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敏杰
(萧山市区所前镇初级中学,浙江 杭州 311200)
理论与方法探索
新课标下良好体育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
——以初中体育课堂纪律为视角
缪敏杰
(萧山市区所前镇初级中学,浙江 杭州 311200)
通过对初中体育课堂环境的研究发现,学生对体育课缺乏正确认识,学生技能基础参差不齐,性别差异以及教师在指导思想、教学管理上等不足,都是引起体育课堂纪律问题的重要原因。针对以上影响因素,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来优化体育课堂环境,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新课标;体育课堂;纪律
体育本是一个来自于游戏、发展于游戏的学科,学生喜欢上体育课本是一个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许多学生在接触了一段体育课后,就不想上体育课。在课堂上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纪律问题,而且这种现象在初中体育课堂更明显。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课堂纪律不好呢?初中体育课堂纪律问题的原因在哪里?这些问题都一直困扰着我们广大体育教师。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的分析与认识不单单是从学生的角度,而且与教师的教学内容、管理水平、教学方法以及环境因素等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通过对初中体育课堂纪律问题影响因素的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优化措施。
笔者曾对任教5个班级共221名学生做过调查。调查发现,几类影响体育课堂纪律因素中,教师因素占57.2%,学生因素占28.4%,环境因素占14.4%。
从各类因素影响体育课堂纪律的百分比可以看出,由于体育教师课堂管理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欠缺,而影响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百分比在51%以上,说明体育教师全面素质的教学管理能力,是决定体育课教学质量最关键的因素,同时也看出学生因为文化成绩的影响,对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兴趣缩减和压力的加大,造成影响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不利面的扩大。
2.1 学生因素
2.1.1 认知差异初中生对体育课的认知仍然停留在“玩”这个层面,与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混为一谈。而事实上在学校教育中,体育课是一门必修课,它是素质教育不可获缺的一部分。既然是课,那它就有相应的教学大纲。我们体育课也一样,它是有规范的教学体系的。在进行一些规范教时(如队列队形、技术动作练习)学生会感到体育课是如此的枯燥,再加上教学手段的单一,就会使学生“想象中”的体育课与现实体育课产生落差,这种落差学生就会通过上课不遵守纪律而表现出来,从而出现纪律问题。
2.1.2 能力差异影响体育课堂纪律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学生能力的差异。在体育课堂中掌握各种运动技能是体育课的主要内容。而学生的身体条件、运动能力、接受能力等很大一部分受遗传因素影响,而这些能力对掌握运动技能有着极为重要影响,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就会表现出对运动技能接受程度不一。对于选择难度大的一些运动技能可能造成一个班大部分学生不能掌握,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该项内容缺乏兴趣,从而转移注意力,进而引起课堂纪律问题。而在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往往偏爱运动能力突出的学生,忽视了运动能力弱的学生使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得不到老师的关注,从而引发体育课课堂纪律问题。
2.1.3 性别因素随着中学生身心发育日趋成熟,造成了男女生对体育课有着不同的认识。初中的男生表现欲比较强烈,在课堂中表现出随意打断老师的讲解、玩弄器械、练习时不服指导,等情况通过扰乱课堂秩序、挑战教师权威来表现自我,如果不能满足就有可能引发课堂纪律问题。而女生恰恰相反,她们大多数不愿意主动表现,害怕在众人面前出丑,受到同学的嘲笑。在课堂表现出精神不振,消极学习、练习,找各种理由逃避上体育课。而且如果教师在体育课堂中,用语不当,就有可能造成女学生自尊心受挫,那么纪律问题就很有可能无法控制了。
2.2 教师因素
2.2.1 课堂指导思想的错误体育教师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会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从而引发课堂纪律问题。目前,在教师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纪律理念。把课堂纪律视作教师权威的体现,师生关系体现为严格的主宰与服从的关系。把安静的课堂视为良好的课堂纪律,学生对课堂纪律的违反就是对教师权威的侵犯。而学生违反纪律的直接的后果就是受到严厉的惩罚,用严格的纪律压制将学生的行为局限于某种范围之内,而忽视学生的能动性,但是这种指导思想面对纷繁复杂的体育课堂环境时,体育课堂纪律问题就会随之而来。
2.2.2 课堂管理能力的欠缺体育教师在课堂中缺乏适当的管理,也是引发学生课堂纪律问题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育教师放弃管理的责任,放任学生,也就是所谓的“放羊式”教学;第二,体育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做出过敏反应,处处设防,动辄对学生大加训斥,甚至滥用惩罚;第三,体育教师未能及时妥善地处理违纪行为,从而使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导致体育课堂纪律问题的出现。
2.2.3 课堂教学能力的不足在教学中,有些教师不加强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学习,不能很好地把握素质教育方向,不认真备课,教学内容不熟悉,示范动作不标准甚至出现示范失误,这都会影响到学生在尊重教师基础上的自律性。另外,有的教师不能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课堂教学设计中缺乏新意,教学内容太难或太易。课堂教学方法死板、生搬硬套、千篇一律、枯燥乏味,教学语言平谈且无意义重复过多易使学生感到厌烦,这都会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和对体育课的兴趣,往往会走神、注意力分散,不喜欢上体育课。
2.3 其他方面因素
体育课堂纪律问题的产生,除了取决于学生和教师的因素外,还与环境影响有关。环境影响主要是指来源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影响。首先,有些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学。体育教学设施不完善,场地拥挤,器材短缺,体育课时间安排不合理,学校领导不关心体育教师,文化课教师经常占用体育课时间进行个别补课,或者学生因为学校要进行黑板报评比、文艺比赛等而赶时间,想当然地利用体育课时间出黑板报、排练等,若任课教师不同意,又会影响到与班主任的关系等,诸多原因造成了学生经常上课迟到早退更有甚者不来上体育课。这些重智轻体、重赛轻体的不正确做法往往无意中给学生传递了体育课无关紧要的错误信息;其次,一些家长对孩子娇惯溺爱,纵容放任,容易养成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玩世不恭和放荡不羁;另外一些家长对孩子粗暴严厉、动辄打骂,惩罚,容易养成学生消极对抗、冷漠孤僻或情绪异常;再次,在当今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早已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了,各类有益的信息通过各种媒体给学生以前所未有的冲击。这都是催化学生产生体育课堂纪律问题的客观原因。
3.1 建立和执行必要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
体育课一般在操场上进行,具有活动空间大、干扰因素与突发事件多的特点。因此,要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而且是要学生自觉遵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要用制度和规则制约学生,指导他们的行动,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意识。制定的这些规则要简明扼要,需列出公布,让师生人人皆知并严格执行,让师生不断认识并且深入了解,使师生自觉地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形成师生行为规范,这样有利于课堂纪律控制,并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2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革的大潮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给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诱发学生学习体育基础知识和体育基本动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而达到完成教学任务,增强学生体质目的。
3.2.1 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素养体育课中的纪律状况往往与体育教师给学生的形象、威信以及体育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等密切相关。为了维持纪律和进行课堂管理,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在思想、业务方面的素养水平,以自己的水平、能力、个性来赢得学生的敬仰,在学生中形成真正的威信。
3.2.2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人力资源教师在体育课堂中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模范作用。利用好体育骨干,通过学生管学生,把课堂违纪现象消灭在萌芽中。积极主动地与其他任课教师沟通,特别是班主任,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动态,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问题。
3.2.3 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成为学生练习好帮手教师除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外,还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这也是预防学生纪律问题的根本。要给学生讲清课堂学习目标、任务及方法。明确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学生对任务的理解越深刻,就越能自觉地遵守纪律,即使遭受一定的挫折、失败,也不会轻易放弃。例如,在教师讲解、示范动作时,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活讲述要点及自己模仿动作的关键,这样学生就会少出现纪律问题,教学效果好。
3.2.4 教师要利用条件反射原理通过条件反射的原理来强化学生良好的行为,以取代或消除其不良行为。具体步骤:第一,确定要建立的纪律行为;第二,制定校正问题行为的具体目标;第三,选择适当的强化手段与方法;第四,排除维持或强化纪律行为的刺激;第五,以良好的纪律行为取代或消除纪律行为问题。教师要多利用激励机制,如手势、眼神、动作、触摸等表扬方法来建立良好的纪律行为。不仅重视直接干扰课堂秩序的纪律问题,更要重视间接干扰课堂秩序的纪律问题。
3.3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教师应尊重学生,把学生视为与自己平等的一员,尊重、欣赏、宽容和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尊重其人格。在体育课堂中对问题学生一定要区别对待,尤其对那些体育能力较差而产生强烈自卑感,且出现逃避体育课、畏俱体育老师、体育课上过度焦虑和紧张,躲避练习等课堂退缩行为的学生,教师要主动加强与他们的交流与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增进情感交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而对于那些不听从老师指挥、扰乱课堂秩序等课堂对抗行为的学生,教师要保持克制,冷静对待,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3.4 了解学生心理特征,满足学生需要
教师要充分了解处在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征,要懂得与学生沟通感情。师生之间地感情交流必须遵循“真实”“接受”“理解”三原则,教师要时常换位思考,更多地从学生地角度去理解、感受学生地思想、情感,并把这种理解、感受恰当地传导给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是知己、是朋友、是伙伴,这样就会对学生地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教师要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生保持愉悦的心境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前提基础。教师不能把自己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要引导学生在遇到矛盾时能够冷静地思考,这样教师才能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对学生应积极引导,多行鼓励。
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针对青春期学生心理特点,做一些相应的调整。对表现欲强的学生,要有意识地请他们回答问题或做示范,满足他们的表现欲。然后肯定优点,指出错误,再进行准确解答和完美的动作示范,用专业权威赢得学生信服,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并没有掌握或完全掌握相关的运动知识和技能,了解到自己的不足。这样,就能使这类学生虚心接受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此外,在进行课堂练习时,可以分配给这些学生帮助指导其他同学的任务,这不仅可以满足他们的自我表现的需要,还可以引导同学之间相互帮助,提高学习效果,这也是减少体育课堂纪律问题的有效途径。
3.5 充分展示教师教育科学智慧和教学艺术才能
体育课堂纪律问题来源于课堂究,其原因其一就是学生对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失去了吸引力,随之失去了学习体育的兴趣。从而体育课堂纪律问题就会随之而来。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展示自己的教育科学智慧和教学艺术才能。现代体育教学即是学生主体的充分体现,也是教师个性特征充分展示的场所。经验表明,成功的体育教学往往伴随着教师个性的彰显。个性化教师往往会感染学生,对培养学生个性有着积极的示范效应。因此,要减少体育课堂纪律问题,必须提高我们的教学,增强教学的魅力,艺术化地处理教学内容,灵活地采用教学手段。教师应不断地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感体验,通过艺术地教学,体育课堂的人际关系程度与学习气氛和学生的精神面貌将会焕然一新,这势必会促使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教师在讲解示范要尽量适合学生理解水平,做到简明扼要,深浅适宜,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吸引力。做到讲解中有示范,示范中有讲解,这样可以消除学生对动作的恐惧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要比单纯的强调纪律更有效。在安排某一练习或游戏时,要向学生讲明规则,要求做到哪些以及防止哪些错误或不良现象。对于体育课中的场地、器材的运用要精心设计和创造,使体育的物化环境“活”起来,激活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控制课堂纪律,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体育课课堂纪律问题的优化要靠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学生要不断提高思想认识,端正学习态度,增强集体观念、纪律观念;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改变观念,提高自身能力,采取有效策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纠正,帮助学生排除各种干扰,调动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成为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具有健康体魄、高素质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场所。
[1]刘家农.课堂管理中纪律的问题与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4):49-52.
[2]李建军.体育课堂需要什么样的纪律[J].中国学校体育,2005(2):20-21.
[3]王桂香.浅谈体育课的纪律控制[J].体育科学研究,2002,6(2):58-60.
[4]成尚荣.新课堂需要什么样的纪律[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7):24-27.
G807.2
A
1674-151X(2011)11-093-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1.11.050
2011-07-02
缪敏杰,中学二级。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