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力书,冯 伟
(1.暨南大学体育部,广东 广州 510632;2.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3)
侨务工作对中国体育事业的促进与发展
钮力书1,冯 伟2
(1.暨南大学体育部,广东 广州 510632;2.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3)
侨务工作在积极引导和组织华侨体育人才归国效力、侨资捐建体育设施、赞助体育赛事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促进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中国体育运动竞技水平、帮助中国参与国际体育组织交流、提高中国体育的国际地位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侨务工作;体育事业 ; 促进发展
自中国人移民海外始,华侨与体育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过去和现在,华侨华人对中国乃至世界的体育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是中外体育文化交流的桥梁,为传播中华民族体育和引进西方近代体育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他们是雪刷“东亚病夫”之耻的艰辛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党和政府及其领导的侨务工作机构和工作者秉承“为侨服务,为国家发展大局服务”的方针,在引导和组织华侨华人对中国体育事业的促进与发展的工作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建国初期,海外华人华侨由于不了解国内情况,受到一些反华势力的误导,对党和新中国政府心存疑虑。在这种情况下,侨务工作者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与他们取得联络,进行沟通和交流,经过努力和感召,许多华侨、港澳优秀运动员、体育工作者抱着报效祖国的意愿,毅然回到大陆,奠定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基础,为振兴中国体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据统计,1951 ~ 1958 年,从香港、澳门回内地的运动员有40 人左右。例如,从香港回来的梁卓辉、姜永宁、傅其芳、容国团;从澳门回来的王锡添、丘文岭、林金源等知名乒乓球选手,他们为我国乒乓运动的腾飞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中,容国团在1959 年第25 届世乒赛中夺得男子单打冠军,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体育世界冠军,其后,他又为我国第一次夺得乒乓球男子团体世界冠军作出了重大贡献。1952 ~ 1958 年,原香港岛中学体育教师吴宣昭担任了第一任国家女子篮球队教练。
归侨中第一个在重大国际比赛中获得冠军的是游泳选手吴传玉;举重运动员黄强辉不仅多次打破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任教练后培养了一批优秀选手,其中有5人11次打破世界纪录,他曾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还有汤仙虎(羽毛球,印尼)、 林慧卿(乒乓球,印尼)、容志行(足球、印度)、刘庭怀(体操教练,印尼)、楼大鹏(中国奥委会,英国)等,他们中的一些人至今还以教练或体育官员的身份活跃在体坛上,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世界级水平的选手,使中国在该项目上立于世界强国之列。
近代中国的许多单项运动,如田径、排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是华侨华人首先把它们引入中国,并在中国生根发芽。新中国成立之初,东南亚国家,特别是印尼的一批华侨运动员、教练员北上,将中国羽毛球运动水平迅速提高,汤仙虎、王文教、陈福寿、侯加昌、梁秋霞、陈玉娘等人的名字已经永载中国体育史册。在他们的带动下,广东和福建等地出现了一批运动之乡,如广东中山被称为“体育之乡”,台山被称为“排球之乡”,梅县被称为“足球之乡”,东莞被称为“游泳之乡”和“举重之乡”,福建莆田被称为“田径之乡”,晋江被称为“篮球之乡”等。
侨务部门经常邀请外交部、我国驻各国使、领馆的工作人员讲座,及时了解当前国际形势、我国外交政策和工作以及领事工作概况,并积极、密切、广泛的联系海内外侨胞和各华侨社团,更好的“为侨服务”“为国服务”,在为体育事业服务方面也作了大量工作。
2001年国庆之夜,北京市人民政府举行盛大招待会欢庆建国52周年,澳大利亚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邱维廉先生作为海外来宾代表在招待会上致辞。他说:“今年,中国申办奥运已经成功了,我提议由海外华侨捐款建立一个标志性的奥运场馆建筑,以体现中华民族海内外共同办奥运的民族团结精神。”2002年7月25日下午,北京市委的领导聚集在一起开会,乔卫代表北京市侨办向市委领导汇报了港澳台侨同胞提出要为奥运会捐款的事情。大家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北京市委书记一锤定音:“由华侨同乡会、校友会等海外社团自愿捐款修建一个中华牌体育馆,这是华侨爱国心的体现。根据大家的意见,现在确定用港澳台侨同胞捐款建一个奥运场馆,费用1亿美元左右。”根据会议精神,北京市政府选定了捐款修建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这座侨胞们用爱心凝成的“水晶宫”,共收到来自102个国家和地区的35万余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共9.3亿多元人民币的捐款,成为海外华人为奥运作贡献的标志性建筑。
历史上有众多热心祖国体育事业的海外华侨和华人,近代以被毛泽东赞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爱国侨领陈嘉庚,其将毕生的收入近1亿美元投资到教育上。他认为恢复国民健康是振兴教育的先决条件,在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创办伊始,便大力投资体育设施,先后在厦门大学建设了田径场、足球场、排球场、网球场、游泳池、武术馆和乒乓球馆等体育场地和场馆;同时,陈嘉庚先生还大力支持体育竞赛的开展,如在他创办的集美学村,至1933年建校20周年时已举办12届大型联合运动会,他本人则长期担任集美学校运动会的名誉会长。1920年,他为福建省第一届运动会赞助了大部分的经费。
现代则以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先生为代表。霍英东先生喜爱体育活动,多年来多次捐献巨款支持祖国的体育事业。1987年,捐款建造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座体育专业博物馆—中国体育博物馆,其规模仅次于奥委会博物馆;1990年,捐款1亿港元给北京亚运会,兴建了一座现代化的有5000座位的英东游泳馆;为提高中国女子足球的国际地位,先后出资举办了国际女足邀请赛和首届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1993年,赞助巨款重奖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获得优异成绩的我国优秀运动员,并为“马家军”中长跑队提供近百万元人民币的训练基金等。
像陈嘉庚和霍英东那样挂念中国的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并做出过贡献的华侨华人还有陈掌谔、胡文虎、曾宪梓等,他们的无私奉献促进了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侨务工作在广泛联系海内外侨胞,拓展华侨华人、华侨华人新生代,重点人士及社团发挥资源优势,充分调动他们对帮助中国传播、参与国际体育交流,提高中国体育的国际地位的参与热情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
海外华侨华人在传播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方面充分体现了其民族精神,使中国体育牵手世界,推动了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他们利用自己在当地的影响力,纷纷成立各种体育组织,弘扬祖国的传统体育。近、现代武术在世界的传播主要通过武术团体、国际武术交往等形式进行,如以传播中华武术为己任的奥地利中华国术促进会、法华国术协会,其宗旨为“加强中华武术的学习与研究,广泛团结中国武术爱好者,促进中华武术的繁荣与发展”;旨在推展中国围棋文化,活跃侨胞的文化生活,通过交流与切磋,提高棋艺水平的巴西华侨围棋协会;以弘扬中国象棋棋艺,追宗正本,扩大影响,传播中国文化为目的的秘鲁中国象棋协会等。此外,放风筝、踢毽子、赛龙舟、舞狮舞龙等民族体育项目,在当地华人华侨当中广泛流行,特别是赛龙舟和舞狮舞龙,已经超出了华族的活动范围,逐渐成为华人与当地民族甚至是世界共有的体育文化,如自1976年开始的每年一度的香港国际龙舟赛,以其独特的竞赛性和娱乐性,成为一次国际性体育盛事,吸引了各大洲的运动员参与;而有狮城之称的新加坡,则是中华舞狮广为流传的一个佐证,其舞狮的发展已经超过了中国,成为新加坡迎宾送客、庆祝节日的一个重要项目。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在海外华侨华人的推动下,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并融入当地的体育文化,传播着中华民族的体育精神。
同时,侨务系统的各级组织也在为传播中华体育文化做出工作,如2005年11月7 ~ 10日由国务院侨办联合亚洲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和国家教育部在广州暨南大学举办了首届亚洲大学生田径锦标赛,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40所高校所派出了代表团参加,这次运动会在促进亚洲大学生的友谊与交流,展现中国大学生的青春与活力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还有每年都由国务院侨办牵头主办的海外华裔青少年夏、冬令营,不仅使中华文化在海外大力传播,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华裔子女的民族凝聚力和归属感。
今天,中国在国际体育界的地位和声望与华侨华人的积极努力是分不开的。中国从东亚病夫到2008年举办国际最高赛事奥林匹克运动会,从在国际体育界处处受排挤的局面到中国在国际奥委会及其他国际单项联合会所拥有的合法席位、担任的要职的变化,都体现了华侨华人的对祖国体育事业的贡献。香港的霍英东先生利用其担任亚洲足联副会长、国际足联执委的有利条件,在1974年第7届亚运会期间争取恢复我国在亚洲足联合法席位的斗争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并促使其后召开的各个亚洲单项组织会议上,全部恢复了我国的合法席位;1979年,在霍英东的努力下,国际足联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足协的合法席位,这一重大突破,为中国全面在国际奥委会和其他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合法席位广开了通道,为确立我国在国际体育界的地位奠定了基础。1988年,霍英东先生以中国奥委会的名义向国际奥委会博物馆捐赠100万美元,这是仅有的对博物馆作巨额提款的国家奥委会,提高了中国奥委会在国际奥委会的地位和声望。
在中国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华侨华人对体育事业的鼎力资助和积极参与,是中国体育事业向前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不应该忘记华侨华人为促进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体育事业做出的贡献。侨务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和为侨服务,紧紧围绕发展的中心任务,在发挥侨务资源优势下,多形式、多渠道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为促进我国体育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 1 ] 国务院侨办侨务干部学校.华侨华人概述[ 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2.
[ 2 ] 郑志刚,关文明.华侨、港澳同胞与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J ].体育学刊,2008(5):47-48.
[ 3 ] 孙晶岩.五环旗下的中国[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 4 ] 罗俊翀.华侨华人对中国体育进步和竞技理念传播的贡献[ J ].八桂侨刊,2004(4):32-33.
[ 5 ] 何振梁.情系中华体育的霍英东霍震霆父子[ J ].纵横,2001(1):13-17.
[ 6 ] 傅砚农.华侨参与振兴祖国体育事业的历史过程探析[ J ].体育文史,1995(6):16-18.
[ 7 ] 孔繁敏.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J ].体育文化导刊,2007(1):23-34.
[ 8 ] 蔡扬武.华侨华人在体育传播中的作用[ J ].体育文化导刊,1993(5):22-24.
G812
A
1674-151X(2011)03-134-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1.03.068
投稿日期:2010-11-26
钮力书(1969 ~),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体育史。
1674-151X(2011)03-0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