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庆杰
(外交学院基础教学部,北京 100037)
太极拳技术动作顺拐现象研究
——以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为例
周庆杰
(外交学院基础教学部,北京 100037)
研究发现,太极拳技术动作普遍存在同侧手脚同时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现象,即顺拐现象,这是太极拳演练、技击和身体健康需要的综合体现。根据手脚所处位置的不同,太极拳技术动作顺拐又有着不同的分类:单侧顺拐和双侧顺拐两种。其中,单侧顺拐又可分为前侧顺拐后侧非顺拐和前侧非顺拐后侧顺拐两种。
太极拳 技术动作 顺拐 现象
在长期的太极拳练习和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太极拳技术动作都是身体同侧手和脚一起运动的,完全就是人们日常所说的顺拐。经过较长时间的细心观察和揣摩之后,笔者发现不同流派和架势的太极拳套路中顺拐现象比比皆是,颇有不顺拐不成拳的感叹!于是,笔者就对这一“奇特”现象逐渐产生了浓厚兴趣,欲作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但当检索和查阅与太极拳技术动作顺拐相关的文献资料时,却一无所获。太极拳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其技术动作早已自成体系,日臻完善。太极拳理论研究的文献资料更可谓汗牛充栋,可为什么却偏偏找不到与此相关的论述呢?难道这种高频出现的太极拳技术动作顺拐现象不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深入研讨吗?难道是熟视无睹、见怪不怪吗?太极拳技术动作到底为什么非要顺拐不成呢?为了消除这些疑虑乃至困惑,笔者尝试进行了如下“抛砖引玉”式的研究。但鉴于才疏学浅,还望求教于方家。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任何流派或架势的太极拳技术动作都存在顺拐现象,但限于篇幅,并为叙述之便,本文仅以流传较广的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为例展开相关论述。
学界一致认为,太极拳技术动作由创始至今,在风格特点上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化,仅仅是一些不同时代的不同个体在各自的演绎过程中出现了某些认知层面的差异而已。由此看来,太极拳技术动作顺拐一顺就顺了数百年,大有继续一路顺下去之意。事实上,太极拳前辈们已经注意到顺拐这一现象,并把太极拳技术动作中同侧手脚同时在前或在后的步法称作为“顺步”。相反,把异侧手脚同时在前或在后的步法称作为“拗步”。“拗”字有扭转、拧转的意思。但令人遗憾的是,对于太极拳技术动作顺拐的认识仅仅到此为止便戛然而止,再也没有更进一步的阐述或剖析。
由于太极拳技术动作顺拐与太极拳演练本身密切相关,这就不是一个小问题了。太极拳技术动作顺拐现象研究关系到研习者能否深入理解太极拳精髓,关系到研习者能否正确掌握太极拳技术动作的关键所在。这就使得我们必须潜下心来做更为深入的探求,正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
众所周知,人正常行走时应该同时伸出异侧的手和脚,即左手和右脚,或右手和左脚。然而,在一些特定情况,尤其是紧张状态下,则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场面:行走时毫无意识地同时伸出左手和左脚,或右手和右脚,让人看了觉得样子很别扭,甚至滑稽可笑。于是,人们给这种走路时同时伸出同侧手和脚的现象起了一个特定的称谓——顺拐。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顺拐在无意识状态下自然出现的频率极低。故意为之,当另作他论。
有着缜密理论体系的太极拳向来被认为是一种自然拳,正如拳谚所说“太极本自然,人意莫强求”、“打拳如走路”。然而,太极拳演练时手脚却并非如同自然状态下的行走那样——同时伸出异侧的手和脚,而是大量出现同侧的手和脚同时运动的顺拐现象,演练者和观赏者非但不觉得滑稽可笑反而还认为优美顺畅,这的确有些令人匪夷所思。太极拳技术动作中的“野马分鬃”、“手挥琵琶”、“倒卷肱”、“单鞭”、“蹬脚”、“下势独立”、“闪通背”、等等,都是典型的顺拐动作——同侧手脚同时向同一方向运动,可谓俯拾皆是。显然,这绝非无意而为,应是刻意力求的。由此看来,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顺拐与太极拳技术动作中的顺拐有着不同的含义,前者被认为是一种非正常状态下的行为举止,而后者则被认为是一种正常状态下的动作方法。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太极拳技术动作顺拐借用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顺拐一词的基本概念,用于特指在太极拳演练时同侧手脚同时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现象。
根据顺拐时手和脚所处的不同位置,可将太极拳顺拐动作分为:单侧顺拐和双侧顺拐两种。其中,单侧顺拐又可分为前侧顺拐后侧非顺拐和前侧非顺拐后侧顺拐两种。
前侧顺拐后侧非顺拐是指演练太极拳时前侧手脚顺拐而后侧手脚不顺拐。此类动作在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中所占比例较大。由于太极拳的一个式子往往由若干分解动作组成,所以根据顺拐程度不同又可将此类动作细分为:完全前侧顺拐后侧非顺拐、部分前侧顺拐后侧非顺拐。
(1)完全前侧顺拐后侧非顺拐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中的“手挥琵琶”、“单鞭”、“左(右)蹬脚”、“双峰贯耳”、“左(右)下势独立”、“闪通臂”等动作都属于完全前侧顺拐后侧非顺拐类型。
“手挥琵琶”——右手右脚同时前移,而左手左脚不动;左手左脚同时上提、前移,而右手略向后收,右脚不动。
“单鞭”——左手左脚同时前移,右脚略内扣,右手停留在原处。
“左(右)蹬脚”——以左式为例,左手左脚同时向左侧伸出,且上下相对。
“双峰贯耳”——右脚向前上部,右拳连同左拳一起划弧前打,左脚略内扣。
“左(右)下势独立”——以左式为例,“下势”时,左手左脚同时向左侧伸出,右手右脚姿势保持不变;“独立”时,右手右脚同时向前上方提起。
“闪通臂”——左手左脚同时向前伸出,右手略向后拉,右脚略内扣。
(2)部分前侧顺拐后侧非顺拐
“左(右)揽雀尾”——以左式为例,可分解为“掤、捋、挤、按”四个动作,其中的“挤”和“按”就是前侧顺拐后侧非顺拐。
“如封似闭”——“重心向后移至右腿,两掌同时后收”和“重心前移,左腿前弓,两掌同时前推”。
“云手”——左(右)手左(右)脚同时向身体左侧移动。
“左(右)玉女穿梭”——以左式为例,左脚向前上步时,左手同时向前向上提起。
“转身搬拦捶”——“搬”时,右收右脚同时前伸;“拦”时,左手左脚同时前移。
“十字手”——右手向左收于左手外侧,两手腕交叉;同时右脚向左回收。
此外,所有“抱球”动作的同侧手脚都是同时运动的,亦属于前侧顺拐后侧非顺拐类型。
以上两种类型的顺拐,所有动作的步法都是“顺步”。步法是拗步,但一些分解动作表现为顺拐的有:
“白鹤亮翅”——身体左转时,左手左脚同时向前运动。
“左右搂膝拗步”——以左式为例,左膝前弓的同时左手向前搂抹。
“海底针”——身体左转时,左手左脚同时向前运动。
此类顺拐动作极少,仅出现在“左右揽雀尾”的“捋”中——以左式为例,重心移至右腿的同时右手向右后方摆动。
双侧顺拐并不是说同侧的手脚同时运动,而是说两手和两脚在同一方向运动。此时,两脚可以站立不动。
“起势”——两手同时由同侧大腿外侧向上运动。
“野马分鬃”——以左式为例,左膝前顶的同时左手向前伸出;右腿向后蹬伸的同时右手后收。
“左右倒卷肱”——以左式为例,右腿后撤的同时右手后摆;左脚在前的同时左手前推。
“左右揽雀尾”中的掤——以左式为例,左膝前顶的同时左手向前伸出;右腿向后蹬伸的同时右手后收。
“收势”——两手同时向下收至同侧大腿外侧。
究其根源,太极拳技术动作之所以要出现顺拐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演练需要;二是技击需要;三是身体健康需要。
3.1 演练需要
太极拳技术动作顺拐是演练时手脚上下协调,身体平衡的需要。二十四式太极拳除“倒卷肱”、“起势”、“收势”之外,均是向前的运动。这些向前的运动中,除“高探马”之外,均是顺拐动作。这些向前的运动的共同特点是:以后脚为支撑,左脚向前运动。显然,以后脚为支撑,前手前脚同时向前运动更有利于促进身体的平衡,使整个动作更加协调一致。相对而言,以后脚为支撑,前脚后手同时向前运动就容易导致身体失衡。
经典太极拳理论中直接反映手脚顺拐的语句没有,但反映手脚上下相随的语句却不少:“一身务令上下相随,一气贯通”、“内外上下必随,其劲不可拂逆”、“上下手足各相随,后往前转莫迟迟”、“上面手如何运,下体足如何运,上下相随,自然合拍”、“耍拳全在手掌,手指领起周身运动,足随手尤其紧要”、“足随手运,圆转如神”,等等。
太极拳技术动作顺拐亦是太极拳演练时“支撑八面”基本要求的具体表现。练拳时,手脚顺拐便于做到上下左右前后全面撑开、撑圆,使拳架圆整,动作更富张力;有利于肌肉和骨骼向外撑开,更好地形成一种向外的张力,而这恰恰是太极拳“掤”劲为主的特色所在;有利于肢体对拔拉长,在身体各部位放松的情况下更好地提高演练者内劲。
3.2 技击需要
太极拳经典之作《拳经总歌》中有“闪惊巧取有谁知”一说。“闪惊巧取”实为一种战术,目的是为了迷惑对手,使对手判断失误继而导致攻守失据。太极拳技术动作顺拐时,则很好地体现了“闪惊巧取”战术。这是由于,同侧手脚在同时进攻对手的情况下,用手闪击一下给其造成慌乱,继而用同侧的脚进行踢击,此谓“上闪下击”、“上惊下取”;或是用脚闪击一下,继而用同侧的手进行打击,此谓“下闪上击”、“下惊上取”。事实上,可用于“闪惊巧取”的并不局限于同侧手脚,同侧的肘、膝、肩、胯亦可择机应用。此外,《拳经总歌》中的“声东击西要熟识”、“上笼下提君须记”所说的“声东击西”和“上笼下提”和“上惊下取”同属一类,都讲的是要巧妙地运用战术打击对手。而太极拳顺拐则无疑是有效应用以上战术的技术基础。
武术拳谚中对于技击时手脚协调作战是这样描述的:“手脚其到方为真”、“手到脚不到,制人不算妙”。太极拳技术动作中,手脚顺拐更有利于同侧手脚一起逼近对手,给对手以最快、最直接的打击。
此外,技击时,太极拳技术动作顺拐主要是用身体一侧的手脚击打对手,即侧身而行,这就使得身体另一侧的手脚可以用于防护,因此而有效降低了自己身体要害部位遭受击打的风险。
综上所述,太极拳技术动作顺拐可谓攻中寓守,守中寓攻,同攻同守,多角度、多层次打击对手,令对手防不胜防。
事实上,武术中不仅太极拳技术动作存在大量的顺拐现象,其它拳种亦然。如形意拳的基本技术——五行拳,五种拳法中的四种(劈拳、钻拳、崩拳、横拳)皆是顺拐练法。即便在西方功夫中,顺拐现象亦十分常见。如拳击中的左前直拳技术,即左脚在前,左手出直拳的同时右手防守右侧肋部、颈部及下颌等薄弱部位。
3.3 身体健康的需要。
顺拐时,太极拳技术动作更加舒展、幅度更大,身体的肌肉和骨骼更易处于一种对拔拉长、向外扩张的状态。这一方面锻炼和提高了肌肉的弹性,使得肌肉内的毛细血管更加通畅,血流加速,继而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水平;另一方面促进了身体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水平,使得微循环系统更加健康。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太极拳技术动作普遍存在同侧手脚同时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现象,即顺拐现象,这是太极拳演练、技击和身体健康需要的综合体现。根据手脚所处位置的不同,太极拳技术动作顺拐又有着不同的分类。
目前,太极拳研究颇有令人停滞不前的感慨。太极拳研究的角度和深度亦仿佛遇到了瓶颈,以至流于肤浅,无法得以深入。但事实是,只要我们能潜下心来由细微处着手,由小见大发现问题,就能使太极拳研究的角度不断得以拓宽、深度不断得以延展。本文以太极拳技术动作顺拐——这一看似无关紧要的现象之研究为例,希望能促发太极拳同好的思考与钻研,共同促进太极拳研究的深入发展。果能如此,善莫大焉。
[1]武 冬,等.太极拳竞赛套路全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On the Same-Side Moving Phenomena in Technical Movements of Taiji Quan:A Case Study of 24-Form Simplified Taiji Quan
Zhou Qingjie
(Basic Department of China Foreign Affairs University,Beijing 100037)
According to related research findings,most of the technical movements of Taiji Quan require the same foot with the hand when practicing,i.e.the same-side phenomenon,which is a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of the needs of practicing,combating and keeping health.In the light of different positions of hands and feet,there exist two same-side classifications in technical movements of Taiji Quan,which are one-sided and both-sided.And the one-sided can also be divided into two sub-classifications:front same-side/rear non-same-side and front non-same-side/rear same-side.
Taiji Quan technical movements Same-side phenomenon
G85
A
1004—5643(2011)08—0067—03
周庆杰(1972~),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武术教学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