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临床护士针刺伤现状和防护的研究进展

2011-08-15 00:51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广西 百色 533000 E-mail:253772269@qq.com)

针刺伤是一种累及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染疾病最危险的传播途径之一[1]。现已证实有20余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传播[2]。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1]。针刺伤已引起了各级卫生管理部门和医院的重视,同行们进行了不少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了防护措施,现综述如下。

1 我国针刺伤在临床护士中的流行状况

自从1981年首次报道针刺伤对医务人员的危害[3]和1984年发现世界首例由针刺伤引起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以来[4],针刺伤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相关部门的重视。发达国家采取各种防护措施,使针刺伤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如英国的某些医院针刺伤和其他锐器伤的发生率仅为1.0%~6.2%[5]。我国职业防护教育起步较晚,针刺伤发生率仍相当高,近10年来不少资料显示仍在80%以上,并且没有降低的趋势[6]。我国又是肝炎的高发区,艾滋病的感染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因此针刺伤的防护迫在眉睫。

1.1 针刺伤与操作者防护意识关系 我国部分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认识不足,防范意识差[7]。有调查显示,无防护意识者针刺伤发生率为 100%;有防护意识者针刺伤发生率仅26.6%[8]。自我防护意识的强弱与针刺伤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

1.2 针刺伤的种类 发生针刺伤的针头类型主要是注射器针头、输液器针头、抽血针头和缝合针头,尤其是注射器和输液器针头[9]。其中被污染的针头刺伤占78%[10]。注射器和输液器是护士工作中接触最多的医疗器具,种种原因都会容易刺伤。

1.3 针刺伤的部位 国外有报道手部受的针刺伤是所有伤害中的94.1%[11]。国内资料显示针刺伤发生的部位也以双手为主。赵虹[12]对329名护理人员调查时,有296例次受过锐器伤,其中双手共发生287例次,占96.95%。与杨顺秋[6]、孙月梅等[9]调查研究的结果一致。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均是护士使用,并负责毁形、消毒、回收处理等工作。手部是直接接触操作物品的部位,故受伤频率较高。

1.4 针刺伤发生的环节 针刺伤在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都可以发生,但以操作后发生率最高[13]。我国传统教育护理操作流程偏重于操作前的用物准备和操作过程中保护病人的规范化,而忽视对护士的职业防护,特别是操作后只要求“整理用物”,而没有详细说明如何处置。

1.5 针刺伤在护士群体中的分布 资料显示,不同职称、不同工龄的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有明显的差异。李淑琴等[14]对220名护士的调查结果表明,护士组针刺伤发生率明显高于护师和主管护师组。低年资护士发生针刺伤高于高年资护士[12]。与低年资、低资历的护理人员技术操作熟练程度不够高,对针刺伤重视不足,参加培训机会少和这年龄段生活对工作的影响最大有关。

2 针刺伤防护

2.1 防护管理

2.1.1 护理管理者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医院管理层的重视和科学规范的管理是降低护士职业暴露的基础[16]。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与传染病和医院感染密切相关的法律和技术规范,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作为护理管理者应根据本单位情况,不断完善针刺伤的防护管理制度,改善医院防护条件和工作环境,保证医院护士合理的编制,科学合理安排人力。为临床一线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2.1.2 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被公认为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1]。国外研究结果表明,定期在职教育,严格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可防止30%以上针刺伤的发生[17]。范慧娟[18]在输液室对实习生和轮转护士进行培训前后针刺伤发生率的对比,培训前针刺伤发生率为66.18%,通过带教老师进行防护和应急处理针刺伤相关知识培训后针刺伤发生率仅26.47%。管理者应加强对护士职业防护培养和教育;培训内容包括:预防注射针刺伤指南,针刺伤的危害、原因及防护对策,针刺伤的处理,针刺伤后的报告制度,以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19]。同时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以提高护理人员技术的熟练程度,减少工作中的忙乱,降低针刺伤的发生。

2.1.3 制定预防针刺伤的操作流程 长期以来,在护理教育中没有专门的章节讲授如何预防针刺伤,在临床中也缺乏诸如此类的专门培训,缺乏统一操作规程,使护理人员在使用锐器时,习惯将注意力放在重点工作上,而忽视对自身的保护。护理管理者应根据医院情况,对容易发生针刺伤的环节及项目制定安全的操作流程,督导护士落实。杨顺秋等[6]对静脉输液制定了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预防针刺伤的规范操作流程;如操作后流程为:拔针时,左手按压针眼,右手持针柄,向外动作迅速→取输液器针头时,针尖向外,防止刺伤→用后针头应废弃,勿重新套入针帽→整理用物和浸泡针头时,使用外用钳,放入专用容器。对每一个细节作出了具体要求,让护士容易看懂、熟悉,以改变不正确的操作习惯。

2.1.4 配备防护设施及用品 根据《我国护理职业适当防护水平主要内容》要求,医院必须配备防护设施及用品。医务人员使用安全性好的医疗器具(注射器、输液器等),能有效减少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20]。广泛应用安全留置针和无针密闭接头[21],安全注射器、输液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器[22]等,可以降低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现全国大多数医院已配备了利器盒和医疗垃圾箱,清洗器械时也使用超声波自动清洗器而无需用手清洗,减少手对这些锐器的直接接触。医院应提供产品安全使用的相关培训,鼓励护士使用防护用品。当然,这些安全器械只增加了安全的程度,降低针刺伤的危险,它并不能保证操作者的绝对安全。

2.2 护士自身防护

2.2.1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护理人员应加强自身职业防护有关知识的学习和安全操作技术的训练,使自身具有良好的防护意识和行为,习惯保护病人和自己。遵循预防针刺伤的有关规定和建议,应立即处理使用过的裸露针头,改掉在护理操作结束后回套针帽、分离针头或将拔下针头重新插到输液管等习惯,将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立即放入防刺破、防渗透的塑料收容器内[13]。习惯、熟练地使用各种防护屏障和安全产品,在进行可能接触到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应戴手套,国外研究表明:如果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17]。说明了戴手套的重要性。利器盒放置在齐腰部方便使用的位置,盛装不应超过盒子的3/4,并及时处理。在工作中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从而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2.2.2 受伤后紧急处理 一旦发生针刺伤时,立即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出创口处的血液(禁止进行创口局部挤压),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之后,用75%乙醇或0.5%聚维酮碘进行消毒并包扎创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23]。填写《医疗锐器伤害登记表》,上交医院的保健科或感染科评估是否预防用药。因被HIV污染针头所伤时,要在4h,最迟不超过24h进行预防用药。

总之,临床护理人员针刺伤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尽管采取各种防护措施也不可能完全避免。但通过医院管理层的重视,加强培训,规范操作程序,督促实施,为一线护理人员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加上护理人员自身的防护,是可以将针刺伤发生率控制在较低的范围内的。

[1]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

[2]梁万年.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传染病防治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5.

[3]McCormick RD,Maki DG.Epidemiology of needle stick injuries in hospital personnel[J].Am J Med,1981,70(4):928-932.

[4]Kanter LJ,Siegel C.Needle sticks and adverse outcomes in office-based allergy practices[J].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2003,90(4):389-392.

[5]Trim JC,Eliost TS.A review of sharps injuries and preventative strategies[J].J Hosp Infect,2003,53(4):237-242.

[6]杨顺秋,张静,凌云霞,等.护理人员在静脉输液操作中针刺伤的调查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7):22-24.

[7]任珍.经血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8):765-766.

[8]高国贞,刘桂卿,倪娟萍,等.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情况调查[J].现代护理,2006,12(18):1672-1674.

[9]孙月梅,索士敏.医院工作人员针刺伤调查及发生原因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8,25(1):78.

[10]刘丽群,孙湘,丁翔,等.医院临床护理人员针刺伤情况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0,26(6):1216-1217.

[11]Peny J,Parker G,Jagger J.2003 percutaneousinjury rates[J].Adv Exposure Prev,2005,7:42-45.

[12]赵虹.部分临床护理人员锐器伤调查分析及防护对策[J].临床护理杂志,2008,7(4):51-53.

[13]黄小红,覃金爱,韦志福,等.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48-750.

[14]李淑琴,张凌,姚晓梅,等.基层医院护士发生针刺伤现状与防护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08,6(3):15.

[15]贺锦花,李菊英,谢玲玲,等.260名临床护士针刺伤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5,5(6):36-38.

[16]钱正荣.护理人员面临的传染病危机及管理现状[J].护理学杂志,2009,24(9):89-91.

[17]Barbara JF,Deloris EK,Steven MB,et al.Frequency of nonparenteral occupational exposures to blood and body fluids before and after universal precautions training[J].AM J Med,1991,90(2):145-153.

[18]范慧娟.注射针刺伤的防护和应急护理对策[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1):183-184.

[19]周云君.护理人员针刺伤的现状与防护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8):100-102.

[20]杨淑玲,李亚洁,张秀华,等.经血传播疾病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11):15-17.

[21]薜秀丽,于长颖.高度重视临床针刺伤有效防护职业性危害[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56):833.

[22]葛建文,郑玲.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临床误诊误治,2004,17(12):897-899.

[23]苗向丽.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预防与对策[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12(8):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