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对策研究

2011-08-15 00:52:55华云申姜晓娴
运动 2011年14期
关键词:体育课体育教师体育

华云申,姜晓娴

(1.无锡市体育运动学校,江苏 无锡 214071;2.江苏省无锡市通德桥实验小学,江苏 无锡 214000)

实验与调查

中小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对策研究

华云申1,姜晓娴2

(1.无锡市体育运动学校,江苏 无锡 214071;2.江苏省无锡市通德桥实验小学,江苏 无锡 214000)

通过对中小学生体育兴趣的观察与调查,找出目前体育教学中不被重视的诸多问题,以期为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对学生真正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治标治本提供参考,从而有利于教师们采取有效措施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学生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体育兴趣;学生;培养;求知欲

体育兴趣是指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对体育学习需要的动态表现形式,以个人主观认识来决定他们的行为活动。结合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我们对中小学生体育兴趣进行调查,从大多数体育教师的反映中发现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缺少积极的态度。分析其原因是体育教学偏离了终身体育意识的教学目标,过多地关注学生的技能、体能和知识的提高,而忽视了对学生积极的体育学习情感体验的培养。为此,我们力求通过研究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对策,以期学校体育教育向着生活化体育的方向发展,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乐趣、增强体质,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归纳分析法等,以无锡市10所中小学的57名体育教师和129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97.3%,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学生体育兴趣的调查结果

通过对学生上体育课兴趣的态度问卷调查得出,对体育课感兴趣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40.3%,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59.7%。

2.2 对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分析

2.2.1 学生个人因素一些学生对体育课的认知仅仅是觉得好玩,只对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感兴趣,对学习体育运动技能不感兴趣,缺少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还有一些学生因为体重大、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较差,在上体育课时,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和标准完成练习,难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受到打击,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对上体育课的兴趣逐渐降低,参加体育锻炼的的动机逐渐消失。

2.2.2 教师自身因素其他非体育科目的教师认为上体育课或者参加体育活动浪费时间且影响文化课的学习,对学生的体育动机和兴趣产生负面影响。体育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在教学中对学生不是微笑和蔼教导,而是以训斥和命令的方式强迫学生去服从,加之缺少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娴熟的示范,使本来体质和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失去信心,甚至个别性格倔强的学生还会产生抵触情绪,造成更多的“差生”对体育失去学习兴趣。

2.2.3 家庭影响因素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自古至今广泛流传着重文轻武的思想,很多家长自身不喜欢体育活动,再加上受当代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体育锻炼会分散孩子学习的注意力,只要孩子吃好、睡好、不生病,不参加体育活动也无所谓,从而导致一些学生上体育课时不思进取、偷懒怕累,久而久之对体育课不感兴趣。

2.2.4 教材改革因素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主要是从体育教师的教学中以及从新闻媒体的体育报道中了解获得,教师在教材内容、结构的选择与构建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及其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但是现实存在的问题是教材的改革不能符合每个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从而影响到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厌学情绪。

2.2.5 教学条件因素学校领导重文轻武的观念、体育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场地、器材的数量等方面的不足。而每一节课要有多个班级同时上课,教师和学生的活动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学生的安全问题令人担忧。另外,由于大部分学校没有足够的室内场馆,遇到刮风下雨,室内体育课无法进行,理所当然地被其他科目的老师占用,此时应试教育的主导地位显露无疑。

2.2.6 教学手段因素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和择优而行可以使学生在新奇多变的练习中获得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满足。然而,一些教师为了考虑学生的安全和应付身体素质的抽查,在体育教学中表现出内容单调重复,方法缺乏新意,课堂气氛严肃,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学生在画满线条的场地上被教师指挥着并机械地练习着,个性得不到发挥,积极性受到抑制,难有兴趣可言。

3 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对策

3.1 营造学校体育氛围,增强学生体育意识

体育作为“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在整个青少年时期极为重要,对于青少年体育兴趣培养的问题,从教育和心理的角度来看,它既是教育理念在身体活动中的行为体现,又是人格心理在体育范畴的价值升华[1]。

以校田径运动会、广播操比赛为主线,结合趣味单项比赛、奥运专题图片欣赏、健康知识讲座等,积极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以及在体育课中,利用宣传画报、视频剪辑等媒介给学生讲述古今中外的体育趣闻和扣人心弦的体育赛事,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真正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意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上好体育课不仅是为了身体好,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意志品质和内外在的修养,促使学生把学习体育的兴趣与人生理想和价值等联系起来。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家长、对其他科目的任课教师的宣传,让他们也充分认识上好体育课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成为学生学习体育的支持者和拥护者,共同创造一个“课内外结合、校内外配合”的环境,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

3.2 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体育课教学内容的游戏性、竞赛性以及内容搭配的合理性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有相当大的作用。由于男生、女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同,大多数男生喜欢动作幅度大、竞技性和对抗性强的项目(球类、武术等),大多数女生则喜欢动作幅度小、协调性和观赏性强的项目(跳绳、舞蹈等)。所以,教师应根据不同的特点有选择地、区别对待地安排练习内容。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着手,在一节课中安排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内容,如篮球与田径、足球与武术、复习内容与新授内容等合理搭配。在备课时要深入钻研并挖掘内容的娱乐性,在课的开始部分多采用趣味浓厚的小游戏,在课的基本部分多开展一些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等项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热情。

通过实践证明,当学生上球类课时,男生女生对球类运动的兴趣远远超过其他项目,而这些运动又能充分表现出每个学生的个性,对发展学生灵敏、协调、弹跳、速度、力量等各项身体素质,对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学生团结友爱有非常好的作用[2]。

3.3 提升教师自身素质,营造师生和谐关系

体育教师的言行举止、自身形象、素质和修养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对教学认真负责、充满激情,对学生态度亲切、富有爱心的教师,学生就会对其有亲近感。教师形象生动的讲解,熟练、规范、优美的示范,都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准确感知动作表象,从而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扩大,学生的求知欲也不断增强,他们已不再局限于课堂内的游戏,更喜欢热门的、新兴的运动项目。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勤于更新知识,掌握多种技能,及时了解体育教学改革的动态信息,不断自我充实和完善,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以适应新的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从而成为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体育教师,在学生中塑造良好形象。

体育教学过程是在传授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同时,渗透师生心灵沟通、思想交流、情感加温的过程,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教师切实了解学生想干什么、想学什么,热爱、关心、理解学生,用满腔的热情感染学生,用温暖的目光接触学生,用及时的表扬鼓励学生,使学生从内心去尊敬、信赖、亲近老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亲切和温馨,在一点一滴的进步中获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3.4 突破传统教学束缚,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的身体好,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教授给他们,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掌握方法,通过正确的身心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发展人际关系,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掌握对美的认识和理解[3]。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课中通常采用“四部分”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视了其他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教师在课堂的实际操作中一味追求时间在各个部分的合理分配,以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自身的优势,转化限制条件为有利条件,正视自己,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大胆突破,既尊重传统,也不要被传统所拘束[4]。

针对中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天性,对剧烈的、动作复杂繁琐的活动有抵触和畏难情绪的心理以及班级和人数多、场地和器材少的现状,教师要开拓创造性,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条条框框,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探索适合本校特点和实际的新方法,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和丰富多样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以身心为基础,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建立,是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的重要方式[5]。

3.5 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合理组合新颖多变

体育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步骤、程序、规则、方式等,包括教法与学法。教法起着组织、控制、激发、引导、示范、说明、概括、评价等作用;学法起着主体、目的、内化、发展等作用。教法和学法是有机联系不可侵害的整体,有什么样的教法,就会有某种相应的学法,或者为了建立某种新的学法,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教法[6]。

由于学生在体质、运动基础、接受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科学选择、合理组合、正确运用,让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享受到运动的乐趣和喜悦,并在快乐的体验中树立完成更高目标的坚强信心。教师必须做到课的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教学内容多样,组织形式活泼,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新颖多变,调动学生对活动的新鲜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3.6 注意活动结果反馈,满足欲望激发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密切注意活动结果的反馈,满足学生心理上想要了解活动结果的需要[7]。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抒发不同的感受,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善于运用体态语言,多采取能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愉快和满足的,同时得到丰富与发展的活动。

教师对基础知识、体育兴趣、身体素质差的学生要优先给予指导和帮助,多鼓励、少批评,同时要做到讲解言简意赅、精炼准确,示范动作优美大方、规范到位,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不断创新,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课的内容要搭配一些实用性、趣味性较强的健身性体育、娱乐性体育和生活体育的内容,并结合播放视频或观看直播来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让每个学生都感到上体育课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乐意参加体育运动并有信心完成规定的动作和练习。

4 结 语

体育所具有的乐趣是其他学科和事物所不具备的。要使终身体育成为现实,学校和教师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营造师生和谐的伙伴和朋友关系,及时更新观念,挖掘学生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注意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创造愉快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既喜欢体育教师又喜欢上体育课,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掌握体育锻炼的正确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进而提高终身生活和生命的质量。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4):80-113.

[2]朱杰,王晓霞,徐叶彤,王晓东.甘肃天水地区中学生城乡体育学习兴趣分类比较[J ].辽宁体育科技,2005(4):77-78.

[3]袁广锋.终身体育动机、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J ].体育学刊,2000(3):56-58.

[4]卫洪斌.体育课激趣体会[J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97-98.

[5]罗士达,王立冲.如何培养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2):107-108.

[6]续志红.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J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4):77-78.

[7]张健,陈立.谈体育课的兴趣效应[J ].少年体育训练,2002(3):26.

G807.3

A

1674-151X(2011)11-062-03

投稿日期:2011-06-12

华云申(1968 ~),中级教练。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10.3969/j.issn.1674-151x.2011.11.035

猜你喜欢
体育课体育教师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体育课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体育师友(2015年3期)2015-12-22 11:04:16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体育师友(2011年5期)2011-03-20 15:29:46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师友(2011年2期)2011-03-20 15:29:31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
体育师友(2011年2期)2011-03-20 15:2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