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之于太极拳

2011-08-15 00:50张君
武术研究 2011年1期
关键词:以柔克刚技击老子

张君

(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基础部,山东济南250014)

论老子之于太极拳

张君

(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基础部,山东济南250014)

老子,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所著《老子》一书,提出“道”的思想,含有丰富的辩证法。太极拳乃中国武术之精华,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精华。老子思想的精髓:“道”、尚弱守静和柔弱胜刚强三方面对太极拳的理论体系、外形动作和技击原理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文章希望能够通过对以上三点的分析论证,为太极拳习练者深化认识太极拳的特征提供帮助。

老子太极拳道

老子,姓李,名耳,谥聃,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书中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因此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中国古典哲学根在道家。太极拳乃中国武术之精华,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精华,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中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颇深。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从老子思想的精华:“道”、尚弱、守静和“柔弱胜刚强”三方面对太极拳柔和、松静、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运动特点的形成进行分析论证,希望能够为太极拳习练者深化认识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提供帮助。

1 老子思想对太极拳理论体系的影响

老子思想最突出之处在于“道”。老子是中外历史上最早提出万物的产生归因为自然于“道”的运动的思想家。《周易·系辞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即阴阳。老子将《易经》中的阴阳思想加以升华,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即宇宙的本原、规律、法则,是万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东西,“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具有独立不改,周行不殆的永恒意义。道生万物,万物皆归根于道,万物皆具正反两面,并可由对立而转化,即阴阳转化,太极拳亦不例外。

太极拳起源于中华大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极具哲理性。太极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是中华武术与中国古典哲学相融合的典范。在以老子思想为代表的道家朴素辩证法的浸润下,太极拳将阴阳思想贯穿于拳势之中,构建成以阴阳转化理论为核心的太极拳理论体系,从而有了动静之别,开合之分,虚实之称,刚柔之谓,形成了独特的运动方式。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云,太极拳“虽千变万化,而理惟一贯”。太极拳法的千变万化之中,始终贯穿一个“理”字,此“理”可谓老子之“道”。《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依此“道”而生此“理”,衍生出太极拳中的一系列与阴阳相对的概念:动静、开合、虚实、刚柔等。

2 老子思想对太极拳外形动作的影响

2.1 尚柔

《老子》第七十六章云:“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由此可见,老子主张柔弱而反对刚强。柔弱不是虚弱无力的表现,只有最有生命力的事物才表现为柔弱;刚强不是生命力的表现,其代表的反而是衰老和灭亡。老子对柔弱的描述还体现于“知其雄,守其雌”中。知雄守雌要求人们在雄雌的矛盾关系中,既要对“雄”有透彻的了解,又要使自己处于“雌”的一方。守雌并非对雄的退缩回避,而是既要保持雌的一方,又能合理的运用雄的一方。因此,知雄守雌是掌握主动、保护自己的合理方式。在老子看来,柔弱与刚强代表了事物正反两方面,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但柔弱更具有本体性。柔弱的特性是柔中有刚,柔弱是至强的象征,故“守弱曰强”。老子曾用“有”、“无”来论道,道是“有”和“无”的统一。“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是事物的本源,“有”是万物产生的依据,故“无”才是真正具有“道”作为万物起源的性质。老子尚柔,是因为柔弱近于“道”,目的在于得“道”,柔弱体现的是道法自然的运动规律。老子常以水作为柔弱的代表。“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具有柔和的特点,甘于处下,滋润万物而不与相争,所以最接近于“道”。由此可见,老子思想中的“柔弱”并非一个简单的与“刚强”相对的名词,它具有三层含义:(1)描述了万物的外在特点;(2)是道的表现形式,有形而上的特点,是万物存在的基础;(3)具有“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特性,作为培养道德的方法和精神境界的描绘。

太极拳的松柔也是一样的。太极拳术之用,气与势也,气有强弱,势分刚柔。刚以千钧扼百钧,而柔则以百钧破千钧,此即刚柔之所分。柔者,松柔、纯柔,松关节、柔经络也。柔为刚的基础,柔又可克刚。柔不至则刚不至,极柔方可至极刚,勉强得来之刚亦非真刚。可见太极拳以松柔为走化之手段,以柔中求刚为目的。太极拳以松柔之拳架,除去后天之拙力,生出先天自然之劲,此为化僵为柔,积柔为刚,而此刚经千锤百炼亦可化为绕指柔。故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乃是太极拳之主要特征之一。太极拳的松柔不仅是全身的松柔,更要求要松柔的如水一般的均匀彻底。所谓“练刚不如练柔劲,练柔劲不如练松软,练松软不如练轻灵,练轻灵不如练虚无。”虚无之势是太极拳的至高境界,而松柔正是达到这种境界的内在原则。极松柔而后能极坚刚。通过长期有意识的以极松柔为要领的练习,实现人体在自然的本源状态下的锻炼,必然可以练成极其坚韧、浑厚的内劲。

2.2 守静

《老子》第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此句之中,致虚与守静合言,虚与静互用。虚是道的本体而静为道的本根。静生动,由动归静,动是相对的,静是绝对的。万物各自返回根本为静,而归根的静即是复命。归根、复命的虚静是万物动静变化亘古不变的规律。“静为躁君”、“躁则失君”则指出宁静是躁动的主宰,静与躁是矛盾的两方面,在静与躁的对立中,静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以为天下正”,这正是老子朴素辩证法的可贵之处。人之心时刻保持虚静,不执着于外境的这种自然状态,即无知无欲、无为而无不为的柔弱状态。

《太极拳经》曰:“盖万物之理,以虚而受,以静而成,天地从虚中立极,静中运机,故混沌开,而阖辟之局斯立,百骸固,而无之藏自立,无不从虚静中来也”。可见,虚静也是太极拳最精妙之处。太极拳在本质上力主静而不倾向于动,以松静为本,体现出心静用意、身舒体静的气势和舒缓柔和的运动特点。通过“静”来定心自养,体验宇宙之“道”,太极拳这种贵柔主静的修炼正是取自于道家的守“静”

在意念神态上,太极拳强调心静用意。练拳之时必须使大脑松静下来,祛除杂念而意神自生。武禹襄道:“身虽动,心贵静。”全身自然放松,由松入柔,松身神凝,自然而静。纯静专一,动则灵敏,止则沉稳。李亦畲之《心静》一篇道: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静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心不妄动,则可精神专注,目的明确,而后方可体态自然,从容不迫,如此才得潜心研求,之后才会有所收获。

在动作外形上,太极拳于轻缓之中求得周身内外的松静,由周身松静而节节贯穿,气血下行而终归丹田,从而运行无滞,圆活自如,达到一种行云流水、似动犹静的状态,通过身体轻缓的外动达到身体沉稳内静的目的。所谓静极生动,先有内动,再有外动,先运后动,动后顺随,任由自然,动后归静,太极之根本也。

在技击中,太极拳讲究以静御动,后发先至的技击技术。太极拳的技击原理与中国传统军事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孙膑云:“静为动奇”,以静制动在兵法上就是出奇制胜。《兵垒》云:“兵,武事也,而以静为主。静则无形,动则有形。动而有形,必为所擒。是故圣人贵精,静则不躁,而后能应躁。”《尉缭子》曰:“兵以静胜,甚哉,兵不可轻动也,况妄动乎?”太极拳之静无所不容,积蓄力量,静中含机,待机而动,动则先至。其“静”并不是以保持某一姿势不变来应敌,而是攻防相持中的一种待机状态。因此需要把握好静之度,使外在动作保持静如山岳之态,于静中透出威慑,以静待动。此“静”是一种蓄势待发、静中寓动的虚静,体现出静中的虚实观。

3 老子思想对太极拳技击原理的影响

老子思想的核心命题之一就是柔弱胜刚强。《老子》第三十六章云“: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老子列举开合、强弱等事物矛盾对立转化的现象,阐明它所观察到的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物极必反,势强必弱,并进一步推导出本质原理——柔弱胜刚强。

《老子》第四十三章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驾驭征服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够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柔弱是无为,刚强是有为,刚强不如柔弱,有为不如无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水乃是至柔之物,却可以穿石运物,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是至柔驰骋至坚的典范。至柔可驰骋至坚,归其因为“无形”,无形者更接近于“道”。

《老子》第四十章云:“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其意义为“道”的运动是相反相成、循环往复的,“道”的作用是感觉不出力量的“柔弱”。事物的矛盾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一种合乎规律(“道”)的运动,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弱与强、柔与刚也是一对矛盾,所以弱胜强、柔克刚也是符合“道”的,柔弱胜刚强是矛盾变化的必然趋势。“弱者道之用”,直接指出“弱”是道发挥作用的方式,它从本体论的角度对“柔弱胜刚强”加以证明;而“反者道之动”则从辩证法的角度,从事物的发展趋势上说明“柔弱”具有内在包容强、发挥强的潜力。

“反者道之动”的方法论构成了武术战略思想的基本原则,同样也是太极拳的技击原理。太极拳的技击原理来源于对老子思想的别解。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技击原则正是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柔弱胜刚强”哲学思想在太极拳中的具体运用。水无常形,长居下势而不争,故可随曲就伸,因地造势。无形者无招,以无招而胜有招,于太极拳则可以其无招而随曲就伸,因势利导,以柔克刚,以无招而胜有招,以四两拨千斤。太极拳中以柔克刚之“柔”,是能伸缩、运化、沾粘的有法之柔,其表现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内劲,富有韧性、弹性、轻灵性;而“刚”则表现为一种拙力、硬力、无随机变化之力。《拳谱》中有记载,太极拳常以小力敌大力,弱胜强,柔胜刚为其主者。依常理而言,弱不可胜强,柔难以制刚,其所以制胜,皆因其制胜之理。此制胜之理即走化对手方直之力,化解对手刚猛之力,引进落空,而使其不能直击于我;待其失去重心之时,我再顺其力击之,借力打力而使其受制于我,即以圆对方,以曲对直,以柔克刚。所谓“柔乘他力后”亦即在对方主动进攻之际用柔引化对方,以引为防、以化为攻、后发制人,体现一个“顺”字,顺对方之势,化对方之力。总之,以柔克刚,以柔为顺,顺者必活,活者必灵,灵者生巧,巧能生妙,妙能生神,神能达化,变化莫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以柔克刚不可贪快,要恰逢时机,出手得当。

4 结语

由上可见,老子思想中的精髓——“道”,是太极拳理论体系构建的基础;老子的尚弱、守静,促使太极拳的外形动作不同于外家拳术,趋向于柔和、松静、缓慢、轻灵;老子思想的核心命题之一柔弱胜刚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辩证法思想是太极拳技击原理的根源所在。

[1]钟雷.老子[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4.

[2]姜守峰.论阴阳学说在太极拳中的运用[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

[3]张志芳.论《老子》的“柔弱胜刚强”[J].华侨大学学报,2001(2).

[4]张敬梅.强弱柔刚知辨——对老子“柔弱胜刚强”的解析[J].济南大学学报,2007(5).

[5]袁升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哲学思想述略[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12).

[6]王岗,郭华帅.太极拳:一种典型的水文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3).

About Lao Zi and Tai Chi

Zhang Jun
(PersonnelInstitute of Shandong Economic Management,Ji'nan Shandong 250014)

Lao Zi,a great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thinker and initiator of Daoism.He wrote the book Lao-Tzu consisting of bountiful dialects and put forth Daoism in i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Wushu,Tai Chi drew the essence of Chinese philosophy in its long development history.The distillation of Lao Zi's thoughts in three aspects, Daoism,advocating calmness and conquering mightiness by softness,exerts substantial influence on the theory system, outward actions and fighting principles of Tai Chi Quan.This paper aims to help exercisers know more of the characteristicsof the three aspectsmentioned above.

Lao ZiTai Chidaoism

G85

A

1004—5643(2011)01—0023—03

张君(1981~),女,讲师。研究方向:武术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以柔克刚技击老子
“以柔克刚”为民解难题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教育需要“以柔克刚”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智者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