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奇
作者: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正厅局级)、北京地方志学会副会长、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
自2002年始,笔者与邵公相识、相知、合作多年,称他老人家为“良师益友”,为其崇高的奉献精神和杰出的成果贡献所打动,情不自禁地撰文《记敬业乐业的邵长兴先生》,刊登在《中国地方志年鉴2008》。
《中国地方志》提出2010年选题参考,指出编辑部就近期方志学术探讨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草拟选题,其中第二条即方志名家学术思想研究。笔者通过近些年对邵公方志成果的学习,对邵公方志学术思想的研究,并结合我的修志体会,撰写文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邵长兴方家学术思想研究》。此文主要内容包括:志坛廿年,敬业奉献;记述人物,群星璀璨;记述大事,理清脉络;记述专著,菁华荟萃;牒谱研究,方志源头;构建学说,学术流派;“四文两表”,创立品牌。此文发表《黑龙江史志》2010年20期。此文,余再撰写续篇补充建言献策,智囊多星;楹联艺术,联谊志友两部分。从而,对邵长兴方家学术思想学习与研究和先进事迹记载较为完整。
《中国地方志》提出2010年选题参考,指出编辑部就近期方志学术探讨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草拟选题,其中第二条即“方志名家学术思想研究”。我通过近些年对邵公地方志文化成果的学习,对邵公方志学术思想的研究,并结合我的修志体会,撰写此文。
2004 年新年伊始,党中央发出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重要文件,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总结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所取得的成绩和宝贵经验,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从指导方针、发展目标、研究和建设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队伍建设和党的领导等方面做出了全面部署,这是一个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纲领性文件。它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充分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理论创新、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当好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不断研究并提出有实际价值的应用对策建议。它要求,继续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理论研究。
邵长兴同志是一位离休老干部,又是一名资深的记者编辑。数十年来他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限热爱,特别是对地方志文化事业更是满腔热忱,拥有行政工作的丰富经验、史志专业知识的深厚造诣,他认真思索、积极主动地向领导机关、向志鉴界撰文立著、大声疾呼、慷慨陈词、建言献策,围绕加速发展繁荣中国地方志和年鉴文化事业,从多方面提出近三十条真知灼见,笔者归纳这么几个方面,从而提炼并形成一系列的邵长兴地方志咨询应用理论学术思想观点。
第一方面,宣传贯彻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在深刻认识阐明《条例》重要意义的同时,着重呼吁应落实编纂地方综合年鉴,邵公2010年指出:“就当前实际情况看,东北三省中,只有一个省的年鉴是由省志办编纂的,有些省市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虽然有些是历史原因造成的遗留事项,也大有沟通的空间和协调的必要,在认识上有所提高,以逐步落实《条例》中的相关条款。”这的确是一个值得重视和尽快解决的问题,直到目前还有相当的省地县志办未能编纂地方综合年鉴。
第二方面,宣传贯彻中指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在深刻认识阐明《规定》重要意义的同时,着重呼吁应落实“对新编志书和年鉴质量的高标准要求”,邵公指出:“一方面地方志机构要采取有力措施,予以促进;另一方面也寄希望于修志人员本身,刻苦学习不断充实提高以适应客观需要。所有这一切,不仅要体现在长期规划中,更应体现在日常工作中,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确,人们普遍认识到质量是志书的生命。
第三方面,充分肯定地方志文化理论创新与学科建设的丰硕成果。邵公指出:“理论升华。方志学科受到重视,理论著作连续出版,为续志引路,为精品工程导航”。他研究宣传推荐的近些年来出版学术水平较高的学术专著:例如刘纬毅主编《中国方志史》、诸葛计著《中国方志五十年史事录》、来新夏主编《方志学概述》、仓修良著《方志学通论》(修订本)、张应聘著《明代南直隶方志研究》、北京市社科“十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中国现代方志学》、巴兆祥著《中国地方志传播日本研究》、毛东武著《方志语言学》、任跟珠著《新方志“概述”点评》、梅森著《地方志书内容要素探微》、林衍经著《续志编纂说略》及秦其明、田嘉主编《中国方志通鉴》、田嘉主编《当代志书编纂教程》等,以及方志众多高水平学者的论文集。总之,随着全国两轮方志的全面编纂,方志理论创新与学科建设蓬勃发展,逐渐形成若干现代方志新学、新学术流派,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这是应该给以充分肯定和鼓励的。
第四方面,建立地方志理论成果库和“方志文献资料库”。其一、建立地方志理论成果库。在中指组《中国方志通鉴》、《地方之百科全书》编纂基础上,“似乎也有必要调动和发挥省级地方志机构的积极性,实际他们都有研究能力。既可统一安排,也可主动请缨,选题范围可按志书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几大类”,“也可按体例分别就述、记、志、传、图、表、照、考等,逐一论述并形成专著”,如能“五年左右时间,能有十几部基础理论专著问世,方志学理论宝库将逐步丰富,对全国第二轮修志的指导作用,将有较大提高”;其二、建立“方志文献资料库”。“本届修志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手稿、信件、日记、照片等文献资料,如不及时征集,妥为收藏,极易湮没,那将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若由资料库保管,则为了解和研究中国方志发展史积累下大量珍贵史料,免除日后需用时搜求之苦”,还有“各地通过编印日记、月志、月报、月鉴、年鉴和多种地情书,储备了大量基础资料,供续志抉择。”众所周知,地方志和年鉴文化最大的特点在于其资料文献性。
第五方面,开展广泛阅读方志经典。其一、“开启心智,都来读读方志史”。指出:“《中国方志史》内涵丰富,简明扼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可考虑予以推广。”建议:“有关部门发出学习号召,加大该书印数,虽不能人手一册,也要使区县级以上方志机构皆能拥有。各级史志机构刊物,每期选登若干章节,举办培训班方志史作为课程之一。人人了解方志事业的来龙去脉,更加自觉继承并弘扬优良文化传统”;其二、“编简本,尽快普及《中国方志通鉴》。”指出:“《通鉴》属当代志苑珍宝。资料实,内容丰,水平高,部头大,亮点多,贯通古今,实在不可多得”,建议:“编个简本,仿《新编中国优秀地方志简本丛书》的做法,将一二百万,甚至三四百万字的大部头志书一律压缩到30万字左右。不仅是压缩还有再创作的意图,效果相当不错。”这种做法,能够较好地贯彻《条例》要求“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
第六方面,“资助理论著作出版,义不容辞”。邵公指出:“书香,香之源何在?著书,编书,有了书,才有香。对著书、编书者予以大力支持,甚至在出版经费方面给予资助,是创办学习型方志机构不容忽视的举措”,尤其是“学术著作出版向来是步履维艰”。因此,特别推荐“近年来,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大力提倡加强学科建设,广泛开展理论研究活动,每年提供一点经费资助学术著作出版,这给方志工作带来了科学的春天,《方志论》应运而生。安徽的做法,很多地方都有,似乎还需要加强。
第七方面,“拨专项经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邵公指出:“作为方志工作机构的业务学习,离不开方志学理论著作。这首先就要有书可读可学,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经费,且保证不挪作他用,逐月或逐季购买新版书,将志办的图书室(馆)建设好。尽管有的志办经费不太宽裕,精打细算,总是可以办到的。”为此,特别举例:“近读湖北重阳县志办《修志简讯》(2010年第20期)记载常务副县长王光新的讲话。他对修志先进单位大加表扬,对后进者严加批评,指出‘有的单位吃饭,送礼,洗脚的钱有,修志的钱没有。出个政策,凡舍不得拿钱修志的单位找我,到财政直接扣款。’领导人如此重视,一针见血,雷厉风行,购点书,不会成为难题。”俗话说,老大难,老大难,老大一抓就不难。
第八方面,“奇思妙想,开创志书新模式”。邵公指出:“首轮修成志书6000多部,二轮已成续志700多部,志书的模式大体定型。如何创新模式,是个饶有兴趣,又是十分严肃的课题。”可巧,受到一个启发。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朱文根为王晖《方志论》作序,提出:“我们提出,要写好一个地方党委的执政史,经济社会发展史,人民群众创业史。这是一个理论要求,是从学术角度出发的”,目的要达到“你喜欢家乡什么;后人想知道什么,你就写什么。”因此,他认为:“文根先生的设想十分宝贵,是新型志书的萌芽,势将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展开热议,应是21世纪志坛的大事之一。”的确,设计撰写专业史志书是一个创意。
第九方面,“期望方志大师应运而生”。为了极大地激发、促进、提升我国方志界学者的学术创造力及社会影响力,促进我国地方志事业的繁荣发展,邵公呼吁:“21世纪,广大方志工作者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历经两轮修志砥砺,涌现出大批杰出之士,他们纷纷走在创新人才的前列。笔者在梳理滨久相关材料过程中,不禁驀然感到,努力培养高级方志事业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已经成为方志事业发展和方志学科建设的核心工作,伟大的方志工作实践呼唤方志学术大师的出现,人们殷切地期待着。”诚然,学术大师的基本标准如何认定?邵公指出:近读《人民日报》(2011.7.7)关于“学术大师与当代学术发展论坛”的报道,论坛认为:学术大师是指对一个或几个学科、甚至对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有重要影响的学者。学术大师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中,进行了具有奠基和开拓意义的创新,其研究成果大大推进了学术发展,具有深厚的学识素养,能以自己的学识和学养引领当代学术风气;既能有效继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能提出有重大价值的新理论、新学说。当代学术大师的产生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客观条件就是要有良好的现实环境。主观条件就是从事学术研究的人要不懈努力。培养当代学术大师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进一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的确,我国地方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杰出人才辈出。
第十方面,纪念《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邵公指出: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方志界还应隆重纪念的是,1941年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发布70周年。《决定》指示:要“收集县志、府志、省志、家谱加以研究”,并倡导撰写“名人列传”。邵公指出:这是笔者迄今为止见到的党中央文件中首次关于志书与家谱的指示,意义非凡。1941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份,中央对之如此重视,值得我们深刻领会。近期,国务院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五周年来临,更为应予深入学习和纪念。
第十一方面,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统志》。邵公提出:“在三届新志编纂的基础上,于21世纪30年代着手筹划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统志》,向国庆100周年献礼。”近几年,随着盛世修志热潮中,有不少有见地的专家学者纷纷提出编纂国家《一统志》,各抒己见,见仁见智,颇具价值。
第十二综合方面,邵公的建言献策内容还包括:建成一座国家方志馆;编成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丛书》,涵省市县三级志书和各级各类地情资料书;编好一史一论,即《新方志发展史》和《新方志学概论》;办好一刊一报,即《中国地方志》和《中国方志报》;编成一套《地方志人物丛书》;建立两站,即在互联网上建立“中国地方志网站”和“中国年鉴网站”;培养三生,在国内一流大学建立地方志文化专业,设置培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学位;设立方志学论著出版基金,并相应建立评议机构;每年遴选编发《中国地方志十件大事》、《中国年鉴十件大事》,一改多年由民间遴选的做法,为由权威部门出面主持遴选等。
以上是笔者将邵公二十多年来对我国地方志文化发展所提出的建设性意见,经过研究筛选整理归纳成文。笔者认为,邵公的三十条地方志工作发展建议,可以形成“邵长兴方志应用对策学术理论”,这是因为:第一、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地方志文化事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地方志道路的发展繁荣;第二、体现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广泛宣传贯彻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中指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等重要文件精神;第三、具有完整性、逻辑性、前瞻性、学术性、实用性、可操作性。
邵公在学术研究与创作的又一大特色,以其自命为:“志苑万紫千红辛卯寄语百则——谨以寄予百则缅怀志坛已逝诸老,致全国良师益友,暨长兴珍藏的各地师友所赠联语”。
联的一个词义为对联,有上联、下联之称。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据《辞海》注:“对联,即楹联,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字数多少无规定,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实际上,对联是用于特定情景、有主题、且对仗工整、符合格律要求的偶句。它历史悠久,格律严谨,短小精悍,内容深邃,是中华民族广大人民群众用途广泛而喜闻乐见的一种综合性的文化艺术形式。
第一部分,缅怀志坛诸老
★缅怀国家主席杨尚昆为《当代中国志坛群星集》题写书名
日理万机为国事
心怀九域颂神州
★缅怀梅益为《群星集》撰序
译《钢铁》激砺大众
寄箴言鼓舞群星
注:梅译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纪念《当代中国志坛诸老文集》出版十五年
开启山林诸老丰功垂史册
继承传统志坛伟业载神州
★悼念山西曹振武先生
噩耗传北辰津门忽报良师驾鹤
悲歌起三晋志苑顿教众友失声
★悼念广东黄勋抜先生
月冷星稀南粤联方失巨擎
风寒水烟北疆志友悼英灵
第二部分,致全国良师益友(撷摘)
★谨向德政先生寄语
德才兼备学术精湛人中之杰
学以同步成果丰硕志界称雄
★谨向庚奇先生寄语
京华志鉴开新宇
《论稿》文章汇巨编
注:《赵庚奇志鉴论稿》一书由北京出版社梓行
★谨向根珠先生寄语
根植沃土志苑百花艳丽
珠落玉盘三晋奇功屡建
★谨向文江、桂清先生寄语
山清水秀房山地
笔劲思新两卷书
★谨向博贤先生寄语
石景山景美山美风光绮丽
新志鉴志优鉴优质量一流
★谨向晓华先生寄语
鹤鸣九天器大声宏云霞远
武汉三镇识高文美著述多
第三部分,收藏诗友赠联(撷摘)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首届)成员、中国地方史志学会副会长董一博赠
开卷神游千载上
垂帘心在万山中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首届、二届)成员、河南省副省长邵文杰赠
志海万里广
波涌群星起
★中国地协学术委员、南开大学教授来新夏赠
能受天魔真英雄
不遭人忌是庸才
★中国地方史志学会首届顾问傅振伦赠
润物无声二十载志坛执教
破题开路十五春志域探前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大学长沈鹏赠
上下古今胸罗万象
东西南北志在四方
★中国地协副会长、山东省志办主任刘秋增赠
春夏秋冬行好事
东西南北有贵人
以上文章是笔者对邵公学术思想学习与研究的一个补充,亦感到由于本人研究能力有限,对其的认知还不够深、不够透,有待今后再学习、再认识。
习近平同志2011年9月在“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指出:“广大老干部政治立场坚定、工作经验丰富、群众基础深厚、社会影响广泛,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独特优势。”是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邵长兴同志离休后的二十多晚年,一心扑在发展我国地方志文化事业上,他高度体现出“方志人精神”即爱岗敬业、开拓进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锲而不舍、一丝不苟的精神。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做出不平凡的贡献”。他堪称一位“常青树”式的英雄模范人物,堪称中国地方志文化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无可雄辩的杰出业绩昭示历史、昭示人们:中国地方志文化战线上英雄辈出,业绩辉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地方志文化发展道路上,十万地方志工作大军继续彰显着:“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浪淘沙,才见壮志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