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的应用及注意事项

2011-08-15 00:51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广西灵山县疾控中心预防保健科,广西 灵山 535400 E-mail:67254600@qq.com)

穴位注射法是将小剂量药物注入穴位,通过机械刺激与药物的化学作用的综合效应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穴位注射后药物沿经络循行直达相应的病理组织器官,充分发挥经络和药物的共同治疗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存在这样的误解,认为穴位注射很小儿科,只要背熟一些穴位,掌握了基本的注射方法就可以了。笔者经过多年实践体会到,穴位注射并非如此简单,其中蕴涵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学问。现将本人的体会介绍如下:

1 穴位注射前的准备工作

1.1 穴位注射时,环境要清洁肃静,室温保持在22~30℃为宜,嘈杂会使人意念不能集中,室温过低会使肌肉收缩,影响经络气血运行。

1.2 在狂风、雷电、暴雨、大雪天气,或病人处于大饥大渴、大寒大热、大饱大醉、大虚大竭、大怒大恶、大劳大汗时均不宜进行注射。穴位注射最好是顺应经络流注的时间,如足三里穴位注射应在胃经工作时间早上七至九时,太溪穴位注射则应在下午五至七时,其余依此类推,这样借助经络气血的推动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 注射前不宜吸烟,香烟中的尼古丁一旦进入体内,就会造成交感神经紧张,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疗效就会大打折扣。

1.4 注射前嘱病人饮温开水一杯,有条件者用温水泡暖手脚,促进全身气血运行。下腹部穴位注射者应排尽尿液,以免刺伤膀胱。

1.5 向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因注入药物及部位的不同,注射后局部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酸胀感,4~8h内患者有轻度不适,有时不适感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不超过一天,使患者有心理准备。

2 选择药物及穴位的注意事项

2.1 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和过敏反应,按操作规程谨慎使用。使用前应注意药物的有效期,不要使用过期药物,并注意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如已变质即应停止使用,特别是不能用过期药物作为穴位注射,如有用过期限的卡介苗作穴位注射,结果发生寒性脓肿。

2.2 熟悉穴位的解剖位置,要避开大动脉、大静脉和神经干选穴,躯干部穴位注射不宜过深,防止刺伤内脏;背部脊柱两侧穴位针尖可斜向脊柱,避免直刺而造成气胸。

2.3 选穴时,应避免选用肌肉菲薄、针感特别强烈的腧穴,如十宣、素 、人中等,对比较容易引起针刺后遗感的穴位如翳风、内关等穴,要尽量少用。年老体弱者,注射部位不宜过多,用药量可酌情减少,以免晕针。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穴及合谷、三阴交等穴,一般不宜作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产。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药液误入关节腔,可引起关节红肿、发热、疼痛等反应,甚至致残。

3 穴位注射时的注意事项

3.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一般要先用碘酒消毒,再用酒精擦净,特别是耳穴更要注意防止感染。穴位注射操作时,还应因人制宜选择适宜注射器及针头,进针时最好不宜直刺,针与皮肤呈45°~75°为宜(按经络循行方向取“迎”、“随”)。要按穴位注射要求正规操作,因为操作时针头不恰当的反复捻转、盲目提插均可造成肌肉、血管或神经的意外损伤。

3.2 穴位注射时,呼吸对疗效的作用不可低估。吸气时肌肉收缩而僵硬,相反,呼气时肌肉松弛而柔软,此时给予穴位注射刺激不仅痛感少,而且传导快,能取得更好的效果[1]。在患者呼气时使针尖在极短瞬间穿过皮肤进入皮下,同时进针时术者要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针尖上,也就是针灸学中的守神[2],即术者要全神贯注,目无外观,意属患者,审视血脉,令志在针,意守针尖,使患者有“酸、麻、胀”的感觉。若患者有触电感或针感太重,应退针少许,针感减弱后,再注入药物。

3.3 穴位注射还应注意药物的补、泻作用,在用人参、黄芪、当归、鹿茸精等补益作用的药物时,针尖应顺着经络,推注时速度宜慢;在用红花、延胡索、丹参之类活血化淤、偏泻的药物时针尖应逆向经络,推注速度宜快。在推注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情况,若病人说“痛”、或出现脸色苍白、出冷汗、头晕等现象,应立即停止注射并作相应处理。

3.4 注射完毕,出针时宜慢不宜快,出针后按补泻的要求不同,在注射部分的上方或下方作顺着经络快速按摩,促使药物向病变组织方向运行。

总而言之,穴位注射并不简单,其中包含的许多学问值得我们去挖掘、利用和发扬。

[1]萧言生.特效穴位使用手册[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216.

[2]袁长津,罗坤华.中医临床“三基”训练护士分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