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管理模式 提高民族地区大学生的“三自”能力

2011-08-15 00:51许靖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许靖

(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E-mail:1010822574@qq.com)

民族地区大学生有鲜明的特点:老实本分,比较能吃苦,有强烈的发展愿望;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烈,接受新鲜事物快;思想和价值观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更多地转向实用实惠,心理相对浮躁,功利性强等。从目前来看,民族地区高校中大部分是本地生源。众所周知,民族地区多在边远山区,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经济欠发达,贫困学生相当多。故民族地区大学生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受所处环境的影响,往往缺乏健康的自我意识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缺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力和具备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综合素质整体偏低和社会适应能力差[1]。此外,部分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面打工,缺乏和子女交流,更谈不上教育子女,子女易出现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等问题[2]。可见,民族地区大学生需要各种帮助以完成学业。所以,在大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如何针对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特点,实施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提高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1 民族地区高校当前的学生管理模式和弊端

目前民族地区高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仍采用以管理为主、教育为辅,指挥为主、服务为辅,灌输为主、引领为辅[3]的模式,这种教育管理模式是“精英教育”时代的产物,已经不能适应现今教育大众化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更加适应不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其实,大学生基本年龄超过18岁,已经是成年人,具备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条件,高校本应该顺应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从管理上“营造一种导向,创造一种氛围,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在学习中教育自我,在实践中管理自我,在生活中服务自我。然而,现有的教育管理模式没有从大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导致教育管理当中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比如:将学生管理得过死,学生没有主动性;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学生能力得不到锻炼和展示的机会,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差、就业竞争力弱、实际工作能力不突出等。所以,改革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采用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为重点的“三自”能力教育管理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民族地区高校的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2 “三自”能力教育管理模式对民族地区高校具有重大意义

2.1 “三自”能力教育管理是解决民族地区大学生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传统学生管理模式的弊端是将学生管理得过死,学生没有主动性。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发展,教育体制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以人为本,注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成为高校新形势下的教育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显然,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民族的希望,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还需要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更为重要的是“三自”能力教育管理可以解决民族地区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自我教育,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克服自身存在的缺点,不断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通过自我管理,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交流沟通能力;通过自我服务,养成独立自主、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品格,提高动手能力,帮助各类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2.2 “三自”能力教育管理有助于提高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大学生中开展“三自”能力教育管理,就是为了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活动,也是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在“三自”能力教育管理模式下,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事务,在各项活动中获得更全面的锻炼。大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还能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使他们理性地面对现实、冷静地分析问题,不断地激发出自身的潜能,自信心也会逐渐增强,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对困难的心理素质。可见,强化“三自”能力教育管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3 “三自”能力教育管理可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民族地区高校地处后发达地区,办学经费缺乏,教学条件一般,没有吸引人才的优越条件,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管理工作量也在激增,而学生管理队伍数量不足、流动性高[4],被迫把主要精力放在应付日常事务中,管理质量不高。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够使每个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活动中,学生本身的事情大部分都能自行解决了,不需要增加辅导员就能把学生教育好,学生管理者减少了日常事务性工作,就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服务职能和自身的学习提高,为大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创造更佳的环境。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采用“三自”能力教育管理模式,使他们具备在学习中教育自我、在实践中管理自我、在生活中服务自我的基本能力,对于民族地区高校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提高大学生的“三自”能力的主要举措

3.1 自觉培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三自”能力的校园文化

3.1.1 教师和管理者应树立“三自”能力教育管理理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三自”能力培育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大学生“三自”能力培育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任课教师不仅要传授做人的基本道理和从业的基本技能,解答学生的问题,还要积极开展讨论式教学与合作式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管理者必须坚持“三自”能力教育管理理念,转变以往“以工作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陈旧思想,主要职能要从管理训导向咨询服务转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变学生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不断增强学生的“三自”能力。

3.1.2 大学生要树立“三自”意识 大学生既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又是实施“三自”能力教育工作的具体执行者,“三自”意识的强弱决定了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的成败。由于大学生普遍存在自我教育观念不强、自我管理意识薄弱与自我服务能力不足等缺陷,并且在学习与生活上有较大的依赖性,独立自主的意识与能力不高,这些影响了大学生“三自”能力教育管理的有效实施。因此要加强“三自”能力教育管理的校园文化建设,使整个学校形成注重大学生“三自”能力教育的氛围,使“三自”意识扎根于学生的内心深处。

3.2 努力构建完善的学生自治组织

3.2.1 党团组织是开展大学生“三自”能力教育管理的主力军学生党员、团员是优秀青年的代表,他们和学生共同生活在一起,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情感最了解,对如何做好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非常重要。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行党建带团建,把学生党员作为“三自”教育体系中的排头兵,把大学生党建工作作为”三自”教育体系的首要工作[5],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培养,做好党团员的能力提升工作,让学生党团员具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在学生各类团体中发挥骨干作用,带领同学们提高“三自”能力。

3.2.2 学长制”是大学生“三自”能力教育的有益补充 学长制是一种在国际上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普遍推行的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选择工作责任感强、工作能力突出、学习成绩优秀,专业技能扎实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学长,以寝室为单位对口帮扶、指导新生,使新生及时了解大学学习的特点,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帮助他们规划奋斗目标。这种“一对一”结对子的方式能起到“导学、导管、导助”的作用,对学校管理是一种很好的补充。

3.2.3 学生团体是学校管理系统的重要单元,也是大学生“三自”能力教育的重要基地 班级是学校管理最基本的单位,要将管理重心下移至班级,以班级委员会的自治化管理为核心,以寝室长为成员,形成班级事务委员会,对自然班级日常事务进行自治,做辅导员的得力助手。各种协会以其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吸引广大学子的踊跃参加,基本能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学生不论是在团体的选择上,还是完成某项活动任务方面,都离不开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是大学生锻炼“三自”能力的大好平台。而学生自助社团以及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6]等则是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有效保障。

3.3 积极开展大学生“三自”能力教育管理实践活动 日常生活与学习是大学生加强“三自”能力教育的主阵地。由于大学生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上,因此要充分发挥出日常学习与生活管理的主阵地作用,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从一日之计在于晨到晚上的枕边三思,从学习、生活、工作到人际关系以及感情的建立,均要实行全天候的“三自”能力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各种实践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了“三自”能力锻炼的机会,也给大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要充分利用节假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广泛参与。这是认识社会、走入社会的重要形式,更是实现“成长成人成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实践自我管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基本途径[7]。寒、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到广大农村去进行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察群众疾苦,了解基层民众物质文化的需求,把学到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以培养学生服务基层的责任感及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社交能力和实践能力。

纵观世界,大学生的“三自”能力教育管理将是高校学生管理发展的主流趋势。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有序地推进大学生“三自”能力教育管理,为提高管理育人作用做出有益探索和积极贡献。

[1] 周锦鹤,杨莉苹,季建华.民族地区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75-78.

[2] 冯宇,马思放,阳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以广西马山县为例[J].世纪桥,2009,182(8): 103-104.

[3] 李红艳.对大学生开展“三自管理”的思考[J].科技资讯, 2010(21):215.

[4] 许靖,梁旭明,詹朝东.转变管理理念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管理水平[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2):251-252.

[5] 陶宇.论新形势下大学生“三自”教育[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7,8(2):56-58.

[6] 郑节霞,阮晓丹.高校贫困生“三自”教育探索[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19(4):54-56.

[7] 李满林.大学生自我管理探析[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3):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