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胜涛
(长江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重庆 408100)
双视角透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①
吴胜涛*
(长江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重庆 408100)
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将作为一种民族教育的手段,渗透到学校体育教学之中,这将使我们古老的体育形态成为体育教育体系的一个分支,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首先论述了现代社会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在文化上的差异分析,最后提出我国体育教学中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具体方案。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 发展 现代体育 体育文化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为了加强民族团结,为了保证我们的事业必定胜利,我们不仅要在党的领导下,促进各族人民同心同德,经受住国际国内各种挑战和压力的考验;不仅要使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共同繁荣发展;还要注重加快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健康水平,活跃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生活,增进各民族的了解,促进各民族团结。因此,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对促进我国现代社会进程来说是重要的。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将作为一种民族教育的手段,渗透到学校体育教学之中,为更多的民族所接受。这将使我们古老的体育形态成为体育教育体系的一个分支,既体现出积极进取、团结合作等传统文化精神,又能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感,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普及和提高,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意义重大。
我国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一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着鲜明的从业特点,二是与风俗习惯紧密相联,并且许多项目都是通过风俗习惯的沿袭而流传发展,三是伴以歌舞、音乐,许多项目都与歌舞艺术融为一体,四是场地、器材简便易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才作为国家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焕发出了新的光彩。然而眼下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日益边缘化也让人担心,它们面临被遗忘被抛弃的尴尬窘境,比如抖空竹、踢花键、泥巴架、鸡毛球、打胀鼓、跳火绳等等少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在现代文明冲击下,本民族的年轻人对它们越来越“不感冒”了。在如何传承、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上,云南正做出积极尝试,比如在全国率先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将一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建立各级保护机构、为传承人命名等等。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有一万个理由尽最大努力把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好,当然,更要以发展的心态对待传统,当务之急是唤醒少数民族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认同。
然而传统体育也在不断发展衍变中赋予少数民族文化新的内涵,比如云南新平花腰傣的挑花萝、文山彝族的滚草墩等等更“新鲜”的赛事逐渐得到广泛认可而渐渐成为新民俗,显示出少数民族宽广包容的文化心态,也为文化的传承发展赢得了时间。正是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的变迁交融之中,中国56个民族特有的体育与文化的绰约风姿才构筑了中华文化波澜壮阔、广袤动人的独特面貌,56个民族共同构建的华夏文明历经5000年沧桑磨难之后仍在焕发勃勃生机。
最后,民族传统体育还对世界竞技体育有着很大的贡献。例如龙舟和龙舟竞渡对世界人民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龙舟本身是一件艺术品,它不同于一个足球或羽毛球,它显示了中华各民族的风格和特色。而划龙舟又不同于一般的皮划艇、舢板、赛艇。作一个简单的比较,龙舟比其他的划船运动有显著的特点:第一,龙舟容量大,往往要十几人、二十几人齐心协力,而“协力”的关键是听从鼓手的指挥,这种组织形式有助于培育集体主义的精神。第二,龙舟所用的划浆小,而且无支点,这对划手要求相当高,不仅在日常的训练中要强化体力训练,而且在竞渡划浆时,要使上肢处理好力点和支点的关系,这比有支点的、划浆大的划船运动具有更高的难度。现在世界上有很多国家有龙舟队,如日本、美国、澳洲、印尼等世界五大洲,他们不仅被龙舟竞渡的体育性、娱乐性所陶醉,而且也是对中华民族“龙文化”的认可和赞赏,这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体育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21世纪的今天,龙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也应当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因此,我们的龙舟竞渡,在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的同时延变为龙舟运动,在不断地吸收世界体育的精华来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推动龙舟运动走向世界,为中外文化交流、为龙舟运动向国际化发展道路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除此以外,我国还有大量名扬海外的传统体育项目,如抖空竹、鸡毛毽等等,这些都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史孕育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摇篮,它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伦理价值,性格特征与审美情趣,民族传统体育,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展示,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民族传统体育以传统的农业社会为背景,长期以来,在培养各族人民优良的品质、强健的体魄、规范的社会行为和加强民族团结的社会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而现代体育兴起于欧洲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以坚实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基础为依托,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后开始的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人文主义的宗教改革运动及启蒙运动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想斗争,使人们重视其身体的健康和健美,重新发现了体育的价值,传统的地道的标准和美丑观念发证了根本变化,西方文化运动为现代体育奠定了思想基础。
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相比,民族传统体育的很多项目主要侧重在表演性和娱乐性上,同时更注重参与的过程。同时,我国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都与当地的民族节日、民族风情息息相关。如内蒙古地区,地域辽阔,水草丰美,以畜牧业为特定经济类型孕育出与之相关的赛马,摔跤,射箭等传统体育活动。如西北地区与大川荒漠等自然现象联系,孕育出独具民族特色的刁羊,姑娘追等体育项目,展现出草原民族奔放,热情的特征。
现代体育则强调“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性和超越性。以奥林匹克为核心的现代竞技体育中是人类潜能的激发和对人类极限的超越,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主张“公平竞争”,形成了奥林匹克运动“和平、友好”的文化氛围。
为了使教师与学生的比率达到最优化,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学历结构,鼓励青年教师深造;加大教师知识更新和掌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力度,通过参观学习、短期培训、走出去请进来的讲学活动和自学等多种形式,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汲取先进的教育思想,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开发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把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改革引向深入,争取在教学理论与方法上有新的突破;制定教师培养计划,优化教师知识结构,建立教师工作业绩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激励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为这类课程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资源。
不断加快教材的更新,汲取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保持教材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调整教材结构,研究国内外优秀教材的结构,根据培养目标和武术知识体系,重新设计武术教材的结构。做好配套教材和资料的编写,完成课程系列教材的编写。
不断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优化教学模式,拓宽教学渠道,鼓励老师创新教学。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强调教研室要有计划、有内容的开展教研活动,并对教师进行相关技术、理论的考评。教师之间,通过教研室活动,起到互相提高的作用。加大系部领导看课的力度,进一步完善“教考分离”制度,还根据教师的特长,允许任课教师在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长来进行有选择性的侧重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自身的优势,丰富了课堂学习内容,促进学生进行专项技术学习的热情。
为活跃学术研究氛围,进一步培养学术骨干,完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经常组织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研讨会。其宗主要在于“五个突出”。(1)突出学术性;(2)突出参与性;(3)突出长期性;(4)突出主导性;(5)突出成果性。由研究能力强的博士、教授担任领军人物。
引导学生积极融入社会,把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加强与培训机构的联系,创造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对外进行代课教学,从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总结,以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与技术水平。体育项目科学规范的锻炼民族素质,又能够充分指导学生深刻认识我国各民族深刻的文化内涵。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是加强民族认识,传播的有力方式,我们必须要把它充分利用起来。在当今从事、参与民族传统体育不是一种时尚时,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人才变得犹为重要。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要生存、要发展,不仅得到来自很多方面的扶持,更需要实现本身的造血功能—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在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化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十分有利的平台。信息化必将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带来一个光明的未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未来之路不象有的学者说的那样悲观;也不像有的学者说的那样乐观。要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得到复兴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社会的高度关注。
当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面临十分被动的局面,有相当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正日益边缘化,它们面临被遗忘被抛弃的尴尬窘境,比如抖空竹、踢花键、泥巴架、鸡毛球、打胀鼓、跳火绳等等少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在现代文明冲击下,本民族的年轻人对它们越来越“不感冒”了。我国要本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态度,进一步规范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加强传统体育的现代适应力,使体育项目既能够满足
[1]倪依克. 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D].华南师范大学, 2004 .
[2]王俊奇,宋京佳,张华飞. 试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时代文化特点[J].湖北体育科技,2005(1).
[3]潘捷良. 从全民健身视角透析民族传统体育[J].安徽体育科技,2004(S1).
[4]孙晶.从文化哲学的角度认识“全球化文化”[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1).
[5]王健. 传播与体育价值意识的构建[J].福建体育科技,2006(5).
G8
A
2095-2813(2011)12(b)-0085-02
吴胜涛(1972-),男,重庆人,讲师,主要从事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