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建军 孟峰年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论西北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高校化
贾建军 孟峰年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以当前高校体育改革为出发点,通过对西北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分类,选择出适宜在高校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用教育人类学的相关理论,深入分析西北民族传统体育走高校化道路的可行性,对保护、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教育人类学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体育资源高校化
我国西北地域广袤,资源丰富。自古就以黄河、黄土高原为依托,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区域单位和文化圈,孕育了内容丰富的、浓郁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据统计,西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共计497项,在这些项目中有表现生产生活的,有反映宗教、祭祀活动的,有表现民族风情风俗的,内容十分丰富。这些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具有现代体育所具有的竞争性、健身性、娱乐性等特性,而且还具有民族性、地域性、趣味性、表演性、传承性等文化特征和质朴的民族精神内涵。然而,西北民族传统体育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前所未有地表现出失忆、失语、失位、失身以至于失传的尴尬境地。西北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不应该出现这样的局面,完全可以成为西北民众的文化主体之一。可是残酷的是,以西方竞技体育为主体的体育文化毫不留情地将民族传统体育挤压到边缘地带。面临着传承人断层、文化传承场丧失和功能转换所带来的传承困境。
“文化传承需要必要的载体,载体的选择十分关键”。“民族传统文化是人才培育之根,学校教育是人才培养之土壤,离开民族传统文化,学校教育便成了没有种子和根系的土壤,失去了生长的基因;而离开学校教育,民族传统文化便有如失掉了沃土的种子和根系,得不到成长的机遇。”学校体育的改革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突出中国本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就得改变“内容一统,形式一同”的旧模式。因此,把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体育项目引入到高校,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需要。
thropology)是一门应用人类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教育、阐明教育作用人类发展的基本原理及特点的科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教育人类学崛起于西方,其发展的基础是现代社会和教育实践。“现代性”的一系列问题是当代西方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包括对现代性的反思及教育的全球化与民族身份的重构。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从引进西方的一些概念到目前,教育人类学近年来在中国发展迅速,当前其主要研究取向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可以归为少数民族教育研究模式,即注重研究少数民族和原始部落人群的教育问题。其中部分研究者甚至把少数民族教育研究视为教育人类学的唯一工作,因而把教育人类学称为民族教育研究或民族教育学。第二种是不利人群教育问题研究倾向范式,这类研究主要探讨少数民族儿童的学习问题和一些处境不利或弱势人群的教育问题。第三种可以归为主流文化教育研究范式。即应用教育人类学研究方法于主流教育发展,在积极探讨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中国教育现代化中的重点问题,揭示中国教育从封建模式走向现代进程中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路向,为当前教育发展提供制定政策的基本依据和决策参考。这种研究范式并不排斥对跨文化教育和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进行研究,也关注低阶层人群的教育问题,但不同的是非常注重从现代教育的角度上对这些少数民族教育和低阶层人群教育问题进行文化分析和发展考察,而不单把民族教育作为教育人类学本身。从而可以看出,民族教育问题是中国教育人类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教育的一部分,因此,运用教育人类学的理论来分析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问题是可行的。
作为延续千百年的民族传统文化,西北民族传统体育曾在传统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人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进程加快,技术和经济迅速一体化,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以及知识经济使人类进入一个知识信息资源与文化产品越来越被共享的时代,人类社会的空间障碍和文化距离趋于逐步缩小并消失,吉登斯对这个时代特征进行了概括,全球化是重新塑造世界的变化过程,是充满可能性和矛盾冲突的开放时代”。但是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文化急剧变迁,文化全球化使得民族传统体育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致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生活的丰富多彩,样式繁多的娱乐令人眼花缭乱。其中制作精美的现代玩具、电脑游戏(包括网络游戏)和现代体育活动,构成了现代人娱乐生活的基本内容。可以看到,这种现象是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的产物,加之商业因素的介入,使得其在丰富性、激烈性和刺激程度上大大加强。与之相比,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却与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不够协调,几乎没有吸引力。比如最初用来“娱神”的天水旋鼓舞,遍及秦安、武山、甘谷等地的农村,叫“跳神”。由于时代的变迁,在农村,现在几乎看不到这种“原始”的壮观的表演。从家庭、村落到社区,几乎无人问津。其传承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承人断层的困境。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洗礼下,再加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居住在西北的民众,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人们对知识的更高需求,使得青少年都集中到学校中接受国家大一统的主流文化教育,迫使传统的长辈对后辈文化传承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另外,随着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电视已成为生活的必需品,人们茶余饭后的主要“任务”是欣赏电视节目,了解“外面的世界”,人们没有意识去传承民族传统体育。那些身怀高超技艺的艺人,有的早已去世,有的年岁已高,他们的技艺如得不到及时的传承,将会随着老人们的离去而失传甚至灭绝。
文化传承场正在消失的困境。非物质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特定的传承场。这里指的是狭义的“文化传承场”(指固定的、主要的、重要的文化传承和有意识文化再生产进行的场合)。文化的传承场与传承方式是统一的,传承场的形成涉及各民族的文化生成机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想意识在不断的改变,传统的文化传承空间大为缩小。
功能转换所带来的困境。“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西北民族传统体育原始的功能已不适应现代人的生产和生活,正向大众化的“娱人”、健身方面转变。正是这种伴随着社会转型而出现的传统功能的转换使其面临着传承的危机。“在现代化的强烈冲击和国家及社会各种力量自觉保护的双重作用下,当前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状况是复兴、衰退和变异三种现象并存”。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人,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高校是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民族文化是教育的主要内容,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学校体育教学中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民族品格教育的载体,更是学校开发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源泉。要使西北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应用,高校是其最理想的土壤。
时代的发展需要民传统体育资源进军高校。在现代化的教育中,体育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学校体育中高校体育的发展又是重中之重,它与德育、智育紧密结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使命。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体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西北民族传统体育是在特定的地域、政治、经济、文化圈里产生的,起源于宗教、生活、娱乐、军事等过程,从生活中不断提炼、加工形成相对稳定的形式。具有强身健体,增强民族情感,提高民族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加强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的功效。因此,将西北民族传统体育引入高校体育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其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西北民族传统体育自身传承发展的需要。学校从其诞生之日起,便被视为是社会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专门机构和场所,是一个汇集、传递文化以及创新文化的高级文化体。将西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学校教育中,对解决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所面临的三大困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近代西方体育的发展过程看,体育文化的传播大都是通过学校这个载体传承的。如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都是在接受中国武术的基础上加以改良,使之便于教学、训练,并以学校体育为主要渠道向青少年推广,同时成功地向世界推广,且成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然而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学校体育中始终处于“缺位”的状态。在高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把品种流派繁多,形式方法多样,集健身、美体、育心、娱乐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加以改造,引入到高校;聘请民间艺人到高校来;建立相应的培训机构;变“玩具”为“器具”,这样将会改变功能转换、传承人断层以及传承场缺失的问题。
高校体育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呼唤。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资源已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那些“统一”、“机械”、“呆板”的体育课堂已不能激发学生的潜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丧失对体育的兴趣。而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健身性、娱乐性、观赏性、趣味性、广泛的群众性以及所特有的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特征,讲究“天人合一”的养生哲学、以人为本的体育观,重娱乐表演、轻竞技的价值;项目繁多、内容极为丰富、运动形式多样,且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规则简单、便于操作。因而,在学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继承民族风俗特有的体育文化,取其适宜于青少年身心发育的,积极健康的运动内容,进行有计划的课程安排,通过各种途径,逐步的融进整个学校体育教育中,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这正符合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构建群众性体育服务体系,要抓住四个重点: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军队体育以连队为重点。”目前,我国在校学生有3.18亿人,教育规模为世界之最。学生是各行各业中最集中、最大的唯一以学习为主要任务、接受新鲜事物能力最强、思想最为活跃、观念最易更新的群体。因此学校是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最佳载体和场所。而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开设对高校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各式各样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己深深地扎根在各民族人民心中,是任何“西洋体育”无法完全替代的。因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一种为高校注入新鲜“血液”的体育运动,对于加快高校体育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高校又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中介,是原始形态的体育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重要途径,能够使面临“边缘化”的民族传统体育走向科学化的发展道路,得到良好的、有效的传承。
[1]卢平生,杨兰生.民族传统体育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2]陈青.武术资源城市化[J].搏击·武术科学,2010(4):1-2.
[3]钟志勇.蒙古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4]冯增俊.论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主题[J].民族教育研究,2008(19):29-34.
[5]钱民辉.当代欧美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与趋势[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208.
[6]冯增俊.教育人类学未来发展展望[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01.
[7]王俊奇.“边缘文化”语境下民俗体育发展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4):448-451.
[8]岳永杰.海南黎族打柴舞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78.
[9]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恩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92.
[10]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J].民族研究,2000(6):11-14.
[11]冯增俊主编.教育人类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
[12]陈青.跨文化融合的城市体育文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5):11.
[13]范本祁,慧民.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8(2):72-75.
[14]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EB/OL].http://www.seaegov.en/,2006-1-16.
On the Sport Resources of Northwestern Nationalities Being Taking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Jia JianjunMeng Fengnian
(Schoolof P.E.,Northwestern NormalUniversity,Lanzhou Gansu 730070)
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the paper takes college P.E.reform as a start point to do deep analysis on the feasibility of nothwestern nationalities'traditional sport resources ertering college P.E.campus,through classifying the traditional sport resources of northwestern nationalities,and finds it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meaning of protecting and spreading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and culture.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Northwestern regionEthnic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sportsSport resources Entering college campus
G85
A
1004—5643(2011)02—0105—03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GSBG[2009]GXG151);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编号0901-20。
1.贾建军(1980~),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
2.孟峰年(1966~),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