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武术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探析

2011-08-15 00:50
武术研究 2011年9期
关键词:武德活态习练

杨 卓

(陕西教育学院体育部,陕西 西安 710061)

民族武术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探析

杨 卓

(陕西教育学院体育部,陕西 西安 710061)

文章从传统武术的文化属性入手,从文化学的视角出发,始终把传统武术视为一种活态的文化传承,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的方法,分析比较等研究方法,对传统武术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分析梳理。

武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探析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顾名思义,是指无形的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文化,它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冯骥才先生曾经有这样的论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类物质遗产一样,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共同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文化命脉,而无形的文化,往往比有形的文化更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人类无限的情感,包含着深远的意义和价值。”中国有句古话叫作“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武术是感悟的文化,传统武术的修炼到了一定的阶段,就不能简单地模仿习练动作,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自我内心境界的超越。超越不仅是技艺的娴熟与创新,也是思想境界的继承和超越。自古以来,那些从事各种“技”或者“术”的人们,通过长期的、反复的实践,对动作客体的法则性、规范性有了非常深入细致的体会,而且从内心深处感悟到哲理。武术运动通过“术”的实践而获得“天人相合”、“万物归根”的精神体验与生命感悟。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自我生命实践和体悟。当今武术的功能正在不断地靠扶着西方体育的价值,功能的西化使得武术个性丧失。长此以往,用不了多长时间,我们祖先留下的千姿百态的传统武术文化就将所剩无几。因此,捍卫、弘扬传统武术文化,保护传统武术的文化安全,成为我们的神圣责任。武术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倘若从广义的文化概念出发进行界定和分类的话,我们就可以将人类创造的所有的精神产品都概括在内。

1 传统武术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武术起源于古老的军事武术,在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滋润和培育中发展起来的技击文化,是经过千锤百炼而且充分融合吸收了民间的有益成分凝聚而成的,集民族性、文化性、健身性、技击性和观赏性等特点于一身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健康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并且成为了集健身、防身与修身养性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运动。蕴含着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中华武术以它特有的方式在中华大地传承了千年而不衰,证明了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它的传承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了一种文化的活态性。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是武术传承的主要手段,武术传承的不仅仅是技艺,更重要的是用口传身授的方式延续着一种文化。武术的传承过程也是文化的传播过程,也是活态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过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武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其他活动所没有的特征,一种道德行为的准则,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律,这种特有的“武德”的约束逐渐被当时武术界形成共识,保证了各时期的武术活动的健康发展。

2 活态传承

传统武术内容丰富,它是古代体育文化多样性的典型。它不仅包括武当、少林、峨眉等拳种门派;包括拳、刀、枪、剑、棍等各种器械;包括内功内练内养,包括木兰拳,包括石担、石锁、太极球,包括套路散手,更包含着武德伦常哲学意蕴、修身养性、求道等文化形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传统武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有关于身体的内涵广大的集约型文化形态。古代武术在传播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师徒传承就成为了有效地传承手段,而正是这种活态的非物质的口传身授,才使传统武术延续发展到了今天。封建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长制宗法社会,传统武术的师徒关系师徒传承,是历史上传统武术延绵不绝的主要生命形式,是一种模拟的血缘关系,它体现一种模拟的家庭结构。在这个以宗法制度为特点的结构中,师傅犹如家长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负有相应的责任和要求。因此,尊重师道在传统武术中是很重要的。民间谚语中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这种关系的鲜明写照。由于受封建王朝禁民习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武术的习练也仅仅限于小规模的习练。在其漫长的传播过程中由于师徒传承较为有效,所以内容丰富、个性鲜明的传统武术在被大规模、大强度的追求西化的竞技体育改造。我们的民族魂宝正在变得使我们自己都无法识别。超越不仅是技艺的娴熟与创新,也是思想境界的继承和超越。自古以来,那些从事各种“技”或者“术”的人们,通过长期的、反复的实践,对动作客体的法则性、规范性有了非常深入细致的体会,而且从内心深处感悟到哲理。武术运动通过“术”的实践而获得“天人相合”,“万物归根”的精神体验与生命感悟。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自我生命实践和体悟。没有这种从技艺出发的人与人之间的活态传承,作为一种文化的武术就不可能传承到今天。我们离开人来谈传承也就是缘木求鱼,其结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探讨武术文化的活态传承就必须首先从传承人来谈起。武术之所以是活态的文化是因为它的传承和继承都是由活态的人来完成的。

2.1 道德与武德

从古到今,武术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武术的主体“人”对他的创新和改造,武术之所以能传承到今天,正是一代代的武术大师和众多习武者努力传承的结果。传统武术的习练是一个不断体悟的过程,徒弟的习武感受必须随时和老师进行交流,只有这样,武术的“术”才能够有所提高,在当时,师徒传承有利于个体的武术习练者迅速掌握技术要领,在这种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师徒关系升华为一种模拟的血缘关系。传统武术的“术”的传承是师徒间的纽带。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是武术传承的主要手段,武术传承的不仅仅是技艺,更重要的是用口传身授的方式延续着一种文化。武术的传承过程也是文化的传播过程,也是活态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过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武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其他活动所没有的特征,一种道德行为的准则,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律,这种特有的“武德”的约束逐渐被当时武术界形成共识,保证了各时期的武术活动健康地发展。

2.2 通过武德的传承实现“技术”与“思想”的统一

当代武术发展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是我们自己只注重改革和求新去亲和奥运会,只想进入奥运会,追求当代武术发展与传统武术的不同和区别,在走一条弃传统于不顾的道路,而且目标单一,所以导致今天武术发展的现实状况是远离传统和不伦不类。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确立文化安全意识,才能认识到弘扬和保护传统武术文化的价值,珍视和继承传统武术文化的精华。中国有句古话叫作“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武术是感悟的文化,传统武术的修炼到了一定的阶段,就不能简单地模仿习练动作,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自我内心境界的超越。超越不仅是技艺的娴熟与创新,也是思想境界的继承和超越。自古以来,那些从事各种“技”或者“术”的人们,通过长期的、反复的实践,对动作客体的法则性、规范性有了非常深入细致的体会,而且从内心深处感悟到哲理。武术运动通过“术”的实践而获得“天人相合”,“万物归根”的精神体验与生命感悟,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自我生命实践和体悟。传授传统武术的过程是互动的过程,老拳师在传授武术同时,他对每一个技术的理解、思维方式和做人的品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徒弟的言行和思想。从“武以德为先”的武训中便可以看出“术”与“道”在传统武术习练过程中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传统武德以传统两字而言,是以持续的传授继承的关系来明确系统的形成。传统有代代相传留之意。武德不是一个概念,因为它内容很多,众多的内容是纵横交错,形成了一张反映民间习武群落的伦理之网。

传统武德的内容包括:(1)日常的道德。民间谚语中有:“未习武,先习德”。是对习武者的人伦规范。具体表现为要敬师尊长,不得欺负同辈弱小,要克己和众,不得挑衅引起是非。很显然,这是一般社会日常道德伦理中所谓“孝敬父母,和睦乡里”的观念在习武群落中的反映。也就是说,良好的道德修养是每一个习武的人所应具备的。(2)习武过程中的道德要求。中国的文化传统,素来视伦理道德为根本。传统武德也当然难以逾越这样一种文化背景。它不光以“德”为武之根本,同时还把“德”视为通向高深武功境界的精神信念,武谚中所谓的“德薄艺难高”讲的就是这一道理。从练武伊始到学有所成,不仅习武者身体要承受痛苦,要和习武者处理好在这一群体中的各种关系,而且意志品质也要经受种种磨炼,这无疑是对身心的双重考验,习练过程也就是对人的整体塑造过程。

2.3 继承与发展

武术的传承过程也是文化的传播过程,也是活态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过程。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武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其他活动所没有的特征,一种道德行为的准则,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律,这种特有的“武德”的约束逐渐被当时武术界形成共识,保证了各时期的武术活动健康地发展。

3 结论

总之,不管是武术传统的生态方式的传承,还是武术与道德的传承都是中华武术发展过程中的精髓所在,这也正是我们传统武术中不可遗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如此,武术文化也被不断的推进,同时推动整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故此,在新时期,我们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大力发掘武术文化的深度精华,从而使非物质文化的优良精华得以世代传承。

[1]何星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现代化[J].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报,2004(1).

[2]程大力. 传统武术我们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J].体育文化导刊,2003(4).

[3]冯天瑜.文化守望[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5).

[4]乔晓光.活态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5]乔晓光.传承活态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7-7-9.

[6]胡敏中.论非物质文化[J].河北学刊,2005(3).

On the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in National Wushu

Yang Zhuo
(P.E.Department of ShaanxiCollege of Education,Xi'an Shaanxi 710061)

From the point of the cultural nature of traditional Wushu and the view of culture,the paper regardstraditional Wushu as a kind of living cultural inheritance,and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logical analysis,comparision and induction,the paper combsand analyzesthe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in traditional Wushu.

Wushu intangible heritage analyze

G85

A

1004—5643(2011)09—0039—02

杨 卓(1983~),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武术文化。

猜你喜欢
武德活态习练
浅论习练太极中放松心法的养生效果
习练太极拳膝盖疼原因探究
习练陈氏太极拳有效缓解焦虑症和抑郁症
习练太极拳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论散打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有效渗透
活态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中华武德通史》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