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丽囡,陈创荣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 510006)
关于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思考
单丽囡,陈创荣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 510006)
教师岗前培训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促进高校青年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培训时间较短、培训内容局限、培训方式枯燥、考核机制单一等。因此,要真正有效地实现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目标,必须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
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为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各高校纷纷引进大批具有高学历的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是新补充的高等学校教师任职前的职前培训,是新教师上岗之前思想上、技术上的准备,是帮助教师真正走上讲台的第一步,对新上岗的青年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岗前教育及培训,促使其尽快提高职业素质、教学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岗前培训是青年教师进入高校的第一课,是青年教师走上高校教育教学岗位前接受有关高校教师必需的教育科学知识、教学技能、教师职业道德以及学校规章制度方面的较为基本的系统化训练。它在高校青年教师原有的角色(主要是学生角色)与青年教师这一新角色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对青年教师完成角色转变起着催化作用与指导作用[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九条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制定教师培训规划,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业务培训”。1997年,原国家教委制定了《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使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岗前培训的重要性及意义。一名新毕业的大学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等学校教师,一般需3-5年的时间,而各大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师紧缺,迫切需要缩短青年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适应期,让青年教师能迅速上岗,担负起教学任务,在这个大背景下,岗前培训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具有很大的意义。
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是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学历层次较高,在经过了系统的知识学习和专业训练之后,基本都具备完整而扎实的知识体系,但却缺乏高校教育理论和相应的高校教育技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时间为110学时[2],其中包括实践环节在内,但仅四本教材就难以在110学时内讲授完。在短短110学时内集中学完即进行考试,使学员感到难以把握其中精髓,在如此短的时间里,通过单纯的理论学习,要迅速掌握高校教师岗位需求的基本理论及各项技能相当困难。
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规定,依法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参加《高等教育学》、《大学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高校教师伦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并取得合格证书。目前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也主要是进行上述课程的培训,缺乏教学论、课程论、教材教法和教育技术学等基础素质内容的培训。同时,很多高校在岗前培训的课程设置上往往以考试科目为“指挥棒”,培训变成了应试教育,因此课程内容偏重理论,枯燥乏味,青年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达不到应有的效果。青年教师通过对上述四门课程的学习很难获得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驾驭课堂气氛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目前高校的教师岗前培训基本以课堂授课为主,传统的“注入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为任课教师首选,还有一些以学习交流会的形式进行,在培训方式上还比较单一,对于思想活跃,喜欢接触新鲜事物的青年教师来说,培训的吸引力不大,虽然课堂上也有互动,但教师讲授还是占了主要部分。这些“一刀切”的教授方法显然违背了青年教师所具有的成人学习特点,不利于青年教师有效学习,影响其创造能力的发挥。
岗前培训的考核主要是对四门课程的基础知识进行理论考核,是单纯的目标考核,缺乏衡量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核,同时也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第九条规定,岗前培训的考核“兼顾学习作业和教学实践锻炼等方面”,但受可操作性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几乎都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且考试内容与高校教学工作的实际结合不够,形式和题型没有大的变化,答题基本上凭机械记忆,一方面不利于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另一方面助长了青年教师轻视培训的心理以及参加培训的消极情绪,对岗前培训的有效开展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1994年1月1日以后补充到高等学校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一定要经过岗前培训,通过考核和考试,由教育培训部门颁发合格证书方能上岗执教。岗前培训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参加培训的青年教师多是疲于应付4门理论课培训的考试,岗前培训的指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所以,现阶段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工作,首先应该转换培训的理念,端正培训目的。培训的管理部门、管理者、授课教师要明确对受培训的青年教师的要求是什么,希望他们通过岗前培训达到什么样的结果、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指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3]。由此可看出教师的持续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应以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为开端,将岗前培训与日常培训结合起来,完善岗前培训的相关制度,建立可持续的培训体系,加大对青年教工培训的投入和规划,引导青年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另一方面,对于青年教师,参加岗前培训也不应单纯是为取得合格证书,而是应从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出发,主动投入到培训学习中去,确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掌握从事高校教学及科研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在教育活动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建立良好的基础。
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不同于其它培训,其培训对象绝大多数缺乏专门系统的师范教育,对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知识还不够了解,在一定程度上缺少高校教育教学经验。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既是学科专家又是教育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职业能力的不可替代性”[4]。因此,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不能仅局限于对教育教学系统理论知识的抽象讲授,还需引导、帮助新教师尽快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运用的内在知识,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增强课堂教学能力。应当依照“按需供教”的原则,先进行教师培训需求的调研,再进行课程开发,以使培训课程更有针对性。在开发培训课程时,强调基础性和专业性,同时又特别注重发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开发。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近2年的新教师岗前培训中保留了原有的教育类4门理论课程,同时增加了提升青年教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专题讲座和课堂教学实践环节,丰富了培训内容和形式,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际指导意义。同时,还应当增加校史、校情、校规等方面的培训内容[5]。
在培训形式上,要有针对性,不宜整齐划一,要根据青年教师的年龄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培训方式。要力求培训形式多样化,更好地调动参加培训的青年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训教师在授课中,不能单纯地理论教学,要师生互动,结合案例分析,重点研讨;可鼓励新教师轮流试讲,组织示范课评析等;采用一对一的指导方式,建立教师“传、帮、带”制度;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加强专家观摩课的讲授等,使青年教师在岗前培训中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各环节,为顺利走上讲台打下良好的基础。还有形式多样的教学促进和交流活动以及为教师个人量身定做的教学能力提升课程都是国外高校非常值得借鉴的做法。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开发一些在线的培训课程,通过自助学习,满足培训需要。
目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着重关注的仍是终结性考试是否合格。这种“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机制是传统教学评价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要知道,任何教育教学的评价活动都不只是进行甄别、选拔,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6]。改变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构建一种既重视理论水平,又注重实践和运用能力,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机制[7]。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考核机制的优化应把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核纳入到岗前培训的考核体系当中,同时,要从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上加以改革,尽可能减少完全凭机械记忆的内容,增加既要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与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同时应采用闭卷与开卷等其他形式相结合考核形式,以改变目前存在的以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考试方式,使之真正成为考核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手段,从根本上促进岗前培训工作的开展,保证岗前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又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性与目标性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如对教育理论的考核,在完成集中理论培训后,首先应进行定量考核,通过试卷考核,检验青年教师是否已经从理论上掌握了这些知识,然后再进行过程考核,看其是否把学习的理论运用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形成一种固定的职业习惯。
[1]陆雪梅.加强岗前培训促进青年教师成长[J].辽宁教育研究,2002(3):42.
[2]侯艳芳.我国高校教师入职教育的实证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8):36-38.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
[4]汪青松.教师专业成长与职业能力培养[N].光明日报,2007-04-04(011).
[5]华启蔚.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思考与实践探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岗前培训的组织与实施[J].科技传播,2010(3):91-94.
[6]王艳丽.教师培训应注重培训方式的示范作用[J].天津教育,2005(3):39.
[7]杨忠辉.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4(5):56-57.
G451.2
A
1006-2769(2011)06-1211-03
2011-09-16
单丽囡(1977-),女,硕士研究生,现任职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人事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人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