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研素养培养在基础医学教育中的作用

2011-08-15 00:43:49张晓冬郑杰民马秀娟陆国才袁伯俊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1年3期
关键词:新药实验能力

毛 煜,张晓冬,郑杰民,马秀娟,陆国才,袁伯俊

(第二军医大学新药评价中心,上海 200433)

浅谈科研素养培养在基础医学教育中的作用

毛 煜,张晓冬,郑杰民,马秀娟,陆国才,袁伯俊

(第二军医大学新药评价中心,上海 200433)

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大学生科研创新的实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教学质量,不断促进教学工作,使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同时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使学生具有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可以获得足够的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

科研素养;医学教育;创新能力

教学和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的两个基本职能。一名合格的高校毕业生,不但应该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应具有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在一所本科院校,科研与教学工作能否协调发展,进而实现良性互动,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准,关系到学校发展的前途。因此必须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逐步强化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以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1]。

目前,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存在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等不同的教育层次,五年制的本科教育仍是目前高等医学教育一种重要的培养模式,而五年对于医学教育来说,时间非常有限,不可能单独抽时间专门进行科研素质的培养。大量临床医学论文中有关科研设计和统计方法选择使用方面的错误报导很多,使科研结果的可信度及科学性深受影响,这是由于临床科研人员没有系统学习掌握科研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因此,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必须自始至终贯穿于医学教育的整个过程。要合理规划、充分利用五年的时间,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科研素质。为此教师应指导学有余力并且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本科生在业余时间参与科研工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1 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医学人才质量观

1.1 学习目标明确

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我国医药科研现状。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大国,面对世界范围内强有力的科技实力和人才的竞争,我们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真正把科技作为立国之本,兴邦之源。为此,要求医学生在狠抓基本功的同时,不断加强对科研素质的培养,增强科研意识,认真学习,善于思考,不断总结,为实现“科教兴国”做出贡献。在教学中对重要药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做概要介绍,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还可让学生就某一专题设计相应的研究计划,就其合理性、可行性展开讨论,提高学生主动设计、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2]。

1.2 培养科研思维

科研思维是最主要的科研素质之一,也最需要刻意培养。应结合实验的具体内容,经精心设计,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能力。如在开展药物对麻醉动物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影响的实验时,我们和学生一起设计一系列实验,如果要检测药物对于动物心血管、呼吸和中枢神经系统是否有影响,应该检测什么指标?如何进行检测?哪类药物对于心血管和呼吸系统有着明显的影响?是否能找到其拮抗剂?同时回顾药理学实验所学内容,自行设计实验步骤。这样使得书本上刻板的内容变得生动具体,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同学们都说上这堂课既有趣,又难忘。

1.3 发掘创新能力

江泽民主席深刻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创新的潜力与自主开发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中国要在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具有建立在科学创新基础之上的知识产权和自主开发能力。而传统医学教育恰恰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分低能即是这样的极端。为此,应鼓励学生广泛提问,尤其是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同时注意对学科间交叉领域兴趣的引导,一方面各学科间可相互借鉴,另一方面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碰撞也是许多创新科学论点与方法产生的源泉。其次,是培养学生必须有恒心,科学创新只有经过持久的努力、长期的积累,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每一项科研课题从立项到成果,都需要不断探索、研究,这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在整个科研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得到锻炼和提高。在实验时,从预实验到正式实验,每一步骤都可能遇到问题,甚至是意想不到的问题,有时还需要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这些对学生的心理素质都是考验,有利于培养他们耐心、细致、求实、严谨的学风,有利于培养他们提高科研的创造能力。人都有些惰性,很多学生认为从小学到大学已经学了近20年,该松一口气,应该放松放松,如果对他们不加压,有可能产生“人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会消极、消沉下去,一定要加强教育,让他们始终有一种危机感,不努力在市场大潮中会被淘汰,会被唾弃。

1.4 坚持实事求是

科学研究与临床医学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儿虚假[3]。应反复强调实事求是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实事求是,从一点一滴做起。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才是真正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对医学科学负责。只有重视综合素质教育,加强对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调控教学过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才能面向21世纪培养合格医生,以适应未来的医学发展和世界竞争的需要。

2 培养学生科研素养的主要措施

2.1 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和选择课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将科研引人教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这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及科研能力[4]。学生在完成理论课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通过大量阅读国内外资料,了解国内外相关专业的研究进展,同时丰富了课堂所学,巩固了相关专业知识,而且锻炼了英文的阅读能力,掌握了大量英文的医学名词,学习英文论文的书写规范及写作方法与格式。通过阅读文献,选择比较感兴趣的题目,找出相关题目研究中的欠缺,或者目前尚未有人做的工作,确立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根据检索出的文献,再具体确立文题,写出相关题目的综述。既可使他们对所涉及的问题及其目前的研究进展有较全面地认识。又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总结的能力。例如一些学生对尿酸氧化酶治疗痛风这个专题很感兴趣,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并没有简单地回答解释,而是引导他们到图书馆查阅国内外文献,然后根据文献资料,经过分析、思考、总结和概括写出相关的综述。通过这一过程开阔了思路,对尿酸氧化酶治疗的机制、使用、效果和目前的研究现状等方面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同时使他们初步掌握了文献的检索与利用以及科技写作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知识不仅局限于课堂和书本,有助于使学生从记忆型、模仿型向思考型创新型的转变。

2.2 学习系统的科研方法,训练思维能力

首先应当了解医学研究的基本程序与方法[5],还要善于学习、总结各学科自身的研究规律和方法。如一个1.1类新药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试验的设计思路是什么,把这些思路与方法揣摩透,就很容易领悟学科中研究思路与方法的创新,理论上新的发现和突破。还应该利用各种机会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对别人的课题进行设计来考察自己;或者对文献中的实验设计与结果讨论反复琢磨研究,对这些论文进行总结与评价。这样不知不觉中思维能力会有所提高。

由于目前学校条件所限。暂时不可能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因此根据情况利用课余或假期让学生参加科研中试验周期较短又能说明问题的部分试验。以达到对其进行科研训练的目的。例如组织部分学生参加了生物技术药物(肿瘤坏死因子)的长期毒性试验研究。整个试验包括:动物选择-剂量选择-给药方案-指标测定-结果分析等。通过这样的试验使他们对科研工作的过程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且对该类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表现产生了感性认识。这是综合实验教学法的一种形式,即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查阅资料,完成实验设计并按步骤完成全部实验过程,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法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

2.3 开展专题讲座,加强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是一个促进年轻学者学习和提高业务技能的一种良好方式。学生进入大学之前都是遵循教师主动讲课,学生被动听课的模式。而对大学生来说,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大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擞,用自己的语言来说的能力能让他们受益终生。我们中心经常邀请校内外甚至国外的科学家来访讲座,他们对学术的创新、科研思维方法、学科的发展都有独到的认识,听来让人耳目一新。学生还参加教研室的学术讨论活动,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学生进行学术交流等。

近几年结合科研课题,进行了不同内容,多种形式的专题讲座,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6]。分别给药学本科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举办了专门的暑期培训班。讲座内容涉及新药评价研究的方方面面,主讲人均为各领域著名的专家教授,如:袁伯俊教授所做的“新药评价与 GLP”,“现代新药研发的思考”;王红阳教授的“肿瘤磷酸化调控与抗肿瘤新药研发”;苏定冯教授的“基础研究与新药开发”;李波教授的“生物技术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等。通过专题讲座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想解决这一困难的想法,从而去认真思考所要研究的问题,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积极要求组建并参加科研小组。在实验中学生始终怀着探索、希冀的心情,甚至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也具有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体验了科研的艰辛,失败的痛苦,成功的欢乐。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和集体主义的协作精神。

2.4 科研论文撰写的训练

论文的写作也是培养科研素质的途径。论文体现了对某个课题的研究程度,写作中促使人反思自己实验思路,可以参考医学论文写作方面的书,了解各种类型医学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与写作方法,多写多练。论文想要表达得清晰、有条理、有说服力,往往要经过反复修改的过程,从而使思维的严密性得到很大的提高

3 存在问题

专业知识不足。仅限于教材上一点粗浅的认识,知识不系统、不扎实;没有形成较为牢固的各门学科知识框架,不了解学科间在哪些方面共融、交叉而发展,学术视野狭窄,缺乏创新意识[7]。实验能力差。不了解本学科中有哪些技术,及其原理、使用范围和优缺点,单凭实验室能进行哪些实验,单纯套课题来做。实验中遇到技术方面的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动手能力差,常出实验故障,不能顺利地完成实验工作。思维能力差。不了解科研的基本程序,如何提出科研问题,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医学论文写作能力差,缺乏逻辑,讨论不充分,结论不严密。

[1]何忠良.以科研促进教学实现地方院校科学发展[J].教育研究,2008,6:195 -196.

[2]赵昆朋,王雪银,马远方.浅谈科研在基础医学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74.

[3]李建中.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4]刘 民,李晓眠.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造力的培养[J].基础医学教育,2002,4(2):168.

[5]殷国荣,王斌全,杨建一.医学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4-7.

[6]陆国才,袁伯俊,姜 华.寓医学科研道德教育于新药评价教学中[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20(6),24 -26.

[7]单联喆.医学研究生如何提高科研素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34(增刊):54-55.

Role of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bility in Pre-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

MAO Yu,ZHANG Xiao-dong,ZHENG Jie-min,MA Xiu-juan,LU Guo-cai,YUAN Bo-jun
(Center of Safety Evaluation for New Drugs,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The practice of cultiva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city of college students can be done under teachers’guidance.Scientific research practice can stimulate students’interest in learning,widen their horizon,and upgrade teaching quality.Teaching not only simply involves imparting knowledge to students,but also enabling them to acquire the abilities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 independently to adjust themselves to future social development.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city;medical education;innovation ability

G644

A

1006-2769(2011)03-0454-03

2011-02-17

毛 煜(1970-),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科研与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新药实验能力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做个怪怪长实验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人大建设(2018年6期)2018-08-16 07:23:10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太空探索(2016年5期)2016-07-12 15:17:55
丙型肝炎治疗新药 Simeprevir
抄能力
鲁先平:一个新药的14年
创业家(2015年9期)2015-02-27 07:5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