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宇
(太原科技大学体育系,山西太原030024)
对太极拳与导引术的比较研究
王建宇
(太原科技大学体育系,山西太原030024)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太极拳与导引术在起源、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提出太极拳和导引术今后的发展策略。
太极拳导引术比较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源于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现在多数拳家认为现传各式太极拳都源于陈式太极拳。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而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3个方面:(1)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2)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功拳”之一。(3)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导引术起源于上古,原为古代的一种养生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非常流行,为当时神仙家与医家所重视,后为道教承袭作为主要修炼方法之一。它是使“真气”按照一定的循行途径和次序进行周流,道教认为它有调营卫、消水谷、除风邪、益血气、疗百病以至延年益寿的功效。三国时期的华佗把导引术式归纳总结为五种方法,名为“五禽戏”,即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导引疗法的特点,且简便易行,对后世医疗和保健都起到了推进作用。1972-1974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西汉初期诸侯家族墓地)出土的帛画,是现存全世界最早的导引图谱。画面分上下4层,绘有44个各种人物的导引图式,其中除个别人像作器械运动外,多为徒手操练,图傍注有术式名,其中涉及动物的有鸟、鹞、鹤、颤、猿、猴、龙、熊等八式。
导引术是我国古代医疗、健身方法的一种,它充分发挥、调动内在因素,积极地防病治病。从保健意义上看,它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保持朝气,焕发精神。
2.1 民族特征的一致性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太极拳和导引术这两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太极拳是一项极具浓厚民族色彩的运动项目,作为文化的载体,它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民族气质。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太极拳不论在理论和技法上都渗透着中国古代哲学、美学、伦理学和中医学等多种学术理论的精髓。太极拳以其深邃的理论思想和气势磅礴的运动形式令人赞叹不已。导引术作为中国的养生术,在技术与理论上都与技击无关,但导引术和太极拳一样,处处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二者都是在重直觉、重实用、重和谐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儒家讲中庸,道家尚无为,佛家崇空慧,整个中华文化都在一种以不变应万变,不走极端的氛围中孕育和发展。所以太极拳与导引术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2.2 健身功能的一致性
太极拳与传统导引术都是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健身方式。强身健体、促进健康是二者的共同目标,动作缓慢、柔和,及其注意气血的运行,呼吸、意念的配合,属于典型的有氧运动。锻炼时锻炼者的心率一般变化不大,大脑接受到机体运动的刺激后,发出指令使内脏器官作出适应机体运动的需要的反应,进而激发和促进身体在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上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使体质朝着增强的方向上转化和发展。对于中老年人及慢性病病人来说,能推迟身体各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上的退行性变化,能有效地起到健身、疗疾、延缓衰老的作用。
2.3 传承形式的一致性
太极拳在长期演变中形成了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特点较显著的有陈、杨、吴、武、孙等五个流派,虽然各流派架势、风格和特点各有不同,但其基本技法大致相同。并且每一个流派都是以套路和单势的形式在流传和练习。太极拳在传承过程中为了便于记忆与练习,而把太极拳动作编成了一定的套路来习练,其目的是在便于练习动作的基础上方便传承。就太极拳的学习来说,可以从套路开始学起,也可以从单势开始学起,这看学习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同时也可以把套路拆开来练习,专门练习某个动作或某个技法。
导引术是以功法和套路这两种形式进行传承的,导引术的动作也可以拆开单练,针对练习者身体状况或身体条件,可以选择练习相应的导引术以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导引术是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为健身养生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其每一个功法或套路都是以争取锻炼到全身经络为目的,所以导引术的每一个动作都有明确的锻炼部位。这与太极拳的功法或套路中的单势都有其明确的锻炼部位和目的是相同的。
2.4 “天人关系”上的一致性
太极拳与导引术虽然在习练形式上都有所不同,但对形与神的要求是一致的,都要求做到内外结合,做到外在的肢体动作要与内在的意识、意念相合。太极拳非常讲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太极拳的动静结合,动中求静,以静御动和虽动犹静,使太极拳更符合运动适度的健身原则。导引术中的三调,即:调身、调息、调心,三者相互关联,而其中调心与调身的辩证关系也是导引术要求内外合一的关键所在。调身是指“对身形行动调整,使之符合练功量度。这里说的身形,不仅限于人的躯体、四肢,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筋、膜、骨、血、肉以至于人生三宝之一的精,都属于形的范畴”。导引术中的调整身形,主要是指筋、膜、骨、肉之间的相对运动。按照我国古典的人体生命整体观,人是神、气、形的三位一体,生命运动中,神主意,意帅气,气引形。对于形体来说,无形的神、意、气占主导地位。但是调心不能代替调身,形体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离开了人的形体,神、意、气便无所依托,作为人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导引术也要求内外合一。
3.1 技击性的差异
太极拳与导引术深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其中知行合一的观念使得太极拳与导引术对自身技术动作的实用性要求比较高。
太极拳中对太极拳动作的实用性描述有:招招有法,法法能用。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作为战争手段的太极拳,为了尽可能保证自身的安全和最大程度消灭敌人,其每个动作都讲究实用,具有稳、准、狠的特点。正因为太极拳是一种用于攻防格斗的技击术,人们对其实用性才不会陌生。尤其是在动荡的年代里,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对太极拳的实用性更是深有体会。
传统太极拳的套路、功法、推手、散手等练习内容都是为了攻防技击这个主体服务的,演练传统太极拳时,特别强调“无人若有人”,每一招每一式都有规范,“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必须做到“无过不及”,手臂的正旋、反旋、顺逆互变,以及足的步法、手的位置、手指手心的方向都要注意保持最佳的攻防技击效果。传统太极拳动作的技击性普遍存在,它的特征是“以柔克刚、借力使力、四两拨千斤”。这些对传统太极拳技击技术的经验总结,也说明技击性体现在传统太极拳每一个动作中。
与太极拳相比,导引术的实用性不是体现在技击性上的,也不是一种对敌的战争手段,而是一种养生术,它的实用性则体现在用肢体的动作来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病症进行施治,每一个动作都有其针对的病症,明确的活动部位,而且动作相对比较简单,适宜人群也比较多,同一个动作对不同的年龄阶段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难度。
导引术主要是服务于全体民众,不论是下层的劳苦大众,还是上层的达官贵人,对健康的追求都是一样的。处于社会底层的老百姓,为了预防病魔缠身而自觉的锻炼身体;而对于衣食无忧的上层社会的人们来说,经常习练导引术可以强身健体,可以延年益寿。
3.2 观赏性的差异
作为一种文化体育活动,太极拳既可以锻炼身体,又能够陶冶情操。太极拳不仅具有很好的健身效果,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这种运动既自然又高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
导引术在此方面就显得稍微逊色,虽然导引术在民间的功法众多,但至今还没有被一个组织,尤其是官方组织以规范、统一的形式推出,从而走向更广泛的传播范围。已经被推广的4套功法在观赏性上较之太极拳则稍差些,沉稳的音乐,固定的动作节奏,比较单一的动作路线,多次重复的套路动作,极易使观众产生视觉疲劳,从而影响观赏效果。虽然五禽戏的动作仿生性比较强,与易筋经、八段锦相比较而言,五禽戏的观赏性还是比较强的,与太极拳相比还是稍逊一筹。
4.1 构建完整的太极拳与导引术健康文化体系
太极拳与导引术是建立在中国文化基础上的民俗活动和身体运动,通过身体的文化符号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质。其形体动静方式体现了传统中医关于“动以养形、静以养神”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紧紧抓住太极拳与导引术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特质的前提下,应重点研究太极拳与导引术的健身、养生作用,找出其确切的科学依据,找到传统文化新的立足点;整合其传统文化特质和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以及生理、心理需求,构建完整的太极拳与导引术健康文化体系。
4.2 注重太极拳、导引术人才从小培养
太极拳与导引术具有博大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技术体系,要全面继承它们运动的精髓,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要使这一文化传承绵延不绝,并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并将其发扬光大,必须坚持从小抓起,普及与提高并重。一方面,在部分大、中、小学校增设太极拳、导引术课程,编写各级学校的太极拳与导引术技术与基础理论教材,彻底改变目前大、中、小学没有理论课教学的现状,使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太极拳、导引术技术及其内涵。另一方面,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创办太极拳、导引术特色班,重点培养,制造“明星”,形成偶像,带动更多人研习和修炼太极拳与导引术。
4.3 形成太极拳健身与导引术产业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建立产业化的全民健身基本框架”,借全民健身机遇逐步形成健身体育的产业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太极拳与导引术产业化开发应集科研、培训和娱乐于一体,除通过馆校、服饰、器械、音像、书刊多渠道并进发展以外还应建立太极拳、导引术俱乐部,组织俱乐部间交流,与国外俱乐部建立稳定联系,互派学员,逐步实现自负盈亏的发展模式,成为太极拳与导引术发展的新模式。
4.4 树立民族品牌,同时尽快推向世界
太极拳与导引术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起到记载和表现中华文化自然观、宇宙观的符号作用,深刻体现了对立统一、普遍联系、天人合一等中国先哲对精神世界的内省和追求,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大品牌。很多国家上到政府,下至广大民众,都把太极拳与导引术作为一种健身防病的有效手段,为增强国民体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受到世界各国的欢迎。因此,应该把握机遇,全面地正确认识民族传统体育,进而提高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从而达到超越世界种族
[1]胡小明.民族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吴玉华,王丽良.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推动农民健身活动[J].农业考古,2006(3).
[4]任塘珂.新农村建设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3).
[5]牛辉,李淑芳.河南省农民体育健身现状调查与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5).
[6]樊艺勇,樊艺杰.我国团体武术表演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1).
[7]倪依克.民族传统体育的振兴与文化创新[J].体育学刊,2004(1).
[8]刘杰,王鹏.浅析农民体育健身意识的培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
[9]孙宏建,张厚福,刘礼国.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应以学校为基地乡镇为中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5).
On the Development of Henan New Village Wushu in"The 12th Five-Years"Period
FanYiyongWang Xiurong
(P.E.School,Henan AgriculturalUniversity,Zhengzhou Henan 450000)
The new villag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m is an overall,systematic engineering,and athletic activities become the importance measure of evluating people's life level and quality in new village construction process.At new villages,how to make Wushu have a good development,hasbecome 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of new village sport cause in the period of The 12th Five-years,which will be important for better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Chinese n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and be worthy of deep consideration and research.
"The 12th Five-Years"periodHenanNew villageWushu development
G85
A
1004—5643(2011)02—0034—03
王建宇(1976~),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