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时间》的后现代主义叙事解读

2011-08-15 00:42郑小燕向晓红西华大学外语学院成都610039
名作欣赏 2011年12期
关键词:女作家后现代主义老妇人

⊙郑小燕 向晓红[西华大学外语学院, 成都 610039]

《回家时间》的后现代主义叙事解读

⊙郑小燕 向晓红[西华大学外语学院, 成都 610039]

贝弗利·法默的短篇小说《回家时间》以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技巧展现了三位女性的情感经历,通过文本的切换和互指,借助读者的参与,消解了传统的爱情观,揭示了女性所面临的暴力、疏远和孤独。

后现代主义叙事 拼嵌性 互文性 开放性

贝弗利·法默(Beverley Farmer)是澳大利亚当代著名女作家,创作过多部作品并多次获奖。她的短篇小说文字精练、内容紧凑,毫不留情地揭示了现实世界中女性的人生体验:迷惘中的挣扎,痛苦中的成长。在法默的小说中,暴力总是潜伏于女性左右,无论是心理暴力还是身体暴力,即使暴力并未真正降临到女性身上,它也总会在不远处窥视,让人提心吊胆;疏远是法默小说的另一个主题,有丈夫对妻子的疏远、父母对子女的疏远、也有希腊人对澳大利亚人的疏远。法默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与人在爱与被爱上的失败,甚至想彼此再多偎依片刻也不能够的无奈,这种疏远既是情感上的,也是地理上的;孤独是法默小说中永恒的主题,在法默的小说中,女性无论是在独处时,或是在人群中,都是孤独的,她们精神上的需求是不被理解的,被漠视的,因此她们追寻自我的道路注定是一条独行的道路。

《回家时间》是法默1985年出版的同名短篇小说其中的一篇。这部小说通过对三对男女情感生活的叙述来揭示了现实世界中爱情的短暂、虚幻,同时也反映了女性面对暴力、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和女性的孤独。这部作品的创作时间正是后现代主义在文学领域盛行的时期,这一时期,法默也不断在她的创作中实践着后现代主义叙事方法,《回家时间》就是其一。

一、拼嵌性

乌里奇·布洛赫(Ulrich Broich)认为后现代文学是碎片与混合:文本不再是封闭、同质、统一的,它是开放、异质、破碎、多声部的,犹如马赛克一样的拼贴;这种混合建构的效果不在于和谐,而在于冲突。后现代文学也是无限的回归,它使用暗示制造无限回归的悖论,取得了“套盒”效应,它能在一部虚构作品中无限制地嵌入现实的不同层面。

《回家时间》这篇小说是由三对男女的情感经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由三位女性的情感经历所嵌套而成。首先,是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者,一位大约中年的女作家和她的男友。作为成年人,他们的爱情似乎少了一些激情和奉献,多了一些理智和保留,但仍然时不时流露出恋人之间的温馨体贴。第二文本是一位老年妇女和她的现实中的第二任丈夫以及记忆中的第一任丈夫之间的情感纠葛。她和作为小说第一人称叙述者的女作家在酒吧相遇,并进而取代女作家成为第一人称叙述者,讲述了她与第一任丈夫之间不顾一切的爱与恨,以及与第二任丈夫之间的生活与怨恨。而第三文本是将女作家和老妇人联系在一起的电影《卡萨布兰卡》中的男女主人公之间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除此之外,还暗示了作为背景的周围的人们看似淡漠的表情下掩藏的不同的人生经历。

法默将这三个文本交叉并置,情节断裂的同时又互相联系,文本切换随心所欲,没有过渡,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这种文学潮流的共同特征即不连贯性和破碎性,形式上追求非连续性并倚重文本结构的无序性和混沌性”。第一个文本采用了传统叙事手法,按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来进行叙述。在第一文本中,法默穿插了第二文本,第二文本以对话的形式,更准确地说是以独白的形式展开。对于这一点,法默解释说这是因为当时她正在美国参加一个戏剧写作课程。无论如何,采用对话的形式显然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对话的随意性让老妇人可以自由地在过去和现在、第一任丈夫和第二任丈夫、电影和现实、特定的人和周围的人的经历之间不断切换。第三文本及电影故事是通过老妇人之口道出,并借助了读者自己对这一电影或这一类电影的了解来完成。这三条主线并非独立,而是互相交织,互相影响,时分时合,消除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引导着读者不断出入于故事,故事中的故事,故事中的故事中的故事。

二、互文性

法默不仅让三个文本互相嵌套,还让它们互相映射,互相指涉,让多重立体时空一起构成内在的逻辑性结构,“貌似支离破碎的文本片断,实则精心设计的有机结合,形散神聚”。

在《回家时间》中,女作家的人生片断,老妇人的两次婚姻生活,以及《卡萨布兰卡》中的伊尔莎的爱情故事一个套着一个,看似混乱地拼贴在一起,但实际上,这些貌似毫不相关的人生片断恰恰展现了爱情的三个阶段:童话——幻觉——现实。

电影中,瑞奇(Rich)和伊尔莎(Ilsa)面对战争时迸发的真挚、热烈、无私的爱情是所有人梦寐以求的,也是人类歌颂的永恒主题,但这样的爱情注定是短暂的,再多的激情也无法经得起时间的消磨,它只能是一个童话。《回家时间》对这一正统的爱情观进行了消解和嘲讽,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反权威性和无中心主义。如老妇人所言,“如果伊尔莎放弃一切和他在一起,最后的结局会不会是她躺在地板上,鼻子被(瑞奇)打塌呢?”这正是老妇人第一次婚姻的结局。

现实中,女作家和她男友的感情生活并没有太多激情,但他们会手握手一起去看电影,男友在她为电影感动时会从背后轻轻抱住她,尽管两人之间并没有生死与共的爱情,但仍活在对爱情、爱人的幻觉和期待中,然而,从酒吧回来以后,男友看了她关于老妇人的故事的作品表现出来的猜忌,毫不掩饰的反感,甚至威胁她不许写到自己,已经预示着幻觉的迟早破灭。

回忆中,老妇人和她的第一任丈夫刚开始的时候为了爱情不惜一切,然而最初短暂的美好和纯真在丈夫远航回来变了味。昔日深情的丈夫变得冷漠、酗酒,还不断殴打她。尽管如此,她仍紧紧抓住这段爱情不放,卑微地恳求丈夫留下,直到他终于舍她而去。老妇人的第二任丈夫代表了现实中的婚姻,他们互相抱怨,互相讥讽,或者相对无言。她的丈夫看到她为电影落泪时轻蔑地说:“大多数人现实生活中已经有了能让他们哭个够的东西了”,老妇人说:“那你就是我有的。”她的丈夫在酒吧谈笑风生,和所有人都是朋友,回到家里却沉默寡言,终日无话。老妇人与其说是为了《卡萨布兰卡》而哭泣,不如说是为自己逝去的青春和爱情而哭泣。她感叹道:“瑞奇和伊尔莎有可以让他们为之放弃一切的人和事。我只希望我还有那些。”但同时她也认为“只有第一次你会献上你的全部。以后,不管你喜不喜欢,你都会有所保留。你变得聪明了”。

而作为背景的人群更衬托了这种爱情的幻灭。那些平凡的人,那些漠然的表情,“他们也许都有过和《卡萨布兰卡》一样令人心碎的故事,但谁在乎呢?”

三、开放性

现实主义文本可以看作是作者对真实客观世界的再现,作者在文本中处于主导地位,控制着小说的人物和情节,读者被动地接受作者的说教。在后现代主义文本中,真实具有了不确定性,作者的主体地位被颠覆和瓦解,作者失去对人物和读者的控制。阅读过程是一个读者积极参与意义产生的过程。

在后现代主义叙事中,生活仅仅是一连串偶然的事件,毫无目标,没有开始,没有结尾,仅仅是体验。《回家时间》便是这样一连串偶然事件的组合。并且在这些事件的切换间,存在着多个空缺结构。空缺结构是指在文本中事件的发展史往往由于人为作用造成某个链条的缺失,从而使整个事件的统一性被瓦解。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回家时间》的故事结构都是不完整的,在很多地方都为读者留下了空缺。例如女作家和老妇人一样被《卡萨布兰卡》触动而落泪,但女作家被触动的原因是缺失的,女作家过去的经历是空白的;女作家和其男友结识的过程和结识的时间也被省略了;而他们最后的结局也无从得知。老妇人的第一任丈夫为何会发生那样大的转变?老妇人在经历那样一场情感浩劫后如何重新走进婚姻?老妇人和第二任丈夫为何要互相忍受,维持下去?等等问题在小说中都无法找到答案。然而,这种结构上的空缺对读者的诱惑又是巨大的,读者完全可以在阅读时对这些空缺进行再度随意的填充。因此,不同经历,不同年纪的读者会对这一小说产生不同的理解,提出不同的问题也就不奇怪了。

与传统叙事的小说不同,《回家时间》不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故事,情节的设计也没有经历开始、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它目的根本不在于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在于呈现一种状态、一种气氛,小说以拼盘式的、插页式的情节结构,叙述了女性对爱情的渴求与现实的差距,反映了女性所面对的暴力、冷漠和孤独。

女作家和老妇人被《卡萨布兰卡》感人的爱情故事,被充满灯光和温暖的酒吧吸引到一起,如同无数其他同样孤独的女性一样,而令人回味的却是小说以老妇人最后的一句话“回家时间”作为标题。法默说:“《回家时间》这本书里的所有小说都是不太愉快的关于家的概念和现实的小说,不论在澳大利亚,还是在美国或希腊。我并没有刻意为之,也没有注意到这点,直到我的出版商告诉我。然后我明白地看清了。我的婚姻那时候破裂了,我的父母死了,我的新恋情也结束了。我没有家。”

[1] 陈永国.互文性[J].外国文学.2003(01).

[2] 刘加楣.从叙事视角看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 [J].广西社会科学,2005(04).

[3]程倩.回归历史之途——析拜厄斯《占有》的历史叙述策略[J].国外文学,2003(01).

[4]黄耀霞.存在主义自由主题与后现代叙事技巧的完美结合[D].河南大学,2003.

项目简介:1.贝弗利·法默小说的二元性研究。澳大利亚澳中理事会(ACC)项目;2.澳大利亚二战后女性生活写作研究。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青年基金项目

作 者:郑小燕,西华大学外语学院讲师;向晓红,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编 辑:吕晓东 E-mail:lvxiaodong8181@163.com

猜你喜欢
女作家后现代主义老妇人
坦然接受他人的好意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老妇人与店员
老妇人与店员
等待三天
解构视野中的后现代文论——以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为例
穿过市井烟火气的民国女作家
试论后现代主义与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对接
两位获诺奖女作家笔下的女性“逃离”之路——《逃离》与《到十九号房》之比较