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华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 100042)
技战术分析
乒乓球台内控制球旋转规律新探
李凤华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 100042)
在技术层面上,决定比赛结果的乒乓球台内控制球是充分利用乒乓球运动的三维规律限制运动员击球动作的产物,其旋转与衔接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讲解控制球技术具体动作的文章和书籍很多,但本文重在描述实战中应用、迎击台内控制球,尤其是迎击侧旋球的感觉、注意事项及应对技巧,揭示侧旋转的延续和连续特性,提出逆旋转的释义及其练习方法,为有心提高台内控制球技术的运动员和爱好者抛砖引玉,帮助其尽快提高控制球水平和实战成绩。
三维规律;台内控制球;侧旋球;旋转的延续
1.1 台内控制球的重要性
经常打乒乓球的人都能深刻地体会到,实战中的每一板球都是为了控制对方,占据主动,赢得比分。可以说,乒乓球运动时时刻刻包含着控制球与反控制球,甚至每一板球都既可能控制对方,也可能被对方反控制。而激烈的争夺首先体现在台内球的控制与反控制上,所以台内控制球显得尤为重要,往往成为一回合胜败的决定性因素。从技术层面上看,台内控制球甚至影响着整局比赛、整场比赛的胜败。
1.2 台内控制球的战术效果
简单地说,台内控制球的战术目的就是控制对手,争取主动。具体而言,运动员通过控制可以实现5个层次的战术效果:(1)直接得分;(2)自己容易进攻或使对手丧失主动;(3)自己难以进攻或使对手无法进攻;(4)对手难以进攻,且进攻的路线和攻击力是可控的,进攻属于被动进攻,进攻之后反而可能丧失主动;(5)对手一旦进攻,自己较难防守,容易陷入被动。5个层次的效果由强到弱,由好到差。比赛中直接得分的概率相对有限,本文所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更快地获取主动,如何由被动转为主动的控制球细节。
1.3 台内控制球的表现形式
台内控制球种类繁多,有挑、点、撇、晃、挤、拧、滑板、摆短、半推半搓、劈等多种表现形式。实战经验少的人对这些动作的概念很是模糊,觉得头晕目眩,无规律可循。本文就将帮助读者理解台内控制球的旋转规律。
2.1 乒乓球运动的三维规律
乒乓球运动中,任何一个协调的击球动作,其实质都是运动员身体重心在左右、前后、上下3个维度空间上的位移,无论是步法移动还是手臂的各种击球动作。这个观点早已得到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普遍认可。所谓“靠重心打球”,强调的就是身体重心对手脚的协调起着决定性作用。乒乓球三维规律的外在表现是击球动作的三维性决定着乒乓球运行轨迹的三维性。持拍手臂左右位移较大时,球的侧旋转就较多;手臂前后位移较大时,球的弧线就较低平;手臂上下位移较大时,球的弧线就较高。通常情况下,对于单个来球,我们都是按照这样的基本规律来判断来球的旋转和运行轨迹的。
2.2 三维规律在台内控制环节的体现
台内控制球就是通过在三维空间上对运动员击球动作的限制来实现控制目的的。由于直握球拍的手腕相对横握球拍的手腕更柔韧,在前后、左右、上下三维上做出的动作幅度更大,动作也更协调,所以直握打法相对横握打法的控制球能力更好。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横板运动员因为在左右维度上受到限制,使得其正手小三角接对方右侧旋、反手小三角接对方左侧旋比较别扭,难以实现有效的控制目的。在比赛中,这两个落点往往成为对方控制球的目标点或得分点。
由于上旋球容易出台并直接转化为相持球,所以有质量的台内控制球往往又低又短,不冒高也不出台,并且带有一定的下旋。但从三维理念出发,我们不难发现,不冒高也不出台的下旋球只从上下和前后两个维度上增加了对手进攻的难度,对手一旦进攻,我方很难防守,容易陷入被动。这属于较差的第五层次的控制球效果。这是因为我们忽略了左右维度对击球动作的限制作用,即忽略了侧旋球的控制效果。举个例子,我方分别发下旋球和左侧下旋球(注:本文所指的“左”和“右”,均以右手持拍运动员本人触球的部位为准)至对手反手位,其效果就截然不同。对于下旋球,对手用反手进攻直线和斜线都比较容易,而对于左侧下旋球,如果对手用反手进攻,那么其常规路线将是我方反手位;如果对手意图调动我方正手位,那么他较容易出现失误,且进攻质量一般,易于我方防守反击,并造成对手的被动。可见,通常情况下,侧旋球相对于上旋球、下旋球所能实现的控制效果更好。
目前为止,我们所探讨的只是单个来球的基本旋转规律,远不能诠释“旋转最为丰富的球类运动”的内涵。一个连续回合中的控制球,其旋转远不止如此简单,而是有着更为多样的表现形式。实际击球过程中,纯粹的上旋球或下旋球较少,一般击球动作或多或少都含有一定的侧旋成分。但很少有人在一个完整的回合中把侧旋和上下旋结合起来探索乒乓球的旋转规律,这样探讨乒乓球的旋转就抹杀了球在运动中变化的动态事实。
旋转的延续,指球体受到外部摩擦力后自身产生的离心力在受阻后能够延续几秒、十几秒,甚至更长时间方会消失的现象。旋转的连续,则是指球体连续受到外部摩擦力而导致自身离心力不断增强、延续或减弱的现象。旋转的连续中包含有旋转的延续,旋转的延续是一种特殊的旋转连续。
3.1 旋转的延续常被忽视
在实战台内控制环节,旋转的延续由于具有渐趋减弱的特性,几乎被粗心的运动员忽略或忽视。而事实是,如能充分利用延续的旋转力借力发力,往往令对手意想不到、判断不足,或者判断正确而手脚的动作也调整不过来,能够达到较高层次的战术效果。举例说明,我方发左侧下旋,对方无法上手时通常回摆我方反手小三角用以控制,此时球旋转不强且离网较近,我方反手借力回搓或发力进攻的效果较差;但若借用第一板发球延续的左侧旋力发力挑打(或撇),或者借用第一板发球延续的下旋力劈长至对方反手位,很有可能直接得分或为下一板球创造极好的进攻机会。同理,我方发右侧下旋的情况下,只要步法跟上,挑打或劈长至对手正手大角也会相对轻松,而且战术效果较好。总之,利用球体延续的旋转力打球,就如同照着木纹劈柴,轻松有效、事半功倍。
3.2 连续侧旋球较难控制
连续上旋或连续下旋的乒乓球,运动员接触、练习的相对较多,比较容易控制。而上文已经说明,侧旋球较难控制,那么要连续控制侧旋球,难度就更大了,对其旋转力度的掌握或控制一定程度上也体现运动员球性的优劣。例如,我方发右侧下旋短球至对方正手小三角,对方为防止我方正手上手,通常会撇短(以控制右侧旋)至我方反手小三角;如果我方快速跟进一步,在球的高点期回击右侧旋球至对方反手小三角,对方必须要在左右维度上快速充分地打开手腕做动作,故较难控制好连续的第二板侧旋球,我方会较易上手。此外,有削球运动员参加的比赛,球的回合明显较多,而直板运动员的比赛,回合相对较少的事实就是最好的佐证,因为高水平直板运动员的控制球多以侧旋转为主,对手难以实现较好的控制效果,局面上容易陷入被动。既然通过侧旋球,我方能够达到较好的控制球战术效果,因此“以侧旋球为主,巧妙结合运用上下旋”才是合理的台内控制球技术模式。
通过以上多角度的分析,我们有理由针对台内侧旋球狠下一番功夫。根据触球部位和击球动作的不同,侧旋球可以简单地分为侧上旋和侧下旋、左侧旋和右侧旋、顺旋转和逆旋转。归纳起来,侧旋球的旋转类型不外乎4种,即左侧下旋、左侧上旋、右侧下旋、右侧上旋。但相当于对手而言,哪种侧旋转才是最有效的、最难控制?其实我们所说的侧上、侧下、左侧、右侧都只是建立在对手是右手握拍的假设条件下的相对概念。笔者从多年的实践出发总结发现,逆旋转才是较难控制的侧旋转的共性,是这类侧旋转万变不离的本质。上文的例子均能反映这一规律,此处不再熬述。
逆旋转既然在侧旋球范围内、在台内控制球环节占有如此重要的份量,实战中我们就应该尽量多地使用逆旋转为自己创造机会,赢得主动。我们以右手执拍者为例,把通过己方身体和手腕的调节,用正手向右前方,反手向左前方摩擦球体所产生的离心力称为逆旋转。
但只是理解了逆旋转的概念是不够的。由于正常的生理反应下,正手(右手)向左,反手向右发力比较自然,而逆旋转的发力方向恰好与此相反。因此,体会逆旋转的用力方式,建立逆旋转的动力定型,形成条件反射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进行更多的练习。奥地利施拉格、德国波尔分别是右手运动员和左手运动员中逆旋转发球的佼佼者,我们可以通过模仿《乒乓世界》杂志和诸多教程类书籍刊载的明星逆旋转动作图片,提高自己的逆旋转感觉。笔者认为,通过多球练习下蹲砍式发球来体会逆旋转效果不错,因为下蹲砍式发球尤其能够增强脚步、腰胯与手臂在逆旋转中协调发力的感觉。日本的松平健太、中国的丁宁是这方面不错的模仿对象。
最后,笔者总结出如下口诀概括复杂多变的台内控制球旋转规律,即顺势借力多不转,逆转发力后为主,借力发力境界高,逆向旋转是关键。相信大家通过加强逆旋转的练习,在台内控制球方面会取得长足的进步,实战中能够争取到更多的主动。
[1] 刘雅玲,陈达君,刘杰,等.乒乓球技战术与训练之六《弧圈球与台内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57-107.
[2] 吴敬平.乒乓球直板反胶打法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84-111.
[3] 李晋,边玉翔.台内搓侧旋——向马琳学习接台内侧旋球的方法[J].乒乓世界,2010(6):106-111.
G846
A
1674-151X(2011)06-023-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1.06.012
投稿日期:2011-03-01
李凤华(1968 ~),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赛事组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