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静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网络信息中心 北京 100022)
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第一部广播电视志出版开始,迄今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编修并公开出版了广播电视志。北京市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不但建立和发展了国家级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也建立了直辖市级和区县级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所以北京广播电视志既要记述市属各台及其机构的发展情况,更要记述国家级各台及其重点事业企业的发展历史。而且,加上首都的特殊地位以及编纂志书的特殊要求,都决定了北京广播电视志的编写难度很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首轮编修的《北京志·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卷·广播电视志》在2005年艰辛完成。编纂出版周期长达十多年。全书95万字、90余幅图片,内容主要涉及有线广播、无线广播、有线电视、无线电视、技术网络、节目设置、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对外交流、学术研究等。近年来,随着二轮修志工作在全国的普遍展开,第二轮《北京志·广播电视志》的编撰工作也随之启动。北京广播影视局于2009年5月成立第二轮《北京志·广播电视志》联合编委会。作为此书的重要部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志》的编写工作也立即展开。相比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首轮志,新时期志书编写工作的形势、任务和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作为修志队伍中的一名新人,我就从基层史志部门的角度,谈谈我眼中的第二轮广电志的编写工作的新特色。
一部志书质量的好坏和编辑工作效率的高低,关键都在编修队伍。虽然首轮《广电志》的编纂工作,已经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文字写作能力,熟悉广播电视工作情况且热心志书编纂工作,专兼职相结合的编辑队伍。但多年过去,当时的编写骨干所剩无几,有些已经调走,不少已经或者临近离退休。而且,在第一轮修志后,广播电视机构不断变化,地方各单位史志部门人手偏少,有的还要编辑年鉴,因此在二轮广电志的修志中,各单位史志部门普遍都感觉到编写人员老化,知识陈旧的问题严重。所以此次修志,特别注意补充了年轻的新鲜力量,纳入年轻人参与到修志工作,使队伍逐步形成老中青结合的梯次结构,并对新来的同志进行了多次的培训,尽快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使修志工作能够延续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从内容上讲,培训包括修志的基本知识、资料的收集、资料长编和初稿的撰写;从形式上讲,有专题培训、以会代训、研讨式培训等;从进度上讲,启动大会后即举办基本知识、资料的收集以及资料长篇编写培训,然后进行初稿撰写培训,并根据工作进度进行全程指导。
2010年1 月21 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志(1994—2010)》编写小组正式成立并召开首次会议。1999年底,北京电台曾编印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志1949-1993》。此次修志,内容将反映1994—2010年北京电台的发展概况,并为续修《北京志·广播电视志》提供基本资料。北京电台亢副总编传达了台务会相关决定并对修志工作做出具体指示。邀请参加过第一轮修志的老同志作为顾问,为新同志进行业务指导和质量把关。每名编辑明确若干篇目,从业务指导到提交分志评审稿,责任到人,一包到底。这样既壮大了修志力量,又锻炼了新人。
第一轮《北京志·广播电视志》主要记述了1927年至1993年北京地区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上限是民国时期北京广播电台的初创以及沿革,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都北京地区国家、直辖市和市属京郊区县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兴建和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状况,原则是厚古薄今。第二轮修志则不同,因为第二轮志书记述的十几年正是整个社会大改革、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的时代,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同时也是广播电视事业大发展、大变化的时期,志书必须充分反映广播电视的这种变化以及发展变化的过程。
这种变化的基本内容多是当今的现实生活,虽然是已经发生过的、成为历史的情况,但基本上还是身边的、“与时俱进”的情况,有些还未经过历史的检验,有些作为另一个过程尚未完结。可能出现受制于短期内认知程度的局限性。一方面,必然会存在对一些新生事物的取舍标准难以把握的问题,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本来是有发展前景的新生事物的一种趋势萌芽,应记却因把握不准而漏记;有些所谓的新生事物因当初定性不准作为重点记了,而日后却被否定。类似的问题,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将有新的认识,对其记述的角度、取材、定性都要慎重。另一方面,也必然会有一些新的概念或提法出现,该怎样表述才能经得住时间的检验。类似的情况,处理不好,都会造成硬伤,这就要求在以白描手法如实记载历史发展的过程、发展形态的真实面貌的基础上,应参照党和国家权威部门或国家权威研究机构出版物(含网上资料)上的规范表述,更多地强调着眼于现实,推动现代化建设,推动社会前进。
近年来,广播电视新技术发展迅速。数字、网络等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突破了传统媒体行业内部以及与电信等相关行业的技术壁垒,媒体之间的融合竞争更加激烈,互联网、手机媒体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新兴媒体,而且有广阔的前景。媒体之间的互动性和包容性,使得网络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因此,许多电台、电视台已经开设了自己的官方网站,将节目内容放在网络上,实现广播与网络的充分融合,打造网络广播平台。D A B数字广播为例,这几年,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各地数字广播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取得了快速发展,为广播事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和动力。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作为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的、北京地区唯一的D A B数字音频广播运营商,相继推出了D A B手机、1039新媒体机、点播式数字广播服务,为听众提供了更加优质便利的多种收听平台。
第二轮广电志根据新时期的特点,增加了第一轮修志没有的章节,重点介绍广播电视新技术。在广播篇中增加了数字广播章节,内容包括网络电台和数字多媒体广播。在电视篇中增加了数字电视章节,内容包括网络电视、移动电视、城市电视、大屏电视以及手机电视。
近几年,广播电视的经济效益快速发展得益于坚持改革创新与科学管理。以广播为例,在广告创收方面,2010年广告收入超过5亿的电台共有4家,分别是北京台(7.1亿)、中央台(5.4亿)、广东台(5.3亿)、上海台(5亿)。中央台的广告创收排名是首次超过广东,位居第二。江苏(4.1亿)、天津(4.1亿)都是首次突破4亿,黑龙江(2.7亿)是首次突破2亿。
第二轮广电志在第一轮志书广播篇、电视篇、管理篇的基础上新增加一篇——产业篇。包括广告经营、节目交易、电视剧制作、动画片制作、有线电视网络建设与经营和影视基地建设与文化会展。这一章一方面通过文字记述政策调整、改革措施出台以及经营策略实施推动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另一方面用各种数据图表来展现产业发展成果。
综上所述,在第二轮《北京志·广播电视志》的编撰工作中,除了具有以上三个新特色的同时,我认为还应该妥善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以免留下新的缺憾。
地方志书和年鉴都是系统记述一定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资料性文献。二者同属于资料性文献的共性使年鉴为志书的编修提供了资料基础。在编辑《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志1994-2010》以及为第二轮《北京志·广播电视志》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年鉴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资料。如北京电台的年鉴编辑工作始于1994年,每年编印一册,中间从未间断。通过逐年对年鉴信息的广泛收集、积累和提炼、研究,至今已形成记录北京电台的共15年、总计600余万字的资料性文献,这些资料权威性强,信息来源可靠,且记述的空间、时间范围和内容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志1994-2010》以及为第二轮《北京志·广播电视志》续修期限相同。所以从内容上讲,《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年鉴》为第二轮广电志的编修在资料上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因此《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年鉴》应该而且也必须成为第二轮广电志的资料来源和主要依据。
同时,由于年鉴是“一年一鉴”,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实用性。这一点与地方志书相比,更显示出其在积累资料方面较强的“存史”功能。目前,我们在编纂《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志1994-2010》中,往往发现,越是年代长远,留下的资料越少,搜集资料的难度也就越大。而在1994年开始编辑年鉴后,因属“年度资料性文献”,其无论是资料收集的广度、深度、难易度,还是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的合理搭配,都得到了可靠的保证,“存史”的价值也就大大提高。每部近百万字的“年度资料性文献”也就成为志书“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的主要依据,同时“一年一鉴”的年度资料文献,也为修志探究事物发展规律提供了参考方向。
写志和用志。写志的目的是为了用志。第一轮修志主要精力集中于编纂,志书版本单一,很少考虑志书的使用,造成志书使用不便。资料检索比较麻烦、传播方式单调、普及面比较窄,直到后期才逐步把用志提上议事日程。志书只有使用,才能发挥其社会效用,体现其价值;也只有使用,才能最终检验其质量的高低,推进志书质量的提高。所以,在第二轮修志期间要提前策划,认真落实。不仅要扩大宣传、广泛使用已经编写出版的方志,还应在编写初期就考虑出版后的使用问题,考虑社会的需求、读者的希望和爱好,运用发展迅速的电子信息技术,在出版传统书的同时,出版电子光盘,或者运用网络技术平台,设立资料库或网站,通过互联网进行志书的发行、交流、征稿以及做资料查阅。真正实现志书资源、数据、资料共享,使得资料资源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和利用。还要千方百计地把方志变成各种各样的读物,图文并茂、改善志书版式、探索新的技术方法,增强可读性,使其成为研究历史、编写史书的必备资料,成为编写百科全书,编写辞典,编写适用方方面面的知识类书籍的必备资料,充分把方志用起来。
[1]刘书峰.试论专业志与新史学的关系——以广播电视志为例[J].中国地方志,2008,7.
[2]钱晓琴.浅谈年鉴如何更好地为第二轮修志服务[J].新疆地方志,2008,3.
[3]董忠.关于二轮修志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与实践[J].江苏地方志,2008,增.
[4]范本龙.不可低估第二轮修志的难点[J].中国地方志协会2004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
[5]陈建明.从修志实践谈年鉴与志书的接轨[J].张家港史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