综合利弊,评量得失,策论方略,反映兴衰起伏、发展变化的规律,使其成为从宏观角度资政的、叙议结合的策论文章。

二、概述的内容

概述的内容可以包括总叙(概况)、综述史迹、指点关节、昭示典型、评量得失等五个方面。

(一)总叙(概况)

概述的内容首先就是要概括某地(某行业)的自然状况、历史沿革、人口变化、经济消长、文化隆兴等内容。省志各分志则要概括好行业沿革、基本状况、任务分工、改革发展、管理变化等,给读者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

(二)综述史迹(综述一地简史)

概述不是“大事记”的提要,更不是某地事物历史发展过程的一般铺陈,而是对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相关关系的评述,以提示读者了解事物的前因后果和各篇章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揭示事物发展的历史原因和主要依据。因此,概述是某地某专业简史的精华。

(三)指点关节(辨基本规律)

所谓关节,就是关键和重要环节,是指事物发展各阶段的特点事物,从这一阶段的第一阶段转变的条件和依据。因此,概述的内容要记述好事物的起点、转折点和终结点,要有对比,从中揭示事物本身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它与相关事物的相互关系,使读者得以明确所记述的事物的社会地位与影响。

(四)昭示典型(简述重大事件)

概述要将反映某地、某行业的典型事物和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大事、要事,地方、行业优势,名优特产品等内容记入概述之中。

(五)评量得失(总结经验教训)

评量某地、某行业发展中的得失与是非,用以总结经验教训,给施政者提供参考借鉴,使读者在检阅所属条目的记述中,有所比较和鉴别,是概述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不应忽略。

三、概述的体式

(一)特点式

即把本地特点充分表达出来,突出特点,其它从略。如浙江《建德县志》,全志概述2000余字,突出介绍了建德的四大特点(地方特色):旅游之地、水电之城、地质之窗、果木之乡。

(二)提要钩玄式

即提纲挈领,阐明要害。如河北《井陉县志》,首先阐述井陉的山区特点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然后按历史发展线索,分述新中国的概貌,如旧中国“土地硗瘠”、“冶河乱流”、“宝藏沉睡”、“交通闭塞”、“兵燹成灾”;新中国则从四个方面叙述:①开发水利资源,改变农业生产条件;②开发矿产资源,发展工矿企业;③开发山区道路,以利发挥优势;④开发井陉优势,促进各项事业发展。

(三)浓缩式,或称缩式

即按分志程序,浓缩自然地理、建置、经济、军事、文化、人物等编纂,如浙江《萧山县志》。

(四)史笔式

如江苏《如东县志》(修订本),分几大块叙述本县的自然环境和建置沿革、革命传统、建设成就、发展经济的十大优势。在首轮新编地方志中,采用如东模式的比较多,或利用如东模式加以变通。如《沈丘县志》概述自然概貌、历史状况、革命斗争、建国后经济发展;《义乌县志》概述地理、历史、经济、文化、人物和各业发展。不同之处在于有的有策论综说,有的没有;有的写历史,有的写革命斗争史;有的将历史与人物合写,有的分写;有的将各业分为经济与文化两部分,有的统在一起,但基本骨架是一致的。目前以如东模式加以变化来写概述的较多。

四、概述编写的方法和要求

(一)要抓住主线

主线,应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线索。也就是某一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性的,足以阐明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的东西。

任何事物都有内在的联系和规律,找出这种有机联系和规律,主线也就一目了然了。围绕主线来组织材料,安排撰写,就能主旨明确,脉络清晰,层次得当,重点突出,详略得体。省志专业志的主线应是其专业主体业务发展变化的线索。比如说林业志的主线应是林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就是整个林业生产的发展变化。循着这条主线展开,就要按照党的方针政策的变化,以黑龙江特点为依据,来概述黑龙江森林资源的变化情况及森林保护、植树造林、木材生产和林业工业以及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的实施等各方面的情况,并将其有机地安排和组织进概述篇中。再比如,《黑龙江省志·畜牧志》概述抓住了畜牧生产这条主线,用这条线去串,一串到底进行概述,带及其他方面的有关内容。这样容易沟通联系,梗概全貌。反映出我省畜牧业由古到今的发展变化,揭示其内部规律,加强了整体性、系统性,重点突出,眉目清晰;解放前后的记述在承接上、写法上比较协调。另外像国营农场志的主线应是机械化农业生产,也就是运用高度机械化开垦荒原,进行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市县志概述篇应反映一市一县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包括自然、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兴衰起伏的变化。而其中主要的应是其经济基础方面的内容,因为经济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所以市县志概述编覆盖的内容尽管很多,但应着重突出经济这条主线,来带动和概述其它方面的发展变化。

续志着重记述1986~2005年某地某业的发展变化,这20年正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的时期,所以要牢牢抓住改革开放这个主线来记述。

(二)要着眼整体

一部志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概述是志书的浓缩,因此,概述必须要立足全局,着眼整体。

概述贵在“概”字,入概述的资料应该是立足于反映本地、本专业、行业、事业的整体面貌。所以概述的着眼点要放在整体上,叙述某地和某专业整体发展兴衰起伏、背景原因、特点规律、发展趋势及方向。当然,整体是由局部构成的,整体离不开局部。记述好局部事物的面貌,是为了全面反映整体的发展,展示某地、某专业整体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全貌,该记述的内容最好别丢项。

(三)要突出特点

突出特点是地方志的重要特征之一。一部志书的最显著特点是地方特点和专业特点,如果写不出它的地方特点或专业特点,那它就不是成功的地方志书。综合性志书,如市县志,应以突出地方特点,专业志书应以突出专业特点为主,在突出专业特点的前提下体现地方特点,所以概述应以突出地方特点、专业特点为宗旨。市县志的概述应以独特的地理位置、名山大川、土特产品、矿产资源、风景名胜及独特的农业发展条件和名人轶事等为主要记述对象。这些内容虽然在各篇中均有表述,但通过“概述”予以汇聚,就会使地方特点进一步明朗化,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突出特点乃是“概述”的生命力之所在,通过“概述”以俯瞰之势总览全貌,充分地反映一地的优势,同时找出不足,可为一地制定政策、措施提供依据,兴利除弊,为现时服务。

省志各专志的概述应以独特的专业特点为主要记述对象。

《黑龙江省志·国营农场志》的概述,突出了垦区“四大一小”的特点,即大荒原、大机械化、大农场群、大商品粮基地和小社会的特点。

概述编写的主要方法有三:一是简,即言简意赅,文约事丰,有高度的概括力;二是明,要高瞻远瞩,明示形势,有总揽全局的眼力;三是要,抓主要害,抓主要点,抓主要津,抓住紧关机要,一语破地,有画龙点睛的眼力。

编写概述要掌握“六宜”:一宜概而述之,不宜语言过详、过长,避免与有关内容交叉重复。二宜记述为主,不宜论得过多,要在恰当之处画龙点睛,避免流于空泛。三宜举要叙事,不宜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四宜用“概括类系”的方法来写概述,不宜用“浓缩”、“拼盘”的方式来编写。这是因为浓缩法易重,拼盘发易散,而概括类系法却能把一个地方、一个行业、一个专业的各类主要事物进行系统的概括,以阐明事物的内在联系。五宜一气呵成。概述宜行云流水,自成段落,内含联系,前后辉映,一气呵成。一般可不加序号。六宜清水出芙蓉,不宜浮文虚雕饰。概述的语言尽可能写得美一些,即语言的运用要有文采。这种文采应是自然之美,而不是浮文虚美。她犹着花之村姑,而不是浓装艳抹的舞台演员。如《嘉荫县志·概述》在写地理位置时是这样写的:“嘉荫,如卧虎雄居于黑龙江中游右岸。如果说黑龙江省是展翅奋飞的天鹅,那么嘉荫县恰在天鹅之背。”生动形象准确地描绘了嘉荫县的地理位置。概述的语言要“风清骨爽,遍体光华”。不同志书的概述应该有自己的语言风格,或简洁流畅,清新自然;或江河直下,气势豪放;或白描述写,言浅意深;或古朴典雅,深沉凝练,有历史沧桑感、厚重感。

猜你喜欢
志书事物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召开特色志书编纂专题会议
美好的事物
另一种事物(组诗)
试论地方志书质量与市场的关系
情系志书藏古今
主要内容
浅谈提高第二轮志书的可读性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