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 楠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山西 晋中 030031)
理论与方法探索
山西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现状调查与分析
褚 楠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山西 晋中 030031)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对山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培养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就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来源、学习情况、训练情况、参加竞技体育的动因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调查,分析存在问题,思考发展的对策,以求改进训练现状,提高训练水平,创造优异成绩。
山西省;普通高校;田径运动员
未来体育竞技运动的发展趋势必将向知识化、科学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世界各国的优秀运动员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校园里培养出来的,这主要是由于当今对运动员生物潜能的开发基本接近人体的极限。所以,未来体育竞技运动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开发运动员的智能潜力,从而有效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体育竞技运动尽快从传统的体能型向智体型转变,而这也正好应证了通过高校培养田径运动员是未来培养运动员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在学校开展竞技体育训练,既能提高学校体育运动竞技水平,又能形成学校师生重视体育锻炼,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氛围。因此,本文就山西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现状做一调查研究,极具现实意义。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山西省普通高校的田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抽取的学校包括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太谷农业大学、中北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山西财经大学、大同大学、忻州师范学院、山西师范大学、长治学院、晋中学院、运城学院。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山西大学图书馆检索查询相关的最新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类。
1.2.2 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需要,专门设计了《山西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现状调查表》,并于2010年11~12月,向山西省12所普通高校的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22份,回收有效问卷110份,有效率为94. 6%。
1.2.3 数理统计法对有效问卷进行了常规的统计分析。
2.1 山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来源及训龄情况分析
山西省普通高校田径运动员一般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由专业运动队退役的运动员,但这部分学生的可训性较弱,成绩很难有大的突破。经调查可知,山西省高校田径运动员这部分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3.7%。二是专业运动队现役的运动员,这部分学生的特点是运动成绩较强,但文化成绩相对较弱。经调查可知,山西省高校田径运动员这部分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4.5%。三是体校的运动员,这部分学生大都是从中小学一条龙训练上的业余运动员,很多学生已经达到省市级专业运动员的水平,通过大学进一步训练会有很好的发展潜质。经调查可知,山西省高校田径运动员这部分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32.7%。四是体育基础好的的普通中学生,有部分学生是要通过降分才能录取,这些学生可训性比较大,也有一定的发展前途,但年龄偏大,不易出优异的成绩。经调查可知,山西省高校田径运动员这部分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59.1%。
想要取得理想的竞技成绩,训练的系统化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一个长期、科学、系统的训练过程对成绩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田径运动员也只有通过长年的系统训练,才可能有机会体会到训练成绩由低到高逐渐积累的适应性变化,逐步成为一名优秀的田径运动员。但如果缺乏系统性训练,将会导致过往训练所积累的适应性变化逐渐消退,各种机能的条件反射也逐步消弱,技术动作生疏。所以,能否保证运动员系统化训练将是保障运动员成绩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经分析可知,山西省高校约有半数的高水平田径运动员训练年限在1~3年,占调研总人数的64.6%;训练年限仅3~5年即从初中阶段才开始训练的运动员也占30.9%;还有一定比例的运动员没有参加过训练。
2.2 山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学习现状情况分析
在“夺标育人”“体教结合”的新观念下,高校可以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大学生运动员。但高校运动员要受到两方面的压力,一是文化学习,二是运动训练。为了两者兼顾,大学生运动员训练时间大致有两种安排方式;一种是半天学习,半天训练,训练时间基本上能得到保证;另一种是利用课余时间训练,虽然学习时间有了一定的保证,但训练受到很大影响,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就比较难。
通过调查可知,山西省高校的田径运动员的文化成绩普遍不好,能达到优秀的仅占调查人数的5.1%,而运动员较差和很差的就占到了调查人数的83.4%。显然,山西省高校的田径运动员的整体文化成绩很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有:一方面学校的的领导还是不重视运动员文化知识的学习,“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思想观念依然存在,注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远大于对学习能力的关注,只要能拿好成绩,一切都可以为其让路;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运动员“有的课听不懂想学也学不进去”,说明运动员对所学的内容感到困难;还有就是“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不想学”, 认为大学所学内容对今后就业作用不大,因而不愿意学,说明运动员在主观上对学习不主动、不积极。
2.3 山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训练情况分析
训练时间和次数的多少,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运动训练能否系统进行,训练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训练积极性。
通过对山西省高校田径运动员的每天训练时间和周训练次数的调查不难看出,大部分学校的每天的训练时间也大部分集中在2小时以上,占调查总数的66.7%;周训练次数在11次以上,占到调查总数的62%。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进行专项田径运动训练,为了尽快提高竞技能力而超强的运动负荷致使运动员的伤病率增加;另一方面,此时的运动员正处于身体的成长阶段,长时间的高强度训练对他们的生长发育十分不利。因此,采用科学的训练手段和方法提升训练质量的同时并能节省训练时间,使得他们能够很好地利用这段时间来进行文化课的学习,促进自身全面健康的发展。
2.4 山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训练动机情况分析
良好的训练动机会促使运动员有较强的求胜欲望,并喜欢承担有挑战性的任务,失败与成功归功于个人能力,并在面对挫折时表现出极大的毅力和韧性,这些条件都是作为一名优秀运动员所必备的素质。另一方面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直接原因,人类的各种行为都在动机的作用下向着某一目标进行。所以,运动员参与训练的动机是推动其参与训练的心理活动的动因和内部动力,训练动机和训练兴趣是相得益彰的关系,彼此关联和促进。
对山西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训练动机的调查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完成学业,占调查总人数的69.1%。这说明绝大部分运动员把田径训练看成完成学业的一种手段,主要是为了能通过考试顺利毕业。排在第二位的是自身的兴趣爱好,占到调查总人数的61.8%,说明运动对田径训练的兴趣度很高,这就有利于提升训练效率,并取得一定运动成绩。排在第三、四位上分别是“为校争光”与“希望继续提高运动成绩”,所占比例分别为50.9%、48. 2%。从上述调查中不难发现,山西省高校运动员的训练动机基本符合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在大学期间完成学业的基础上继续提高运动员的运动竞技水平。
3.1 结 论
3.1.1 山西省高校的田径运动员主要来源于普通高中学生,这部分学生可训性比较大,但年龄偏大,训练年限也主要集中三年以下,缺乏长年的系统训练,创造优异成绩的难度较大。
3.1.2 山西省高校的田径运动员的整体文化成绩较差,缺乏长远目标,只重眼前利益,培养过程追求短期效应,严重制约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
3.1.3 山西省高校田径运动员的大负荷训练不利于学生成长;训练动机基本符合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在校期间完成学业并提高运动员的运动竞技水平。
3.2 建 议
3.2.1 高校领导、教练员应确定正确的目标和方向,立足培养徳智体全面发展的高水平运动员,为我国体育运动水平的持续提高作出贡献。
3.2.2 采用科学的训练手段和方法提升训练质量的同时并能节省训练时间,使得他们能够很好的利用这段时间来进行文化课的学习,促进自身全面健康的发展。
[1] 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的通知[N].1986,12(2).
[2] 宋广林,张天德.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成绩滞后原因剖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1):41-43.
[3] 郭科明,薛峰.关于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3):18-20.
[4] 周之华,武英满.我国高校开展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及对策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1):56-59.
G807.4
A
1674-151X(2011)06-063-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1.06.029
投稿日期:2011-02-09
褚楠(1978 ~),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体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