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境下的艺术设计教育
——从《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谈起

2011-08-15 00:42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012
名作欣赏 2011年12期
关键词:包豪斯艺术设计图案

⊙潘 沁[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宁波 315012]

中国语境下的艺术设计教育
——从《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谈起

⊙潘 沁[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宁波 315012]

《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论述了从洋务运动至今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历程,笔者以该书为研究资料,对上世纪中国语境下的艺术设计教育进行了细致的思考和详尽的研究,进行多方面搜集资料和求证论证,以求重新审视上世纪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问题。

研究 中国语境 包豪斯 艺术设计教育

一、艺术设计教育在中国的地位

《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从晚清的洋务运动开始,论述了至今约一个半世纪中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艰难历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可以说,对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历史作出了高度的概括与总结,对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大有帮助。从《研究》一书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设计艺术在现代中国经历了“图案—工艺美术—设计艺术”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主要是由设计教育来推动的。

但该书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之处。将近现代一百多年历史中的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压缩到一本书上,实属不易。但这同时造成了一个客观的状况:该书在理论深度和结论上稍显不足,内容难免简略,资料难免疏漏,因此,笔者专门对上世纪中国语境下的艺术设计教育进行了细致的思考和详尽的研究,进行多方面搜集资料和求证论证,以求重新审视上世纪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问题。

二、晚清时期——萌芽

《研究》在其上篇第一章“晚清”部分论述道: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时期,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环境表明了“落后就要挨打”、“实业兴国”、“实业教育”成为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向。当时各地开办工艺局、实业学堂、艺徒学堂、师范学堂等新式教育机构,其中1898年设立的湖北工艺学堂就开设有机器、制造、绘画、木作、玻璃、纺织、建筑等各门工艺课程;1903年设立的直隶高等工业学堂设置有机械学、意匠图绘等专业;1906年设立的商部艺徒学堂设有金工科、木工科、漆工科、染织科、文具科等专业。这些新式教育可视为中国设计教育的先声。从20年代始,萌芽状态的中国设计艺术将工艺和美术结合起来开展活动,“创立民间工艺传习学校,如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手工师范、上海美专工艺图案科、国立杭州艺专图案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图案科以及国立北平艺专图案系……中国近现代的工艺美术教育从清末政府创导的新学课程设置到后来诸多美术学校中的系科建设,半个世纪以来基本统构于‘美术——造型艺术’的学科教育中,中国工艺美术的模式从一开始就是将工艺和美术结合起来,将工艺美术教育作为美术教育的一部分”。

三、民国时期——以包豪斯为例

《研究》的上篇第二章“民国”部分对现代设计艺术始祖——“包豪斯”有所阐述,但是缺乏一定的完整性,为此,笔者在这里做出补充论述。在20世纪30年代,“包豪斯”由早期留学生像陈之佛、郑可等人介绍传入中国,虽然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并未引起足够的影响,却埋下了现代设计的种子。陈之佛于1929年发表在《东方杂志》第26卷第18号上的《现代表现派美术工艺》一文,被广泛认为是介绍包豪斯的第一篇文章。郑可等两位先生都曾参观过包豪斯的展览,包豪斯的教学理念深深影响了两位先生对中国设计教育的探索。只是当时包豪斯本身也处于发展阶段,对世界设计领域的影响还未完全彰显,所以20世纪初期的中国设计艺术仍是以一种极为混杂的面貌出现,“图案”和“装饰”是最重要的取向,其中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设计、“艺术和手工艺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等设计艺术思想和手法为主。此外,“图案教学体系”可以说是当时中国设计教育的主要构成,自从1918年北平国立艺专设立图案科开始,经由陈之佛、雷圭元等早期中国留学生从日本、欧洲系统引进图案学理论,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图案人才,这套教学体系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后。

四、新中国成立后——图案学的发展

《研究》下篇第三章“建国后”强调了中国设计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即第一所国家级工艺美术专业院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建立。该院于1956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与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图案系的基础上成立了,其英文名称为Central Academy of Crafts Art,Crafts Art,主要意指手工艺术,从中可反映出这一时期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中设计的实际内容,图案学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此时的图案学开始向中国体系转变。早在30年代,雷圭元就以理性分析的方法将中国图案的发展历史,归纳、研究、整理成册,开创了中国艺术图案学的先河。50年代后,雷圭元对中国传统图案艺术的思考积淀开始走向成熟。他参与和主持了“建国瓷”和“十大工程”两个的实践项目,实现了图案学术界长久以来参与实践的愿望。同时,雷圭元的图案学理论开始了由西方向东方的转变。他系统地研究了中国传统图案理论并积极推行中国特色的教学改革,形成了一整套中国式的图案学理论,最终促成了中国图案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五、七八十年代——“三大构成”星火燎原

“文革”后,在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时,与世界潮流断层了十几年的设计教育界渴求新的教育理念和设计潮流。《研究》下篇第四章“改革开放”部分写道:70年代末,“工业设计”兴起。1977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正式成立工业美术系。到1987年,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正式成立。这一系列事件表明:工业设计在取得一定的社会认同之后,获得了行政机构的认可,成为了与设计对应的学科专业。工业设计的代表人物有尹定邦、柳冠中等。西方的先进设计思想通过香港转入广州然后通行于全国,尹定邦正是其中理论传播的重要推手,他通过香港引进包豪斯的基础课程和理论课程,“三大构成”是影响最大的。“三大构成”的关键点在于用规范化的训练去学习科学、理性的造型理论。其教育模式突破传统美术教育的“师傅带徒弟”模式,成为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现代“批量化”教育模式。此外,尹定邦还组建了白马设计公司与集美组,使设计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不同于二三十年代的星星之火,“三大构成”以燎原的姿态横扫了整个中国设计教育界,直到现在仍然在设计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这个时期,大量的艺术设计学院、专业成立。到9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量的激增,设计一跃成为了备受青睐的宠儿,在艺术类招生中,设计类考生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其他门类。艺术设计呈现了一派蓬勃发展的景象,尤其是90年代末,大量艺术学院并入综合类大学,设计教育开始步入了综合化的进程。

六、现存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不论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还是八九十年代,在确立之初都是采用了复制的方式,从日本、欧洲的设计教育方式而来。在最初的发展阶段必然会急速发展,然而就像空中楼阁一般,没有根基的支撑。随着国情的变化,问题自然接踵而来。最明显的就是大量的艺术院校在市场的诱惑下,没有师资力量仍然兴建设计专业,学生付出高额的学费的同时得不到对等的教育。这自然引发了学生毕业后的一系列问题。而更重要的问题则是现在设计教育的课程设置,“三大构成”的滥觞使得中国各大艺术设计学院的课程设置一成不变,而且固执的标榜是以包豪斯为榜样。关于包豪斯教学体系与“三大构成”之间的关系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就有不少学者专门论证过,它脱胎于日本的构成设计,就连到中国传播构成体系的朝仓直巳也表示这只是在日本中学阶段的设计教育课程。

如果要追讨更深层次的问题,就要从中国人对设计的态度来说了。前文讲过中国设计教育的源起,民国时期的“实用美术”教育,自古中国人对“实用”的定位就不高,在艺术领域内,纯艺术和实用美术自然就被划出了高低。虽然现在从总体趋势上看设计走向综合化的发展,但是很多高校内关于设计的课程设置定位就偏向于对一门技艺的训练,而且越来越严重。在多学科交叉发展的今天,这种倾向无疑扼制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也违背了艺术学院并入综合大学的初衷。

当然,一套科学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设计教育体系的建立不是容易的事情,例如在对待中国传统与世界潮流的取舍问题上。自80年代起,中国就出现了两种设计思想:中国本土的设计“工艺美术”思想、工业设计兴起后的“工业设计”思想。这两者在艺术于工科之间并存,之间的交锋可谓激烈。自从国家统一专业设置名称后,看似“设计”一统,理念的沟通争论仍然在进行。在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元素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恰如其分,生搬硬套模式化的中国元素反而成为了设计的败笔,这就是教育阶段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

设计不仅仅只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文化,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活态度。这种文化的源流之一就是设计教育,规范科学的教育体系能够带来充满活力生机的设计,这不是个人能够完成的,需要整体设计界、教育界的共同努力。

[1] 李泽厚.美学四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2] 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温世仁.教育的未来[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作 者:潘 沁,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执行院长,副教授。编 辑:吕晓东 E-mail:lvxiaodong8181@163.com

猜你喜欢
包豪斯艺术设计图案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百年包豪斯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包豪斯在德国生根发芽百年
书封与现代艺术
狂野包豪斯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