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对策研究
——以传统武术为例

2011-08-15 00:50韩衍金
武术研究 2011年1期
关键词:拳种传统武术武术

韩衍金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10008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对策研究
——以传统武术为例

韩衍金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100084)

随着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一些传统武术的文化特征正在逐渐消失,关注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意义重大。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认识出发,分析传统武术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传统武术应满足国民健身需求,拓展国外市发展,加强科研工作及继承传统武术技术、功法等保护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保护对策

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文化命脉。“非物质文化遗产跟各族人民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反映了各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近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的进程,西方强势文化的入侵,我国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文化流失非常严重,我国的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1]。

传统武术主要是指扎根在我国广大农村的武术拳种,是我国地域空间生存的特殊文化载体,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地域性和传承性等特征,反映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然而,由于社会发展变迁,人们原有的生存环境发生着改变,一些传统武术(拳种)逐渐失去其生存基础和条件,文化特性正在逐渐消失,影响着我国民族文化的构建。因此,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程下,关注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对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保护文化资源,扩大武术影响,意义重大。

1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2003年11月3日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根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征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2]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们必须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3]。坚持依法保护、统筹规划、科学指导,既要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又要注意处理好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重视传统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生态活遗产,它注重的“技能、技术、知识的传承”,“重点放在遗产的传承者身上,主要以人为载体”[4],它反映着世界各民族人们精神文化生活,脱离了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也不可能存在。

2 传统武术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性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以下几个要素:世代相传;与群众生活相关;具有文化和社会特征表现形式;通过模仿或其他口头方式传承。传统武术是民间以师承关系继承数代,有相对固定的技术、理论内容的拳种和流派,表现为一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一定时期内地域空间生存的特殊文化载体。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武术就有6项,其中就有“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回族重刀武术、沧州武术、太极拳、邢台梅花拳”,这些拳种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它们只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武术项目繁多,“源流有序,脉络清晰,风格各异,自成体系”的拳种就有一百多种,其中有很多拳种是扎根在某一地域,并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是“不同地域文化个性传承和展示的主要载体”[5]。传统武术以民族和地域作为物质存在的空间,具有“流传有序,体用兼备,理、法、势齐全”等特点,具有东方文化的特点,其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传统的套路、功力功法演练、传统散打擂台对抗,以及单练、对练、器械及服装展示等,它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观。

因此,对于有着广大群众基础,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传统武术拳种,从理论上讲都应该将它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加以保护。但目前来讲,由原国家体委于1986认定的129个自成体系的拳种,除了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拳种外,其他拳种要加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比较困难的,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但我们相信,随着国家对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视,传统武术拳种的挖掘、整理工作进一步开展,传统武术的文化价值和健身功能得到进一步的认识,将会使越来越多的传统武术拳种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得到保护。

3 传统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标志,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独特的个性。“当代是西方文化主导的时代,西方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理念逐渐影响着国人对事物的判断,现代人对时尚的炫耀,以及‘休闲’、‘简洁’理念占据人们主流思想,使原以复杂、丰富而著称的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入人们视野的边缘”[6]。因此,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不仅体现体育领域技术、技能、功能的保护,更反映着一个民族文化独特个性的发展,关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保护意义重大。

传统武术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体育性,技击性,传统性和文化性。传统武术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武术与传统导引术是中国传统的健身项目,承载了中国文化的传统,但是它们却走向了人们视野的边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韩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冲击力是不可量化的,跆拳道的风靡,使得中国的武术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瑜伽的盛行让中国的传统导引术也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所有的这些都在凸显出一种文化的扩张,对此现象,广大的武术工作者和传统导引术的传播者应有所作为。我们每一个国人都有学习和传播传统文化的义务与责任,对于体育工作者来说,就是大力推广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项目,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武术与传统导引术则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我们要把它们从人们视野的边缘抢救回来”[7]。

当前传统武术保护较为有效的方法就是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全面地分析研究,挽救和保护传统武术拳种。传统武术是非物质文化,是以人为载体的动态传承,传承注重言传身教、口传心授,依靠宗法制度及血缘关系,以师徒为主体,代代相传,延续和发展。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意味着拳种价值突出,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和意义,对于濒危失传或正在失传的传统拳种,抢救和保护工作显得更加重要。

4 传统武术文化遗产保护对策

传统武术保护是一项长期的事业、系统的工程,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适应不同的环境而发生变化。“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所依存的大环境发生了变化,必须要以创新的形式存在,这是防止民族体育衰退的重要途径,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繁荣的前提,也是许多研究者的共识。”[8]木兰拳与合气健身操便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之一的武术在当代适应社会发展所做出的新的发展态势,这给予了其它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的新思路,不能依然靠过去的老套路在当代社会里谋求生存,“21世纪的体育文化大融合的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在对自身现代化的改造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借鉴、融合、嫁接和变异”[9],保护中还要注重传统武术的“本真性”,加强统武术的地域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和传承武术方式的传承。“传统武术的保护不仅是技术、文化,还有武术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10]。

4.1 满足国民的需求

传统武术之所以能够生存,是因为它具有内在价值,能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内在的价值是传统武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依据。传统武术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借鉴与保留、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满足人民的需求。“全民健身”是传统武术的

时代价值,传统武术的强大的市场和生命力在于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明确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所需相符。

4.2 拓展传统武术的国外市场

随着武术国际化的推广工作的开展,目前国际武联已有118个成员,基本遍及全球各洲。在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国际武联的支持下,选派国内专家、教练进行国外教学和培训,来推广武术的国外发展,使“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得到落实,使传统武术的健身、娱乐功能价值得到世人认可。虽然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武术的传播和发展,但传统武术技击本质和健身功能为其发展创造了最大机遇。中国传统武术的拳种多样、技法丰富、修身养性诸多特点无不为打入西方武术市场提供了条件。

4.3 科研是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的思维”[11]。我们应当看到,相对于竞技武术,传统武术的科研工作明显不足,传统武术科研工作滞后于武术实践,传统武术的科研工作还处于自发、盲目的状态。传统武术的保护工作,需要的是进一步挖掘和整理的是那些优秀的,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的拳种,搞好各拳种的科学理论研究工作,包含各拳种的文化内涵、技术、功法的训练方法和传承方式等。对于传统武术的科学研究,还应做到消除封建迷信、陈规陋习、传统拳种的门派分立,使传统武术各拳种技术规范化,做到传统武术的继承、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4.4 继承和发展传统武术技术

传统武术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自身技术发展。“传统武术是武术之源,技术的发展是武术的发展基础”,武术的本质是技击,传统武术的保护应大力继承其技术,尤其是老拳师技术的继承。一方面传统武术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求发展,另一方面是“自我保护”、“自我创新和发展”,传统武术技术的发展需要解决继承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对传统武术技术要科学的挖掘、整理、改革、创新,使之真正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爱练”的健身、修身、养生运动项目。

5 结语

展望未来,对于传统武术的保护,不能仅停留在把传统武术拳种纳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官方应根据当代社会的健身要求,顺应时代的发展,对民族传统武术项目进行继承、发展和创新,对套路进行改编与再创造,使其能够与时俱进,这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同时在保护中国文化方面避免了功法的流失,扩大了流传的范围,也发挥了广大群众无穷的创造力。由此,许多新型的健身项目或健身套路将会层出不穷,并以全国推广的模式进行大力推广,真正达到武术等中国民族体统体育项目发展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以此同时,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对武术等传统体育项目的健身机理与良好功效进行科学的分析与研究,以利于其更好发展。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Z].北京:国务院,2005.

[2]杨治,张敏,邹启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要点解读[N].中国文化报,2008-7-23.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Z].北京:国务院办公厅,2005.

[4]邹启山.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名录申报及其相关情况[J].文化遗产,2010(1):11-16.

[5]陈永辉,胡素芳.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保护[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24-27.

[6]十七大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2.

[7]邱丕相,马剑.武术学术研究评鉴与当代使命[J].体育科学,2008(2):63-67.

[8]姚正国,高湘红,刘侠.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途径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8(2):86-88.

[9]沈定珠,陈巧云,严爱兰.气功对人体保健作用的机理探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7(5):91-94.

[10]郭玉成.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2):51-57.

[11]曹华.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12):3-5.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taking traditional Wushu an example

Han Yanjin
(Graduate School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

With the globalization and the accelerated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China's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re seriously threatened,and some of the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is disappearing,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has great significance.This article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analyzes the traditional Wushu into the reasonableness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and putsforward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traditional Wushu protection measure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raditional Wushuprotection measures

G85

A

1004—5643(2011)01—0045—03

韩衍金(1984~),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套路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拳种传统武术武术
传统武术怎么了?
中华武术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武术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
论武术拳种的文化特征及其生存发展问题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