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艳,李益明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育处研究生科,上海 200040)
医学人文教育探析
朱春艳,李益明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育处研究生科,上海 200040)
追溯了医学人文教育的历史渊源和内涵,针对当前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尝试从三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是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二是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渗透作用,三是发挥教学医院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医学人文教育;人文课程
“医术乃仁术”,医生是“仁爱之士”,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称“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医生应具备哲学家的全部最好品质,无私、谦虚、高尚、判断力强、知识丰富和不迷信。世界卫生组织早在 20世纪 90年代就提出,现代的医生应该是五星级医生。显然现代医学生,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素质和医学技术外,人文修养及哲学理念也是现代医学生必备的素质。在某种程度上,人文修养甚至比专业素质和医学技术更为重要。如果想成为一名好医生,绝不仅仅是技术的高超,还必须重视患病的人,这就需要医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
医学的本质是使病人减轻痛苦、增加快乐。医学所要面对的是有生命、有心理、有情感的人。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仅要治疗人类各种疾病,还要关注人类精神健康,减轻人类心灵痛苦。医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能够深入研究社会的需要、个人的要求,领悟生命的真谛与价值,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生理与心理、医生与患者等各方面的关系,在医学实践中更好地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以此来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目标。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人道原则、人本立场、人性光辉永远是医学的价值皈依与医学职业的职业操守。
人文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做人”,其教育内涵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传授人文科学知识,包括文、史、哲、艺术等,它起着陶冶人的情操,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促进科学思维能力发展的作用。这是形成人文素质的基础。二是加强对人类、对民族命运的责任意识教育。一个对人类问题有责任感的人,才能关心世界、关心人类、关心社会,才能爱我们的国家、民族和人民。三是培养高尚的人格。人文教育是人格养成的基础。高层次人才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以“实行革命人道主义”为宗旨的医学人才更应该如此。
医学人文教育是一般人文教育在医学这一特殊领域中的应用。一方面,它不可能游离于一般人文教育的本质内涵之外而独立存在。另一方面,由于医学领域的特殊性,使得人文教育在医学中的作用比在其它领域更加重要。因此,我们所理解的医学人文教育就是在一般人文教育的基础上,在将医学生培养成人格和谐、健全,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上,将人文精神与医学这一特殊科学与实践相结合。其核心是尊重一切与医疗有关的人的价值。
自 20世纪 60年代起,医学人文教育在西方兴起;70年代,部分美国医学院将人文教育引入到医学教育之中;1982年美国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在《医学教育未来方向》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英国在《明天的医生》的报告中也提出医学教育和实践中要加入更多的平行课程,以达到医学人文与医学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以至包容。日本也针对医生缺乏人文知识的问题,实施“全人的医学教育”。美国医学院协会于 1985年要求将医疗有关的伦理学和行为科学纳入医学院的课程体系之中,扩大选修课程,进而形成了一个环绕医学的与之相关的医学人文学科群。随后,英、法、德、日等国家,陆续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比重大大加强。目前,西方的医学课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三大部分组成,其中医学人文课程总学时的比重,美国、德国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 10%-15%。在医学人文学科群中,医学与人文相交叉的边缘学科成为核心课程。
我国医学人文教育与研究于 20世纪 80年代以后在一些国内知名医学院校陆续开展起来,来自医学史、自然辩证法、医学伦理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和研究人员,开设了一些新兴的医学人文课程并开拓了新的教育研究领域。20世纪 90年代,国内的一些学者注意到建设医学人文学科学术共同体的必要性,在南京和大连分别召开了医学人文学学术研讨会,医学人文教育与研究的相关机构也有了一定发展,至今召开了四次全国性的医学人文学术研讨会。2006年 5月成立了全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专业委员会。与国外相比,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偏少,大约只占总学时的 8%-10%,这对于培养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医学生是有缺憾的。从医学教育的规律而言,其学科课程设置应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三大类组成,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所占比重以 20%为宜。
目前,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缺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①重视专业教育,把人文教育放在辅助地位。有些院校唯以就业为导向,认为只要把专业知识教好就可以顺利就业,而人文教育则是可有可无的。②软硬件设施不完备。硬件方面特别是一些偏科性的学校人文活动场所和设施缺乏,图书馆人文资料匮乏,不能满足学生对人文资料和人文知识的需求。软件方面,管理者和教师人文素质欠缺,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人文引导。③学生人文素质不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心理素质差,不能够正确处理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人文知识缺乏,审美能力低。
目前,我们的医学生所受到的教育是学校教师传授给的被动的学习者 (医学生)知识、技术和价值。学校的环境塑造了学生,但是这样的结果如同 (美)奥佛德在《手术刀与银熊》一书中写道:“我是由一群强调专业能力与临床技巧而忽视关心与感受能力的医师所训练出来的”。背离了医学的目的。其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人文知识的教育,致使学生缺少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蕴;在课程设置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门类偏少、学时比重偏低,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教育中的人文道德教育和熏陶,致使学生缺少对医学本质的理解和生命意义的深刻体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良好的人文环境。
人在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还应当注重社会人文知识的学习,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否则,将不可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对于在校的医学生来讲,如何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如何去实现自己的追求和梦想,这就需要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前提下,加强自我人文素质的修养,要有文化的自觉,培养自己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感,以此为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和确定的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基础。
近年来,在我国发生了患者或其家属冲击、打砸医院,殴打及杀害医务人员的恶性事件。医患关系恶化到如此血腥的地步,在人类历史上是罕见的。2005年10月 1日,新华社报道:卫生部长高强坦言,医患关系紧张主因在医务人员。其中所说的根本措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是属于制度的因素,但是良好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医患之间的沟通是每个医生能够做到而未做到的,提高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素质需要从源头上抓起,从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抓起。因此,医学人文教育就是培养医学生对人性、情谊的感知,让他们能够以了解人的整体性,尊重人的尊严及追求人的完整性作为基点,来解除病人的痛苦。惟有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使其在将来的医疗实践中主动关注人的生存质量、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关心人的生活环境,自觉地尊重患者的人格和自尊,才能发自内心地关心与爱护病人,才会创造出和谐的医患关系。
新的医学模式要求由培养只懂医学专业知识的单一型医生向培养掌握治疗、康复、保健等卫生服务的复合型人才转化。这要求医学生 (医生)不仅要懂得医学知识,还要掌握社会、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不仅要掌握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还要有对人性的关怀,对他人的同情心等人文情怀;不仅要关注疾病,更要关注有思想感情的患者,要充满爱心和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等高尚的人文精神。医学教育必须重视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教化,培养医学生既有严谨求实的科学道德精神,又有高尚的医德修养和美的情感,以期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能够实现医学的最大价值,满足人们的需要。让科学精神充满人文关怀,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医学教育理念。
医学与人文之间的平衡需要在进行医学知识教育的时候就要注重人文即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按照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针对医学生的特殊情况,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去实施:
学校应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教务部门应将人文课程纳入医学教育体系中,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内容应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以学科构建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主要有: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心理学、“两课”等。第二,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课程,主要有: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卫生法学等。第三,由多学科融合后形成的综合课程,主要有:社区卫生保健、医院管理、人口学、运筹学等。三个层面课程相互联系,第一层约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 50%-60%,主要是让医学生树立对人、社会、自然和自身的正确态度,树立科学世界观,培养道德情操和人文品位。第二层约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 20%-25%,使学生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探讨与医学有关的若干问题,引导他们重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第三层约占人文素质教育的 10%-15%,融人文素质培养于医学实践之中,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就意味着课堂要从工具性转向人文性,课堂应该是体现人格尊严并不断增加人格尊严内涵的地方,是实现人之自由的场所,是学生在认知、交往和审美等活动中丰富自己生命意义的地方。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具有物质和精神两种形态。具体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也指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主要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产生作用。具体表现在:①校园文化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了良好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人文知识不会被束之高阁,而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了营养丰富的生存土壤,从而得到延续与发展,课堂知识在与校园文化的相通融合中,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进而达到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能够帮助学生直接参与到人文活动中来,学校举办的艺术活动以及学生社团的各类活动将学生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人文知识的理解,特别是一些艺术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对审美理念的关注,提高审美能力。
医院是医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临床教师的人文素质直接影响着医学生也就是未来医生的人文修养和道德水平。近年来,许多医院存在重学历,重技术,轻人文素质的倾向。部分教学医院只重视专业技能培养,没有把人文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更没有具体的医学人文教育计划,临床教师忙于医疗工作,而无暇顾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此外,医生对检查设备的过度依赖,淡化了医患之间的人性化接触,对患者重疾病治疗,轻人文关怀,从而损害了医生队伍的整体形象,也对医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医院的管理者首先要真正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将医院所有能够为患者服务的人性化内容,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实施刚性管理,变制度约束为习惯养成,使制度管理体现高层次人文关怀。其次,医生作为医院员工的核心和支柱,在要求其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的同时,医院管理者应给予他们人文关怀。再次,作为教学医院,一定要使每位临床教师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时刻牢记自己的教师角色,处处体现对病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G402012
A
1006-2769(2011)02-0288-03
2010-12-31
朱春艳 (1982-),女 (汉族),河南商丘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获教育学原理硕士学位,卫生管理助理研究员。2006年至今在华山医院教育处工作,主要从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教学研究工作。通讯作者:李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