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业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体育教研室,广东 广州 511363)
技战术分析
毽球脚内侧踢球个人练习教学常见技术问题分析与对策
陈良业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体育教研室,广东 广州 511363)
本文针对学生在毽球脚内侧踢球练习中常见的技术问题展开分析研究,认为学生在练习中普遍存在着脚内侧内踢球上摆幅度小、上摆困难;击球部位不准;击球的点的空间高度过低;移动调整差等问题。提出解决这些技术问题有效的练习方法,旨在为同行在进行脚内侧踢球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提高教学质量。
毽球;脚内侧踢球;技术问题
脚内侧踢球是毽球运动中一项最基本的技术之一,它广泛应用于发球、接发球和传球之中,它在毽球健身、娱乐活动和比赛中应用频率最高的踢球技术。脚内侧踢球的优点在于球与脚的接触面积大,力度与方向容易控制与把握。缺点是踢球时,踢球腿踢球的运行轨迹与日常行走及其他肢体活动存在的相似性低,不易发生正迁移。毽球脚内侧踢球个人练习是提高个人脚内侧踢球技术重要基本功练习,不管是初学者,还是水平较高的专业选手都要经常性地加强脚内侧踢球的个人练习,提高和保持良好的脚内侧传控球能力。对于初学者来说,脚内侧踢球并不是一学就会,从不会到会要有一个过程;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否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决定这一过程的长短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初学者在初学阶段普遍存在着以下几种情况。
脚内侧内上摆困难,上摆的幅度小主要是因为学生的下肢柔韧性差及学生完成动作的用力与放松的协调能力差所致。一个连无球脚内侧上摆练习都难以完成的学生,是很难想象他能把脚内侧踢球技术掌握。任何技术动作的掌握与提高都与个人的身体素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没有相应良好身体素质的支撑,技术动作的掌握就不可能实现。我们在进行脚内侧踢球技术教学当然亦需采用一定的辅助练习,发展学生的专项柔韧性和专项力量。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练习提高:
(1)盘腿坐摆。在教学之初, 针对那些下肢柔韧性较差、小腿内上摆的幅度较小、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就需要教师采取相应的练习提高他们的专项柔韧性。盘腿坐摆就是其中一项有效的方法,盘腿坐摆可以有效地提高髋关节的活动幅度,提高其柔韧性,有利于脚内侧踢球时,大腿外旋带动小腿上摆。
盘腿坐摆的练习方法是:练习者坐在地上,躯体尽可能挺直,双脚脚外侧着地脚底相对紧贴,屈膝大小腿充分折叠,双手抱住脚指部位,以髋关节为轴大小腿呈上收下摆反复摆动练习。从而发展髋关节的活动幅度、柔韧性、灵活性和协调用力。
(2)盘腿站桩。站桩的练习方法是支撑腿直膝站立,重心略前移,击球腿屈膝上摆,异侧手经脚底抱住脚外侧,使踝关节内翻停稳至左膝以上的高度,此时要使大小腿的角度保证在90度左右;同侧手放至膝关节部位略向下施加力量往下压。这样的静力性练习可以提高膝关节的活动幅度,便于小腿在踢球中内上摆。同时,提高踝关节内翻的幅度,使踢球踝关节能充分内翻,使脚内侧与地面平行成水平击球,有利于击球、控制球。
(3)击球脚连续多次内上摆模仿练习。击球脚多次内上摆模仿专项性练习主要是为了发展学生完成动作用力与放松的协调能力,提高踢毽腿的耐力和和连续上举的能力,增强支撑腿的平衡能力。
练习方法:练习者自然站立,击球脚的异侧臂直臂放至支撑腿正前方40cm处掌心向下,击球腿以髋关节为轴,大腿外展外旋带动小腿向内、向上大幅摆动以脚内侧击掌,击掌后大、小腿放松下落轻轻垫一下地面,稍作停顿使大、小腿完全放松再上摆,在练习过程中身体重心始终要落至支撑脚上,如此反复练习。
击球部位不准是很多初学者共同遇到的一个技术问题。确保每次都以脚内侧中部击球,以避免击球失控、失误的一个重要因素。以脚内侧中部击球,此部位较平且面积大,较易控制球。在学习初期,很多学生本位感觉较差自我纠正的能力较弱,经常出现击球部位不稳定,时而脚内侧脚尖部位踢球,时而脚后跟部位踢球,这也使得踢出的毽球很难控制,不能随心所欲。那么我们在教学和学生练习中,就要反复强调和发展肢体的感受性和自我纠正的能力,使每次击球都以脚内侧中部击球,具体的练习方法如下:
(1)一踢一接。为了提高击球部位的准确性,我们可以通过一抛一踢的简单反复练习提高学生视觉调节能力,提高击球部位的准确性。
(2)脚内侧击球球部位做标记连续踢球练习。为了突显正确的击球部位,可以使用彩色的粉笔有脚内侧中部描绘出正确的击球部位范围,这样便于视觉观察调整,对提高击球部位的准确性具有独到的效果。
击球的点的空间高度过低又是初学者普遍存在的技术问题,很多初学者在初学阶段击球的点的空间高度低于左膝关节的高度,使得难以把球踢高、踢稳,有种被球“顶住”的感觉发不上力。在脚内侧踢球个人练习中,击球的空间高度对控制好球的弧度是十分重要。脚内侧踢球理想的击球点的空间高度是位于左膝的水平位置。因为脚内侧呈弧形摆动,如果击球点低于左膝高度,击球时将会有一个分力指向体侧,则不易将球踢高和难以控制球的落点使球直起直落;会使球落至身体较远,不利于下一次击球;而击球点的空间高度保持在膝关节处,能保证小腿摆动的幅度便于柔和发力送髋伴送踢球。初学者造成击球的点的空间高度过低原因,一是由于对球上升与下落的时空感觉较差,没有把握好起脚击球的时机,起脚的时机滞后;二是前一次将球击起的高度较低,个人完成击球动作慢导致无法在预定的空间高度击球。那么,在教学时,教师要反复强调保证击球点的空间高度的重要性,通过反复细致的讲解和技术示范和结合学生的反复多次的练习,使学生把握击球腿起摆的时机。
初学者在学习初期,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就是在踢球过程中,下肢难以根据球的落点经移动调整进行下一次的击球,支撑脚就象就钉在地上一样,有移动的意念,没移动的反应,大脑难以及时指挥下肢移动,反应慢半拍。当球远离控制范围后,击球腿就乱摆乱踢。此时,他不是在踢球,而是在被“球踢”。
多数情况下,踢毽球不是被动地原地等球,而是在踢球瞬间感受球传出方位和落点,然后借助身体的快速移动主动接近球准备下次击球。身体的快速移动靠的就是灵活的步法。每次踢球,毽球的运行轨迹都有可能出现偏差,这就要求快速移动调整,快速移动身体接近球便于下次击球。只有合理运用步法,才能在比赛中化险为夷、克敌制胜。所以,在脚内侧个人练习中有有意识训练个人的移动步法,学会灵活合理地运用步法。在训练中要养成用前脚掌着地、后脚跟略微离地的习惯,即便是处理比较精准的球时,也要做出细小微调,使支撑脚处于动态调整之中。
在脚内侧踢球的个人练习中,要想很好地把球控制住,就要通过移动保证每次击球前,人与球的水平距离为一臂远左右。而击球脚下落的位置是快速移动提高移动质量的关键,尤其是在前一次击球高度较低、没有将球控制好的情况下甚为重要。击球脚下落的位置应根据球的落点而定,若球落在体前适合的击球位置,则击球脚下落于体侧与支撑脚成左右开立;若球落在体前较远处,则击球脚下落至体前与支撑脚成前后站立;若球追身而落,则击球脚迅速下落至体后与支撑脚成前后站立;若球落于体侧处,则击球脚落于体侧紧接着支撑脚向球的落点处转动并上步移动保证下一次击球前身体正对着球。击球脚下落的初始位置决定着移动的快慢和二次击球的质量。击球脚着地后,紧接着合理地运用步法移动,使球落于体前一臂远左右处。
脚内侧踢球移动步法个人练习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进行。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对正确技术动作的体会。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逐渐在起球的速度、弧度和落点上加大变化和难度,具体练习方法如下:
(1)边踢边移动控球练习。边踢球边移动练习主要是学习和提高前上步、跨步和后撤步技术水平。练习时,有意识将球稍往前或往后或往体侧一米远处传,然后通过步法移动跟上,每次踢球时都要使球落于体前一臂远左右处。在练习中要反复强调击球脚下落的正确位置及其他步法的衔接。随着步法移动质量的提高,逐渐降低传球的高度加大练习的难度,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步法移动的质量。
(2)移动中踢球练习。移动中踢球练习主要是学习和提高前上步、跨步与跑动步衔接移动技术水平。练习时,先原地踢一次低球,接着向体前较远处传高球(传球的高度与传出的球的远度呈正相关),迅速向前移动,与球保持一臂远的水平距离,再踢一次低球,如此反复练习。认真体会向前上方踢高球的送球动作及击球脚快速下落衔接移动的动作。
(3)变向移动踢球练习。变向移动踢球练习主要是学习和提高转体上步及跑动步衔接应用技术水平。随着移原地踢球控制好球后,有意识将球往体侧或体后较远处传球,然后通过各种合理的步法迅速移动接近球,使球落于体前一臂远左右的地方,然后把球控制好后,再将球往体侧或体扣较远处传球,如此反复练习。
脚内侧踢球技术的掌握与提高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始终围绕着学生的专项柔韧性、击球部位、击球的空间高度和移动调整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在施教。这4个因素对学好脚内侧踢球是个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要想使脚内侧踢球控制自如、随心所欲连续多次踢球,就要做到以髋关节为轴,大腿带动小腿屈膝90度左右内上摆,以脚内侧中部(即足弓部)摆至左膝高度踢球;边踢边移动调整,使每次击球前球都位于体前半臂远处。
[1] 范云江.花样踢毽[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
[2] 包强平.毽球入门[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8.
G849.9
A
1674-151X(2011)06-021-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1.06.011
投稿日期:2011-01-29
陈良业(1982 ~),助教,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