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危重病人家属心理问题研究概况

2011-08-15 00:51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 百色 533000 E-mail:375447440@qq.com)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人们对疾病的研究领域由单纯的疾病治疗延伸到包括家属等社会支持系统对疾病的转归上。急危重症病人由于病情来势凶险、紧急,其心理难以适应,需要家属的帮助。然而作为家属,面对亲人突如其来的急症、重症,其心理同样难以承受,表现出焦虑、恐惧、孤独、悲观、抑郁甚至暴躁等一系列心理不适应,不仅未能关爱、照顾病人,其不良情绪和行为还会增加病人的焦虑。金淑均[1]研究表明,家属不良情绪与患者焦虑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家属对治疗和护理不理解往往是医疗纠纷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急危重症病人家属采取必要的心理照护,帮助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充分发挥支持系统作用,对病情转归及医疗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急危重症病人家属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焦虑 97%的急危重症病人家属,由于亲人疾病紧急、突然,病情危重而且变化快,短时间内所需医疗费用高,以及对病情不了解、不能亲自照料病人等因素,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2]。其中,中度以上焦虑占70%,重度以上焦虑占40%[3,4]。焦虑程度与患者病情、家属年龄呈正性相关;在性别上,女性家属焦虑程度明显高于男性,且女性家属与常模比也呈显著相关[5];文化程度与焦虑程度呈负性直线相关[6],文化程度低的家属可能由于受到自身文化知识的限制,对医学方面的信息了解较少,因而产生茫然和焦虑。文化程度较高者,对疾病的发展及转归,认识比较科学合理,焦虑程度相对较低。在疾病分类上,创伤病人家属焦虑和抑郁的程度明显高于非创伤病人家属,创伤性疾病往往是突发、无可预测的,致残、致死率高,因而家属情绪反应剧烈[7]。但家属焦虑与患者医疗费用来源、病人就诊时间无显著意义的相关关系[6]。

1.2 恐惧 病人危重的病情、陌生的陪护环境以及目击同室其他病人死亡等因素都会对家属产生很大的精神压力,出现恐惧心理。其恐惧可分为初期对病人病情的恐惧,当病情有所缓解时对预后并发症的恐惧,当得知治疗无望时对死亡的直接恐惧[8]。

1.3 孤独 由于严格探视及消毒隔离制度,家属多被安排在抢救室、监护室以外的陪护区内,漫长的等候、猜测、牵挂均增加家属孤独感;医务人员未能及时进行心理照护是造成家属孤独感的又一因素;探视过程中,由于病人病情危重或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无法与家属进行语言和非语言沟通与交流[9],加重其孤独心理。

1.4 敌对 家属对医护人员期望值过高、对疗效急于求成、对预后不切实的期盼到失望,加上筹措治疗费用、处理车祸、纠纷等事件,使其身心疲惫。在这样纷繁杂乱的情绪影响下,为了宣泄其负面的心理情绪以达到心理的某个平衡点,有些家属往往将不愉快的情绪转嫁于医务人员,表现为愤怒、敌对甚至攻击性行为。在敌对组中,创伤病人家属比非创伤病人家属反应强烈,这是因为创伤性病人伤前健康状态都很好,突发的意外,家属心理承受能力低,对治疗期望值高,但创伤往往病死率高,如重型颅脑损伤致死率高达30%~50%[10],且治疗费用高,造成人财两空,家属情绪反应剧烈,甚至导致自控能力下降或丧失,出现攻击性行为。同等条件下,创伤病人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较非创伤病人家属低,而引发纠纷率比后者高[7]。魏志明[11]研究也证实危重病人家属与普通病人家属的敌对性得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说明这一群体的心理问题值得进一步关注。

2 急危重病人不同类型家属心理照护

2.1 帮助和提高家属心理适应能力 针对急诊抢救室陪护环境的特殊性及病人病种的多样性、复杂性,医务人员可进行预见性、针对性干预措施,帮助其顺利渡过心理适应期。如病人进入抢救室时对家属进行短时间交流,简单介绍陪护区环境及病人病情,让其心理有所准备和适应。

2.2 优化抢救流程,缩短家属心理等候时间 急危重症病人工作抢救流程,坚持“先抢救,后交费”原则,在行CT、B超、放射等检查需转送病人时,有医护人员专人护送,并在电梯、检查室设有“急诊专用”、“危重病人优先”等绿色通道标志,使家属时时处处感受到救死扶伤精神体现和医院人性化的管理,省去平时挂号、交费、检查、处置等一系列繁杂的程序,以缩短家属心理等候时间[12]。

2.3 中青年患者家属的护理措施 对于中青年患者的家属,因病人病前身体状况大都良好,而且是家庭主要劳动力,家属对治疗期望值高,情绪也较为激动,迫切需要患者得到最好最快的救治。医务人员在积极抢救的同时,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及时有效地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当病情出现恶化时及时通报,说明医院已尽最大的努力但病情太重,请家属理解及正视现实,必要时请健康助理员代办缴费、打印费用清单等工作,减轻或消除不良情绪,帮助其渡过心理危机期[13]。

2.4 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属护理 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女性家属,医务人员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医学、心理学相关知识,及时、耐心地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对于在认知上有偏差的家属,根据各人的特点,给予耐心细致地解释,让其心理随着病情的好坏有个适应的过程。

2.5 农村家属的健康指导 对于来自农村的家属,由于其对医院环境、医学知识不了解以及对疾病的恐惧,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休克现象,甚至出现晕厥、大哭大闹,影响急救环境和秩序。医务人员应理解,必要时允许他们哭泣以疏泄心中的积郁,鼓励他们多与其他亲友倾诉,与其他患者家属多交流,以获取知识和更多的精神支持。

2.6 敌对型家属护理 对于激动甚至敌对型家属,医务人员要有敏锐的预见性及防范性,及早与其建立相互平等、信任与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多倾听家属的意见和需求,耐心向其解释病情,使其及时了解病人病情动态,医护人员语气、语速要适当,语言清楚、精练,表达要有逻辑性和灵活性,必要时向医院医务部门等反映,请院内知名专家或相关领导与其沟通,争取其理解并配合治疗,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3 病人家属健康知识宣教的必要性

人是一个身、心、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作为急危重症病人家属,面对亲人突如其来的急症、重症,心理难以承受和适应这一突如其来的精神压力,他们给予病人必要的情感支持同时,需要来自社会尤其是医务人员心理照护,以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王颖敏等[14]报道,危重病人家属心理需求94.74%由医生、70.26%由护士满足。因此,医务人员应经常向家属提供相关疾病信息,讲解有关检查的目的、方法及所需费用,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尽可能规避不良的陪护环境,发挥家属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1]金淑均.家属应对方式与内科急诊危重患者焦虑情绪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与康复,2007,6(4):221-222.

[2]闵军霞,苏佳斌,李琦,等.ICU患者亲属焦虑状态的调查研究及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0,17(1):33-34.

[3]王秀葵,胡艳宁,黄芬艳,等.急诊颅脑手术病人家属焦虑相关因素调查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上旬版,2007,21(10):2578-2580.

[4]卢艳,柴丽艳.急诊危重病人家属焦虑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9,23(2):83-84.

[5]郑晓华,舒良,张艾琳,等.状态—特质焦虑问题在长春的测试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2):60.

[6]皮红英,杨晓秋.急诊患者家属焦虑程度的调查分析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11):629-632.

[7]王锐霞,蒲亨萍,苏家琼.创伤和非创伤病人家属焦虑和抑郁调查[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24-25.

[8]张双彩,王书萍.危重病人的心理研究及临床护理[C].外科重症监护专科知识培训暨学术交流会,2008.

[9]高明.重症监护室病人心理动态变化及护理[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1,23(1):165-166.

[10]杨莘.神经疾病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0-295.

[11]魏志明.ICU病人家属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全科护理:下旬版,2009,7(1):200-201.

[12]魏玉梅,付常平.急诊患者家属心理需求分析与护理[J].河北医学杂志,2005,11(12):1134-1136.

[13]徐居美,孙继兰.脑血管意外家属同步健康教育实施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2):763.

[14]王颖敏,尤黎明.危重病人家属需求满足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上旬版,2007,21(12):3140-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